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益生 郭海濤
由陜西省人民政府主辦、西北大學承辦的“文以載道文以化人·清明黃帝文化學術交流會”于2015年4月3-4日在西安隆重舉行。來自中國大陸和港澳臺七十余名學者圍繞“黃帝與黃帝文化”、“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歷史考察和現實意義、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等主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大會共收到論文六十余篇。
現摘要綜述如下。
一、黃帝與黃帝文化
黃帝是中華人文初祖,黃帝文化更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厘清黃帝文化的內涵和特征,溯到源,找到根,尋到魂。深入挖掘歷史文化中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治國智慧,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資政。本次與會學者對于黃帝與黃帝文化、傳統文化、中華民族之間聯系作了深入探討。
張豈之教授指出,從孔子的“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到司馬遷以“黃帝”為本紀之首,表達了歷代先哲對黃帝文化的珍視,這種重視文化傳承,在歷史中尋找智慧的文化意識,表明了中華民族重道崇德的特點,反映出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陜西師范大學原校長趙世超教授通過對歷代黃帝祭祀過程的歷史回顧,提出當下學術研究要在“黃帝陵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的高度上展開,將求真與為世所用相結合,以促進人文社科研究的進步。
針對黃帝文化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如黃帝故里的考證、黃帝傳說的起源及其演變等,研討會與會學者進行了積極探討。陜西歷史博物館楊東晨研究員將歷史文獻記載和已有研究成果兩方面比較分析,認為目前學術界存在的西北、北方、中原等諸處黃帝故里,只有上邦(清水縣)是較為可信的說法。西北大學劉寶才教授則從學界目前研究薄弱的黃帝文化中的神仙故事入手,探討先秦以來黃帝文化中神仙故事不斷被完善,黃帝本人成為既圣且仙存在的過程,這種成仙和世俗功業的結合表現了強烈生命意識追求和普遍的生命價值觀。
在黃帝文化與儒家學說的關系、黃帝文化在后世的影響等問題上,與會學者也有熱烈討論。西北大學張茂澤教授分析儒學在發展過程中與黃帝文化的相互影響、改造、融合的實質后,強調儒學是傳承和創新黃帝文化的文明理論結晶,是對黃帝文化的歷史傳承和創造性發展;作為儒道互補的學術典范,二者共同充實和豐富了中國思想史的內容。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先生贊同儒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在黃帝文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特別是通過祭祀活動能夠激起人們對黃帝、祖先的崇敬之情,有助于培養人們的生命敬畏意識,增強民族的歸屬感與認同感。寶雞炎帝研究會霍彥儒會長總結了當下黃帝祭祀已經呈現出規范與程序化、高層次化、影響范圍擴大化的特點,指出黃帝祭祀對提升民族認同感,給予民眾精神寄托,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都具有重要的意義。中共浙江省委黨史研究室周元剛通過考察“黃帝”在清季特定歷史時期下符號化的過程,強調“黃帝”的符號化是民族主義、神秘主義以及現代化理論共同作用下的結果。寶雞文理學院高強教授回顧了近代政治文化格局下國民黨與黃帝文化的關系,認為黃帝文化始終是國民黨認同和利用的傳統文化資源。此外,廣州中醫藥大學孫曉生教授從中醫學經典《黃帝內經》人手,探討黃帝文化的“厚生”精神,表現了中醫哲學“整體恒動、天人相應”的認識論和“格物致知、取象比類”的方法論。
二、文以載道
“文以載道”是中國文化史、思想史、文學史上的重要命題。張豈之教授認為,“道”作為核心理念,是中國文化的精神標識中的一條主線,從老子的“天道”觀、孔子的“人道”理想到韓愈的“道統”敘事,承繼的是中華民族重道崇德的優良傳統。
