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峰
近年來,隨著中國畫藝術的復興和發(fā)展,中國繪畫史研究也漸成為一門顯學。“長安畫派”作為20世紀與嶺南畫派、江蘇畫派并肩的重要繪畫流派之一,自然受到眾多美術史研究學者的關注。然而以往學者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在趙望云、石魯身上,尤其是對石魯?shù)难芯砍晒H豐,出版了多部著作,發(fā)表了上百篇高質(zhì)量的學術論文。我們知道“長安畫派”是一個由六人組成的團體,個案的研究無疑是必要的,但缺乏從全局角度看“長安畫派”的形成、發(fā)展、藝術主張、藝術風格、繪畫思想、歷史地位的系統(tǒng)研究,這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屈健先生前不久出版的學術專著《20世紀“長安畫派”及其影響研究》(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4年)正好對這一領域的研究做了有益的補充。
該著作是屈健先生歷時多年,在收集了大量關于“長安畫派”研究資料的基礎上,走訪了眾多畫家親屬和借鑒了多位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完成的一部關于“長安畫派”全面而系統(tǒng)的綜合性研究專著。這部專著既是對郎紹君、劉曦林、水天中、王寧宇、程征、葉堅、王非等前輩學者研究的進一步拓展,也能為今后深入展開對“長安畫派”的研究起到積極作用。
該書正文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系統(tǒng)闡述了“長安畫派”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第二章對被譽為“長安三杰”的趙望云、石魯、何海霞分別做了個案研究。這兩章屬于該課題的基礎研究部分,作者把“長安畫派”的產(chǎn)生放在20世紀的社會文化大背景下,分別從美術大眾化思潮、延安革命文藝與社會主義新文藝思潮以及西北地區(qū)古代的文化遺產(chǎn)、自然地理等視角,對“長安畫派”的孕育、形成、發(fā)展、“習作展”風貌、展后畫家藝術風格的本性回歸作了全面的分析,時間跨度近半個世紀。在第二章又以重墨對“長安三杰”各自的人生成長經(jīng)歷、藝術啟蒙、藝術主張、藝術貢獻和代表作品作了關聯(lián)式的解讀,用治史的方法理清了“長安三杰”的藝術人生軌跡,可謂翔實而全面。
第三章是“長安畫派”的繪畫思想與藝術主張研究,這是該書的核心部分。盡管近二十年來,前輩學者對此所下功夫不小,發(fā)表的見解諸多,但研究內(nèi)容大多集中在“長安畫派”的藝術口號上,往往僅從某一個角度人手,或是單從口號本身出發(fā),從藝術理論角度進行論證,顯得過于哲學化,缺乏藝術方法論的圖解。如對石魯提出的“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論,又如“以神寫形”的造型理念等等。在肯定這些研究成果的同時,我們也要保持一份警惕,畢竟一個畫派,哪怕是單就一個畫家而言,要想真正深入解讀其藝術精神,僅從他最為著名的藝術主張或核心的繪畫思想來剖析是遠遠不夠的,必然會因其片面性而對問題的本質(zhì)產(chǎn)生誤讀。正如丹納所言:“要了解一件藝術品、一個藝術家,一群藝術家,必須正確設想他們所屬的時代的精神和風俗概況,這是藝術品最后的解釋,也是決定一切的基本原因。”而屈健先生的這本著作恰好將“長安畫派”的繪畫思想放在其形成的特定時代背景下,既做了縱向的梳理,又做了橫向的比較,同時結合作品對藝術主張和繪畫思想做了比較性的解讀。例如在本章第一節(jié)“長安畫派”的藝術價值觀的形成中,就深刻解讀了趙望云提出的“不畫不勞動的人”背后所折射出的“憂民心態(tài)”和“平民意識”,而這種意識的形成顯然與抗戰(zhàn)時期人民大眾艱苦的生活狀況相聯(lián)系,體現(xiàn)的是一個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和畫家的敏銳觀察力。在第二節(jié)“長安畫派”的藝術方法論中,作者從中國畫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高度出發(fā),將石魯提出的“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生活”看做一個整體進行了分析,得出了傳統(tǒng)繪畫規(guī)律是活的規(guī)律。繼承傳統(tǒng)的目的是為了創(chuàng)新,新的題材需要在藝術規(guī)律中挖掘新的表現(xiàn)語言,而不是一味守護舊有之形式的結論。這樣一來,“長安畫派”所倡導的藝術主張和繪畫思想就豐富而立體地呈現(xiàn)了出來,這是該著作研究最為突出的特征。
最后一章是對“長安畫派”的貢獻與歷史地位的研究。一個畫派在美術史上能夠占有怎樣的位置,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一是它的歷史貢獻,即為人類的文化事業(yè)增添了什么新的內(nèi)容;二是后繼者對它的研究深度和推廣范圍。前者毋庸置疑,“長安畫派”是20世紀中國美術史上盛開的一朵奇葩,它是中國畫關于西北地域題材創(chuàng)作的拓荒者,尤其是趙望云師徒多次的“西北寫生”“農(nóng)村寫生”活動,為“長安畫派”繪畫題材的開創(chuàng)和藝術風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礎,進一步打破了中國畫僅在傳統(tǒng)文人層面抒懷怡情的“雅文化”局面,以全新的筆墨語言塑造了勞動人民和西北獨特的自然風光,拓展和豐富了中國畫的功能作用。屈健先生的研究正是從這一角度為切入點來展開的。對此,他在著作中對趙望云作了這樣一段評價:“如果將他的藝術納入整個藝術史來進行評判,趙望云不是那種將某種風格或技能推到極致的技巧性畫家,但他無疑屬于那種能在前人沒有走過的小路上另辟蹊徑的開山者。他沒有留在書齋因循古人的審美經(jīng)驗,而是以頑強的實踐精神,在自然景物和社會生活中間去尋找‘沉吟的民謠,而不是恬靜優(yōu)美的田園詩。”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還在著作的最后一節(jié)客觀地指出了“長安畫派”所存在的歷史局限性:第一,1961年的“習作展”是經(jīng)過“有意識、有計劃、有步驟、有措施”的一次“創(chuàng)作突擊”,雖藝術風格鮮明,但更多地是在石魯提出的“首先給人雄偉的感覺,然后再逐漸豐富它”的展覽要求下進行創(chuàng)作的,缺乏作品筆墨內(nèi)涵的挖掘和個人藝術風格的發(fā)揮,只能算作“長安畫派”畫家一次嘗試性的藝術探索,并不能概括其畫派的全部風貌和最終的藝術成就;第二,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趙望云“不畫不勞動的人”和石魯“美術只有為人民服務才有前途”的藝術價值觀,無疑是受時代大背景的影響,過分注重了對“火熱的現(xiàn)實生活”進行圖解,在一定程度上割斷了中國繪畫歷史的文脈,具有明顯的時代局限性。這一歷史局限性的提出,無疑對今后“長安畫派”的研究者能起到有益的提示作用,從而能夠更加全面地、客觀地、具體地進行“長安畫派”的研究。
屈健先生在完成這部著作后,又著手開始進行《“長安畫派”口述史》的整理研究工作,在《20世紀“長安畫派”及其影響研究》的基礎上,未來的《“長安畫派”口述史》研究將會份量更重,呈現(xiàn)給大家的將是一個更加生動鮮活、更加精彩的“長安畫派”。
(作者:陜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專業(yè)碩士研究生,郵編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