【摘要】練聲曲與技巧相結合是成就完美演唱技巧的基本方式方法,并借以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一系列聲音問題。作為聲樂學習的基本練習方法“哼鳴”則可以解決一部分聲音問題,并能使歌唱者更好的傳達歌曲的藝術內涵,呈現歌唱的藝術魅力。本文從 作用方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論述,以期通過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得到更好的歌唱藝術效果,為學習者提供參考。
【關鍵字】哼鳴;喉頭;白聲;換聲區;聲帶
一、哼鳴有利于穩定喉頭和喉部肌肉的放松
放松喉部肌肉并保持其穩定是歌唱訓練的前提,是歌唱者聲樂技巧順利發展的條件之一。歌唱時,喉內肌與喉外肌處在彈性的緊張狀態,這是正常的肌肉張力。可當喉外肌懶于吐字并不協助共鳴時,將發聲建立到聲帶和喉軟骨上,喉內肌就會被迫去執行雙重的任務,致使參與發聲的肌肉群產生疲勞和過分緊張。而橫膈膜則是參與發生的一個重要內肌,它只有在全部肌肉正常協作時,才能夠控制氣息服務于歌唱,而正確練習哼鳴則可以緩解這些肌肉群的緊張。哼鳴也可以幫助喉頭穩定,讓其穩定在正確的歌唱位置。具體方法為上口蓋努力向上收縮成拱形,舌根放松,輕輕的平放,軟腭微微上提,保持嘆氣的狀態,喉部肌肉放松不緊張,笑肌微微上提,上下顎有上提下放的感覺,雙唇和上齒似閉非閉,下頜不僵硬。這種感覺能有助于找到身體穩住的力量和感覺,讓學員產生自然放松的歌唱狀態。
二、哼鳴訓練有利于解決“白聲”的問題
歌唱時發出“白聲”會導致歌聲不生動、死板、沒有色彩,唱久了更會造成聲帶負擔過大。而通過哼鳴練習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出共鳴音色和白聲的不同。哼鳴是一種很棒的調節聲音高位置與發展共鳴的訓練方法。良好的共鳴可以控制音色的豐富變化,使得聲音具有表現力與可變性,不管是偏美的還是偏民的甚至是原生態的藝術歌曲都可以演唱。掌握良好的共鳴是很好的運用聲音能力的基礎,讓聲音通過腔體振動共鳴而發出來,使本來單薄的聲音獲得共鳴的效果,進而得到了歌唱的高位置,形成具有穿透力的聲音。
體會聲音高位置的的哼鳴練習方法,將雙唇輕輕閉上,舌頭平放,舌尖輕抵下齒,軟腭上提,喉頭下降,口腔內建立一定空間,就好像含著一顆葡萄,體會聲音位于頭腔的靠前上部位的感覺,把氣息均勻的嘆出來,并想象聲音是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傳出來的。接著把雙唇張開變為開口音,而聲音的位置始終保持在哼鳴的高度。經過長期的練習,學員發出的聲音就會逐步集中、柔和、結實圓潤,穿透力強,上面達頭腔共鳴,下面達胸腔共鳴,形成上下貫通的共鳴聲道。采用此方法練習,逐漸歌唱者就能獲得高位置的頭腔共鳴了,從而拜托“白聲”歌唱。
三、哼鳴練習有利于處理換聲區的問題
換聲區是指從低音往上唱,唱到一定音高就會容易卡殼,霎那間感覺聲音不統一了,這就是到了換聲區。在聲區中最難完全統一的就是中聲區到高聲區,特別是男生。上行音階時統一聲區也較難,這是因為上行音階會習慣性地把胸聲帶的過高,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必須要最低限度的減少矛盾,很多初學聲樂的學員,由于沒有受過長期聲樂訓練,對高音沒有恰當的處理方法,只好喊唱,或者緊張的提著喉嚨往上唱,如果不注意保養嗓子,一段時間后,嗓子就極易疲勞,損害學員的嗓音,還會養成錯誤的歌唱習慣。
