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凈土思想是我國大乘佛教的核心思想之一,所謂的凈土便是指佛菩薩為了度化眾生而發愿成就的清靜國土,也是佛教徒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在大乘佛教經典中宣揚了很多凈土,比較常見的有無量壽佛的西方極樂凈土,彌勒菩薩的兜率凈土,藥師佛琉璃光如來的東方凈琉璃凈土,阿閦佛之東方妙喜世界,此外還有《華嚴經》的華藏世界,《法華經》的靈山凈土和《維摩詰經》的唯心凈土等。在這些凈土中,彌勒凈土思潮因為遭到歷代政府打壓而逐漸消亡,而無量壽佛的西方極樂凈土經過千年的發展逐漸成為凈土的代名詞,至于其他凈土,雖有經典傳人,但都未能引起較大反響。凈土思想可以說是佛教大眾化的必然產物,佛教重視解脫對生命的癡迷與追求,凈土作為眾生解脫后的理想世界,不僅莊嚴微妙、清靜快樂,而且還可以憑借佛菩薩的愿力快速修行。凈土思想的盛行是佛法為了適應民間傳播,根據中國的實際情況而做出的改進。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佛教要把握時代的機遇,就必須在之前凈土思想的基礎上,做出適應當今社會環境的改變,這也是弘揚佛法的一大任務。
一、極樂凈土思想
中國大乘佛教認為,十方三世有無量無數諸佛,自然也有無量無數凈土,極樂凈土是法藏比丘為了成佛所發四十八大愿而建立的重要凈土,位于我們所居住的娑婆世界西方,中間相隔十萬億佛國凈土。“極樂”是指極樂世界眾生無有諸苦、但受諸樂的意思,“極樂凈土”是無量無邊、微妙安樂的眾生修行世界。極樂凈土法門以“五經一論”為核心經典,即《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經》《佛說阿彌陀經》《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華嚴經普賢行愿品》和《往生論》。相關經典聲稱,往生極樂凈土的修行方法簡單易行,只要孝敬父母,尊重師長,行十善業,持念阿彌陀佛名號,一心不亂,即可憑借阿彌陀佛的愿力往生極樂凈土,獲得極大利益。正因為如此,阿彌陀佛從唐宋之后成為中國佛教大眾的普遍信仰對象,極樂凈土思想不僅廣泛深入民間,對統治階級也頗具吸引力,最終形成了“家家觀世音,戶戶彌陀佛”的信仰風氣。
根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阿彌陀經》記載,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眾生,氣候溫暖適宜,隨心自在,所需所想皆可隨心變化,精妙無比。極樂世界有七重護欄、七重寶樹、七重羅網所環繞,皆是金、銀、琉璃、玻璃四寶所成,堅固無比,又有四寶加上硨磲、赤珠、瑪瑙等七寶組成的七寶水池。七寶池中充滿著八功德水,金沙鋪地,有無數七寶蓮花,放出無量華光,華光變化百寶色鳥,其聲微妙,贊嘆三寶。此世界琉璃鋪地,金剛所擎,亭臺樓閣、殿堂精舍也皆是七寶合成,雜合香氣,遍熏無數世界。極樂世界中有阿彌陀佛為教主,觀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為左右脅侍,宣說佛法,教化眾生。往生極樂的眾生都可以享受種種快樂,都有著與佛無異的三十二種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好,具足種種神通自在,并且得到阿惟越致菩薩果位。在佛教理論中,阿惟越致菩薩即是不退轉菩薩,得到此果位的菩薩直至成佛,永不退失,這也是極樂凈土吸引佛教徒的一大特點。
二、彌勒凈土思想
根據佛教傳說釋迦牟尼佛授記彌勒菩薩于未來人壽八萬歲時下生成佛,這種思想在南傳佛教中也有流傳,《長阿含經》的《轉輪圣王修行經》和《中阿含經》的《說本經》都有相關記載。在阿含經中,除去成佛之前的釋迦牟尼菩薩,彌勒是唯一提到的菩薩,所以彌勒菩薩應該是唯一貫穿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菩薩。彌勒菩薩雖然不修禪定,也沒有斷除煩惱,但是他不急于尋找一人之解脫,而是慈悲一切受苦眾生,故而成為菩薩道的典型代表。因為他是娑婆世界即將成佛的候補菩薩,加上他生活在兜率天內院,無論從空間距離還是心理距離上更容易成為佛教徒的依仗對象,于是形成了彌勒凈土思想。