針對“文以載道”觀念在近代以來所受到的諸多非議現象,需要對其重新認識與評價。中國人民大學韓星教授通過對中國文化史上道統、文統的各自肯認及其關系梳理,認為“文以載道是文以化人的前提和條件,文以化人是文以載道的目的和歸宿”,當下需要重建道統,傳承文統,并特別指出這應是當代文化人、人文知識分子的歷史使命。需要特別指出的是,臺灣慈濟大學林安梧先生客觀理性指出了歷史上“文以害道”、“文以制人”現象的存在,認為這實質上是工具理性宰制下的異化現象。對于道統所實際承載的價值內核問題,臺灣逢甲大學李威熊先生認為中國古代文化在多元與統一、農耕生活和氏族社會結構的背景下,這個古圣相傳之道具有“以人理證人”、“仁禮互為體用”、“致中和的人生理想”等獨特的文化價值。澳門大學鄧國光教授則以廣義性的文學論述為切入點,從孔子“盡善盡美”之旨、劉勰《文心雕龍》文理體系中的主體性意義以及韓愈《原道》的批評向度等三方面研究“文”與“道”觀念的生成與發展以及二者的關系;他還認為“文以載道”與“人文化成”,是立德、立言、立功的實踐進程,其根本大義在于培養同情心與同理心,形成自發性與自律意義的人文關懷。香港城市大學陳學然副教授側重中國思想史上道統敘事的多元性,對顧頡剛的道統解構運動提出了商榷,認為古史辨派對于“道統”的批判過于嚴厲,忽略了“道統”觀念在不同時代產生的積極意義。日本島根大學崗村宏章教授以“大和民族”之發音解讀以及遣唐使、清季的魏源及諸種漢文化對日本影響,認為日本在諸多方面(如崇尚和而不同的精神取向)都存有極為明顯的中華文化烙印。
學者們圍繞著文以載道的價值訴求,對中國文化史上的典范人物進行了回顧,分析探討這一理念的直觀人格形象。陜西師范大學許寧教授認為可以通過本體論維度的“道治”、價值論維度的“善治”、境界論維度的“至治”三個維度來梳理和把握老子的治道思想。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教授對近代以來關于孔子“大同”理想所產生的種種誤解進行了澄清,提出需要重新通過《孔子家語·禮運》篇對“大同”社會的描述,還原孔子的政治理想;并提出從中提煉出公、信、仁、和四個基本的價值理念作為中華民族的共同價值觀的論點。廣州大學檔案館館長吳小強教授認為司馬遷以《史記》為實踐文本,其所載之“道”有四,即黃帝之道、老子之道、孔子之道以及史家之道,構成了一位杰出史家對道的探索與承當。南京大學莫礪鋒教授從杜甫詩歌與孔孟之道的關系入手,分析了杜甫詩歌中闡釋與弘揚儒家之道的基本特征,認為杜甫用詩歌闡釋了儒學的核心精神,取得了經典注疏或理論分析難以達到的良好效果,一部杜詩就是儒學精神的形象展示,其文學成就堪稱“文以載道”的典范。
中國社會科學院劉志琴研究員通過對晚明士大夫隱逸心態和狂士風骨的刻畫,并對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中的啟蒙因素進行開掘,展示出傳統士大夫階層生活風貌與精神面向的多元性,以及文化擔當與家國情懷。
此外,與會學者還對關中學派代表人物的思想進行了考察。陜西師范大學劉學智、林樂昌教授探討張載的哲學思想。劉學智教授提出要珍視張載哲學體系中“為天地立心”的文化理想與價值目標,認為“其承載了知識分子的一種為社會確立正確價值系統的歷史使命,體現了知識分子的一種擔當意識”。林樂昌教授則重點探究了張載天人之學中的“太虛即氣”、“尊禮貴德”、“天人合一”等三個命題,認為其分別從重構天道理論、規范人間秩序、昭示理想境界等方面彰顯出橫渠之學的豐富意涵。湖南大學肖永明教授梳理清代學者黃式三《論語后案》對《論語集注》的吸收與批評,明晰其在調和漢宋學術時所作的諸多具體努力,同時也折射了晚清學術思想演進的一個具體路徑。
三、文以化人
“文以化人”的著力點就是“化”字,這涉及教育修養的功能與中國文化理想人格形態等問題。西北政法大學趙馥潔教授指出中國傳統哲學具有豐富的修養智慧,這種修養具有自我性、內省性、道德性、心靈性等特征,可以通過“誠意正心”、“以理制欲”、“自省自反”、“以名矯實”等修養方法達致理想人格的境界。方光華教授結合高等教育現狀,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使人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本質上應該是文化素質教育,中國傳統文化具有豐富且深刻的資源,需要繼承與發揚,同時也要注意借鑒與吸收西方文明的優秀成果,不斷豐富與充實素質教育的內容。廈門簧篤書院院長王維生先生在進行中西理想人格形態的比較后,認為“君子”是中華民族的人格理想,“君子之學”是對儒家倫理人格與道德期望的集中概括;儒家通過“人文化成”達到“君子”式的“成人”教育理論與實踐影響深遠,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與研究意義。