解決換聲區是歌唱訓練的重要項目之一,如果解決不好,聲音就會變得不統一,無法做到流暢的演唱作品和表現作品情感,所以在學習實踐中解決這個難題是十分有必要的。而哼鳴訓練正是有助于解決這一問題,因為聲區的統一實質上是指各個共鳴腔之間的調節,哼鳴時由于聲音被關在共鳴腔內,使得演唱者可以不需要很大的音量和過多的氣息去沖擊振動腔體,因而,輕聲的訓練能使聲區過度的愈加自然。在低音區,由于胸腔距離聲帶近,歌唱者僅僅只要如嘆氣一般便能起到共鳴作用,在低音區往中音區過渡時,因為口腔共鳴是密閉狀態,近乎僅用和低音區一樣的氣息量就能使之振動,于是,橫膈膜就不用給予更大的壓力,避免了出現破裂音。而當中聲區往高聲區過渡的時候,聲音由口腔漸漸帶動鼻咽腔振動,因為軟腭抬起,喉頭下放,鼻咽腔的空間會打開,且聲音不脫離口腔共鳴,此過程就是混聲。
混聲要求對弱音有一定的控制并需要松弛的口腔,同時也需要腰腹肌的支持,讓哼鳴在鼻咽腔和咽管里。而這種高位置表現出來的聲音,真假聲是基本上混合在一起的。我們選用快速的音階來做哼鳴的練習,注意練習的連貫性,并集中精力去體會聲音的變化,這樣有助于聲音轉換靈活,真假聲完美的結合,唱低音時多運用真聲,而高音時多運用假聲,唱中音則多采用混聲,發出的每個音都在高位置上夾著假聲的成分。在平時訓練中,喉部放松,就越能唱出低音區的音,利于向下發展音域,假聲的比例越大音就越高,因此,歌唱的音域盡可能的得到了擴展。
四、哼鳴練習有利于恢復受損的聲帶
聲病就用聲來治,嗓音的疾病大多是由于發聲方法和技巧的錯誤使用導致的。正確的輕聲哼鳴能使嗓音增加靈活性,聲帶獲得休息,調節聲門波與咽腔共鳴平衡,消除喉內外肌的緊張。哼鳴訓練對變聲期的聲樂學習者也是有很多益處的,學員在此期間如果歌唱方式不正確,長時間擠壓喉嚨,喉嚨用力過度,就會造成聲帶的破壞、發啞、疼痛、疲勞。通過小聲的哼鳴能幫助學員減輕痛苦、嗓音得到保護、促進喉部結構的良好發育,從而減少變聲障礙,為以后獲得良好的聲音打下扎實的根基。練習時應該用輕聲,并且放松喉頭,閉合好聲帶,用集中和控制良好的氣息使聲帶發出柔和的哼鳴,并且逐漸增加練習時間,從而聲帶得到休息、恢復以及保護。
哼鳴練習不僅適用于初學者,對任何階段不同程度的聲樂學者也同樣有效,哼鳴練習的多功能效應能幫助那些聲樂學習者獲得清晰明亮,集中結實的美妙歌聲。哼鳴在聲樂訓練和歌唱中有意義非凡的作用,學習者應謹遵科學并結合個人的具體狀況進行練習,不可以對它視而不見。通過學習哼鳴不僅能達到美化音色、擴展音域、得到整體共鳴以及高位置的頭腔效果,還能獲得正確的歌唱通道,從而使歌唱者很快建立良好的歌唱狀態,提高歌唱能力。但同時需要注意的是哼鳴在千千萬萬種聲樂的訓練方法中只是普通的一種,它不是萬能的,不可以執意和盲目的追捧。
參考文獻
[1]肖露.淺談歌唱發聲中的哼鳴練習[J].廣東:科技致富向導,2008年版.
[2]顏五湘.聲樂教學藝術 [M]. 廣東: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作者簡介:樊艷麗,四川民族學院音樂舞蹈系聲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