隨著晉代有關經典的傳譯,彌勒凈土思想開始在統治階級和下層民眾中廣泛流行,認為彌勒菩薩所居兜率宮內院即為彌勒凈土。彌勒凈土思想以《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為核心經典。經稱,彌勒菩薩曾降生于婆羅門家庭,后皈依釋迦牟尼佛,先于佛滅度,在兜率天內院為天眾說法。彌勒菩薩將遵照世尊囑托,于兜率天四千歲壽盡時,降生人間,在龍華樹下悟道成佛并且廣度娑婆世界眾生。兜率在梵語中為美妙滿足之意,兜率天為欲界六天第四天,此天分為內外兩院,外院為天眾所居住,內院為彌勒菩薩說法之地,釋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前也曾在內院說法。往生彌勒凈土不僅可以享受天福,而且還可以聽聞彌勒菩薩說法。彌勒凈土對佛教徒具有極大的吸引力,東晉名僧道安,北齊的沙門法上、曇衍,還有唐代智覬、灌頂、玄奘、窺基等佛教大師都發愿往生彌勒凈土。彌勒凈土思想在隋唐之時頗為盛行,唐高宗、武則天和唐玄宗都信仰彌勒凈土,武則天稱帝時便利用這種信仰,自稱為彌勒化身,用以論證自己以周代唐的合法性。下層民眾則利用彌勒凈土的信仰反抗統治階級的暴政,他們借用“彌勒下生”來美化自己,吸引各方勢力加入義軍。正是因為如此,從唐玄宗開始,歷代統治者都嚴厲打擊借彌勒凈土進行的各種反抗統治階級的活動,這一行為沉重打擊了彌勒凈土信仰,加上西方極樂凈土的流行,彌勒凈土信仰在中國迅速衰落。
三、琉璃凈土思想
據《藥師琉璃光如來本愿功德經》記載,在我們娑婆世界東方,藥師琉璃如來為了利益眾生建立了東方凈琉璃世界,其世界莊嚴殊勝與極樂世界無異,對佛教徒亦有極大的吸引力。藥師如來在行菩薩道時曾發十二大愿利益眾生,愿為眾生解除一切病痛苦惱,愿成之后建立東方凈琉璃世界。其佛身如琉璃,內外明澈,凈無瑕穢,光明普照無數世界,以日光遍照菩薩和月光遍照菩薩為左右脅侍,教化無數眾生。此經宣揚此佛神力不可思議,凡是修行善業,持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者,現實衣食豐溢,財寶多饒,滅除一切身心苦惱,一切災禍不能靠近,死后亦可往生東方琉璃世界。
現代社會中的藥師,是指專門配藥的藥劑師,但是在古代卻不同,藥師具有與醫生相同的含義。佛法中稱贊諸佛為無上醫王或者大藥師,是因為佛可以治療眾生所有一切痛苦。六道眾生無時無刻不在無明惑業中流轉不休,在生理上有老病死三病,在心理上有貪嗔癡三病,只有佛能拔出眾生一切苦惱,在諸佛中,藥師佛特別重視消災延壽,為眾生解決現世苦惱。在凈土思想中,琉璃凈土思想出現最遲,所以吸收了很多其他凈土思想,在其基礎上加以改良。西方極樂凈土思想盛行之后,曾被國人譏諷為“拜死教”,而琉璃凈土法門在推崇凈土法門的同時,強調了對佛教徒物質需求的關懷,這與其他凈土思想專注死后往生有所不同。又由于琉璃凈土位于東方,為太陽升起之地,代表藥師佛以生度人,符合中國人的傳統心理,所以琉璃凈土思想也吸引了很多佛教信眾。
四、妙喜凈土思想
大乘佛教宣稱,距離我們娑婆世界東去十萬億佛土,有阿閦佛所成就的妙喜世界。妙喜凈土思想以《阿閦佛國經》為核心經典,講述了阿閦佛從聽法、發愿、苦修乃至成就莊嚴佛土之事。阿閦菩薩在聽聞大日如來說法之后,發五十大愿,歷經無量劫苦修,終于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成就東方妙喜世界。此世界有無數聲聞弟子和菩薩,皆能不退道心,修行迅速,香象菩薩和寶英菩薩為阿閦佛左右脅侍,輔助其教化眾生。其佛國土地平整,無山川丘陵,氣候溫和宜人,所居羅漢菩薩皆端正莊嚴,修行一切善行。妙喜世界眾生所需所用皆隨心化生,住宅精舍皆由七寶所成,生活無憂無慮,與天道眾生歡喜無異,又因妙喜世界有阿閦佛負責教化,諸天人不樂天道而愿往生人間。值得一提的是,其他凈土都認為女身污垢,往生凈土時都必須依靠佛的愿力化生,而妙喜世界是允許女身存在的。往生妙喜世界的條件是般若空觀和菩薩六波羅蜜,相比其他凈土往生條件而言比較嚴苛,除此之外,誦經、稱念和禮拜也可往生。
與其他凈土相比,妙喜凈土雖然也有修行者,但是對于《阿閦佛國經》的講解注釋卻無人問津,而妙喜世界的宣傳弘化更是屈指可數。到了近現代,學佛者大都知道西方極樂凈土,而彌勒凈土和琉璃凈土卻鮮為人知,對妙喜凈土更是一無所知。