通過經典文獻的解讀揭示文以化人的價值,是此次研討會的重要議題之一。《光明日報》原副總編魯諄先生結合《論語》“富之”與“教之”的有關論述,從“安貧樂道”、“富之有道”到“富而好禮”三個動態過程探討孔子的貧富教化觀,指出在孔子在“富之”與“教之”問題上主張同時并進、相輔相成,證明《論語》是“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典范。臺灣佛光大學蕭麗華教授從對孔子詩教的概念、宗旨以及功能的開掘與梳理人手,鉤沉出孔子以《詩》教與人文化成文化理想之間的關系與意涵,認為孔子以《詩》教為“人文化成”基礎的育人、化人、成人思想,在當下仍具有積極的教化功能。無獨有偶,杭州師范大學范立舟教授對“甬上四先生”(楊簡、袁燮、舒磷、沈煥)《詩經》學研究進行了闡發,指出四人將詩教與心學闡釋綰為一體的學術取向,勾連出早期心學取向的重要命題與學術特征。大連大學葛志毅教授分析了《公羊傳》“大一統”與“夷夏之防”的文本書寫,并結合春秋時期的大一統朝會與夷夏融合的具體史實,指出二者并非矛盾而在中華文化主體自覺意識下處于對立統一關系中。臺灣逢甲大學廖美玉教授從“板蕩識誠臣”的角度闡釋《瀛奎律髓》的命名與祖先之義,探究方回依家法而建構的“一祖三宗”詩學譜系,厘析從唐詩之祖、杜甫之祖到一祖三宗的近體詩學譜系,并歸納出方回建構杜詩學的兩個切入點,分別是以“壯麗悲慨”為萬古詩歌準則,以“老成”與“知道”為詩歌傳世指標;方回把詩人際遇融入歷史的長流,凝聚身處“世不常治”者的共同情感,除了確立“近體詩”的創新性及其時代意義,對形塑中國傳統文化也提供了更多元的思考面向。
此外,還有學者從儒家人性論資源和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視域中尋找人文教化與政治施治之間關系的啟示。河北經貿大學武占江教授通過對《郭店楚簡》中的人性思想進行梳理,認為“性自命出”篇反映的是一種“可善可惡”的人性論;后來孟、荀二人性論雖有分途,但經董仲舒的綜合改造,又重新提出了善惡并存的二元人性論,實現了法治與德治的良性互動,適應了西漢的國家治理,最終使儒學的社會治理理想得到實現。陜西師范大學王啟龍教授追憶了歷史上尤其是隋唐時期漢藏之間頻繁的文化交流活動,指出密切聯系與和睦共處是漢藏民族關系的主流,這是中華文化支脈之間交流互通的生動寫照。
四、文化傳承與創新
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創新也是近現代中國學者所關注的主要學術課題之一,與會專家學者回顧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研究歷程和經驗得失,并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未來發展創新提出了系列意見。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長、總編高克勤先生指出,作為標志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文獻古籍承載著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涵,是中華民族文化主要的物質載體,在“存真”首要標準下,做好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傳承并弘揚優秀文化。長安大學李剛教授分析孔孟老等儒道兩家典籍后認為,在“忠信”準則、“和”目標、“公正”追求上儒道和諧理念的互補性遠大于差異性,互補格局下的剛柔并濟模式對于現實社會改革、建設具有有效的借鑒價值。國家文物局葛承雍教授肯定了主流文化就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當代文明的民族文化相結合,其符合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潮流與趨勢。中央電視臺屠鈺斐女士則根據具體史實分析指出,中國文化所具有的融合力、延續力、凝聚力特征使中國文化綿延至今,以“和”、“常”為代表的和諧思想成為中華文化的核心內涵,實現多元文化和諧共存是解決當下世界對立與沖突的有效方式。
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必須做好對具有獨特價值的地域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上海交通大學葛巖教授通過田野考察和研究后指出,隨地域、國家和文化之間交流與傳播不斷加強,特征鮮明的地方的文化特征會逐步消失,但是保護傳統的地方文化也有著應對未來的困境的多重意義。陜西省委黨校曾文芳副教授指出,陜西目前在資源開發過程中仍然有資源分散、利用難度大、缺乏經驗和知名度等問題,需要實現良性優質資源開發。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張廷皓教授在分析《文化線路憲章》后定義中國大運河具有遺產性質,同時認為大運河的集成、連續、動態、系統等諸多特征,要求對大運河遺產的價值應放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加以考量。