五、唯心凈土思想
唯心凈土的產生和發展是佛教凈土觀念中國化的典型標志。唯心凈土認為一切事物的本源都是心,所謂的凈土也是由心所變,眾生心中都存在凈土,只要認真修行體悟,便可以以心顯化本性中的阿彌陀佛與極樂世界,這就是《維摩詰經》所宣揚的“唯其心凈,則佛土凈”的唯心凈土思想。
禪宗一脈一直提倡“唯心凈土”思想,他們認為凈土宗往生極樂世界的修行方法過于“著相”,故而大力宣揚心即凈土的觀點,他們認為眾生的本心決定了其所在世界是否為凈土,只要明心見性,不必苦苦追求所謂的西方極樂世界。六祖慧能在《壇經》中如此回答持名念佛能否往生極樂世界的提問時說:“迷者念佛生彼,悟者自凈其心,所以佛言,隨其心凈則佛土凈。”大珠慧海禪師更是毫不客氣的評價說:“其心若不凈,所生之處,皆是穢土。凈穢在心,不在國土。”這句話旗幟鮮明地表明當時禪宗對凈土思想的理解,從客觀上否定了外在凈土的存在。后來的永壽禪師在繼承唯心凈土思想的同時,承認了念佛法門的修行方式,并且批評了當時禪宗輕視凈土宗的說法,認為明心見性與往生凈土是殊途同歸。他主張有能力的修行禪宗,沒能力的嚴守戒律并且修行念佛法門,宣揚禪凈一致的觀點。從此之后,禪凈雙修成為中國佛教普遍接受的修行方式,正如宋代凈土六祖永明大師在《宗鏡錄》中所言:“有禪有凈土,猶如戴角虎,現世為人師,來生做佛祖。”
六、人間凈土思想
近代以來,政治動蕩,戰亂紛起,隨著西方勢力的滲透和科技文化思想的傳人,中國社會面臨著各個方面的沖擊,漢傳佛教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在這個歷史的轉折點,被譽為近代中國佛教領袖的太虛法師從中國的社會環境和發展趨勢出發,提出了“人間凈土”的思想。太虛法師的思想經過眾多人士多年的繼承發揮,逐漸成為新時代中國佛教追求實踐的新理想和新目標。
所謂人間凈土,從一定程度上借鑒了唯心凈土思想。太虛法師在《創造人間凈土》中認為凈土法門不應該僅僅是出世法,更應該是人世法。在太虛法師看來,國土無所謂凈穢,人心清靜即為凈土,人心丑惡即為穢土,所謂的凈土就是美好理想的社會,如果每個人都能以清靜平等之心修行五戒十善,共同努力,相互幫助,就不難把五濁惡世建設為人間凈土。人間凈土思想將佛教義理進一步實踐,凸顯佛教建設改良社會環境的現實意義,擴大了佛教的修行范圍,使得大乘佛教凈土思想更加貼近社會現實環境。
七、凈土思想的當代價值意義
凈土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發展了一千多年,隨著物質文明的高度發達和多種思想潮流廣泛傳播,當前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凈土弘法者如果想要在現代社會廣度眾生,就必須改革以適應當今時代的變化。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國出現了一定程度上的道德危機,是非善惡混淆不清,拜金思想和極端個人享樂主義蔓延,加上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中國傳統道德體系面臨崩潰的邊緣。如何重建當代中國的道德文化體系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一大難題,這不僅關系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和現代社會的良性發展,更關系到我們這個文明古國的存亡興衰。當代凈土思想應當發揚傳統佛教因時制宜的優良傳統,以開放圓融的態度去接納當代社會的理論和理想,并以“人間凈土”和“唯心凈土”為思想指導,做到重生與重死的統一,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的統一,人世間與出世間的統一,以大乘佛教的菩薩道精神,積極投身人間凈土的實踐,利樂一切眾生,為解決當代道德文化危機做出自己的努力。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郵編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