與會學者們一致強調,現時代強調文化的融合創新是文化傳承的內在要求。張豈之先生回顧了思想史上儒家文化的創新經驗,指出在唐代佛道盛行之時,如何能形成三家融合取決于“儒學是否能與時俱進,并吸收其他文化的精華,以充實自身”,歷史證明儒學通過創新出新形態之理學而實現了與社會的進一步契合。林安梧先生認為,在全球化與文化多元的新局面下,融攝儒、道、佛三教及西方宗教哲學,發掘儒家人文理性資源,為對治現代性的工具理性膨脹問題和檢討“全球化”的普同性危機,開啟現代化后的思想對話提供有效的契機。臺灣輔仁大學潘小慧教授在名詞概念辨析與儒家觀點舉例后指出,儒家倫理學有其哲學人學基礎,透過“嫂溺”敘事所表現出的儒家倫理不能簡單定義為角色或者關系倫理,而是有其主體性與自主性。清華大學萬俊人教授則從具體事例人手,反思當下的文化心理與民族認同問題,提出應對本民族的文化有足夠自信與尊重。安徽大學解光宇教授通過對儒學自孔子以來發展歷程不斷變化的梳理認為,創新是保持學術生命、影響的重要途徑,指出儒學要從弘揚儒學和傳統文化的精華、發展傳統的儒學范疇、融入時代內容和創新儒學概念范疇三個方面著手實現創新。
學者們圍繞傳統經典文獻的再解讀,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內涵及價值進行了創造性探討。西北大學龔杰教授通過文獻考證“保身”關注民眾生計及其生命的原始義,提出至明代王艮“保身”觀已經是以爭取和維護人的生存權為中心;以爭取與維護人的生存權與類似利益均等相結合為原則;以殉道、實現理想為最終目的新論說。北京大學歐陽哲生教授透過對教廷多羅、樂嘉與康熙接觸過程中各自處理選擇分析,指出在該“禮儀爭論”中雖然康熙表現了相當的大度與誠意,但教廷最終未能使沖突消弭,且終為后來更大文明沖突埋下禍患。安徽大學王國良教授指出,先秦儒家、宋代理學、陽明心學分別是未具本體價值思想、初立本體論、本體之生與人生之用結合的三個階段,直到戴震以“氣化生生”完成中國生命哲學的體用結合。
與會學者對港臺學者的文化取向與社會動態也進行了探討。臺灣中國文化大學曾春海教授回顧了殷海光的學思歷程,考察了他對中國文化的批判態度,指出殷海光與新儒家學者在對中國文化基本問題上的巨大分歧與論爭,肯定新儒家學者在維護中國文化價值上的苦心與努力,提倡學界中不同的話語與領域的論述應本著相互寬容、尊重及彼此理解展開對話交流。香港京港學術交流中心鄒重華先生則指出,作為全新事物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為豐富和發展我國國家治理的現代化積累了經驗。
此外,華東師范大學哲學系陳衛平教授認為,堅守基本價值與多元包容、對接歷史、藝術形象相結合,這些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宜春學院陳榮慶教授對比先秦諸子治理方略的思想差異,勾畫出法家主張基于國家富強的目的和對社會發展、人性趨利的獨特認識,法家法的本質就是制度的統一。《光明日報》副刊韓小蕙主編以細膩動人的筆調,追憶了黃帝祭祀的由來、陵墓整修過程、祭祀等諸多歷史場景。
本屆研討會是在習近平總書記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發出“文以載道,文以化人”的重要講話后召開的,有助于人們深入了解中國的文化血脈,準確把握滋養中國人的文化土壤。作為陜西省“乙未年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典禮活動”的組成部分,研討會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此外,與會專家張豈之、莫礪鋒、萬俊人、張廷皓、潘小慧在會議期間應邀參加“三秦大講堂”第125講“中華傳統文化專題講座”,分別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唐詩宋詞與中國文化的關系以及唐詩宋詞的現代意義、文物保護在當下應注意的問題、中國古代儒學哲學與當下的社會倫理道德建設等方面,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傳統、鮮明特質和當代價值作了深入淺出的精彩論述。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生,郵編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