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水生

每年11月1日,是西方的萬圣節。萬圣節起源于古代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古凱爾特人的信仰里,新的一年始于11月1日,而在舊年10月31日的晚上,各種鬼魂會一起重返人間,尋找它們的替身。因此,這一天被稱為“死亡之日”或者“鬼節”。為了驅鬼,當地人們紛紛燃起火炬,還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并發出各種古怪的聲音,使鬼魂認不出自己以避過災難。只要過了當晚,鬼魂又會回到陰間,一切回復平靜。這就是今天西方萬圣節化妝舞會的由來。
與西方的萬圣節相應,中國也有一個“鬼節”——中元節。相傳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閻羅王就會打開地獄之門——“鬼門關”,讓原來被關押的鬼魂放風出來自由活動,直至七月結束才收回地府。因此,民間便盛行在此期間對死去的親人進行祭拜招魂,或燒冥錢、紙衣,或放河燈、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化解怨氣,祈求祖宗保佑平安。
同樣是鬼節,中國的中元節與西方的萬圣節有所不同。現代的西方萬圣節,似已變成了一個年輕人和孩子們的狂歡節,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緬懷先祖的功能;而中國的中元節,則更具有嚴肅的倫理色彩,并由此產生不少禁忌。比如,這一天不宜開工奠基,商店和廠家一般也不會選擇在這一日作為開張日子等。
那么,中國古代的“鬼”到底是何物?人們為何要加以禁忌?對此,古人也有一個認識的過程。
中國可謂是一個盛產“鬼”的大國,光有名稱記載的“鬼”就不下千種,若按照過去老百姓說法,人死后皆為鬼,那世界上真是“鬼”比人多了。這足以說明中國傳統文化對鬼的迷信或信仰有著非常廣泛的群眾基礎。而過去人們所說的鬼,又往往與死人、墳墓有關。為什么會這樣呢?
遠古時期,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是無法理解的,加上生老病死的不可控制,以及對人死后所歸之處的茫然無知,由此便幻化產生對鬼的崇拜和畏懼。在原始先民看來,鬼不僅恐怖,而且來去無蹤,魔力無窮,這是他們原始鬼神信仰產生的結果。可以說,原始的鬼神信仰,是產生鬼形象和鬼文化的主要原因。從甲骨文可知,“鬼”的字形就是人頭上戴著一個很大的恐怖面具,鬼為何令人生畏?就是因為鬼的面具充滿神威和隱秘。這表明最初“鬼”的形象與人十分相似,是與人關系密切而又不可捉摸的怪物,成語“鬼鬼祟祟”依然保留著此意。
在古人看來,鬼是和人的靈魂聯系在一起的,是人的精神的延續。《禮記·祭義》日:“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可見“鬼”乃是對已經去世、埋入土中的死人的稱呼。而在古人觀念中,人的魂靈又是不滅的,人死后靈魂會從肉體中分離出來變成鬼,回到祖先那里,以超自然的力量繼續左右人間。《列子·天瑞》曰:“精神離形各歸其真,故謂之鬼,鬼者歸也,歸其真宅。”中國古代真正崇拜的,就是這種人死后變成的鬼魂。《論語·為政》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鄭玄注:“人神日鬼,非其祖考而祭之者,是諂求福。”《禮記·祭法》則進一步指出:“庶人庶士無廟,死日鬼。”意為普通百姓死后無家廟享祭,靈魂四處飄泊,就會成了孤魂野鬼。由此,即可明白中國人為何重視祖先祭拜的道理。這種有人祭拜的鬼是家鬼——祖宗亡靈,它們并不可惡,當然也不可怕,不像后來人們所想象的那樣:是一種丑惡、猙獰的東西。
除了家鬼,還有野鬼。古人把假想中可興災禍的怪異生物也稱為鬼,這就是自然鬼神。其產生原因主要是因為古人對雷電、地震、洪澇等自然現象無法理解,認為每一種自然災害的發生都是有鬼魅在搞惡作劇,是它們在操縱著這些神奇而可怕的現象。孔子有句名言:“敬鬼神而遠之”,可見儒家也是信奉鬼神的,但只是“敬”而已。后來,東漢學者王充提出了“無鬼論”,但也無法從根本上動搖國人對鬼神的迷信。到了清代蒲松齡筆下,雖有兇神惡煞般的厲鬼,但更多的是重情意、通人性而又年輕漂亮的女鬼。所以讀了《聊齋志異》之后,不但不使人覺得可怕,反而倒覺得蠻有點可愛。
與人一樣,鬼也有它們的節日。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便是中國一年一度的鬼節,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傳說該日地府要放出全部鬼魂,各地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因為它主要是以祀鬼為中心的節日,故成了中國民間最大的鬼節。屆時凡有新喪的人家,照例都要上新墳,一些地方還要祭孤魂野鬼,而一般人家當天主要是祭祀祖先,以祈求平安,或超度惡鬼亡魂,化解怨氣。中國的鬼節又稱“孝子節”,因為佛家的盂蘭盆會目連救母,本來就是個孝子故事;而道教的中元地官舜帝也是一個大孝子;加上儒家一向注重孝道,所以使這一節日又蒙上了濃厚的倫理色彩。
在中國民間傳說當中,有一個驅鬼之神——鐘馗,一直受到人們推崇。早在唐代,鐘馗捉鬼就已聲名顯赫,唐明皇當時曾賜給大臣鐘馗神像,所以,有人推測鐘馗故事的起源可能早于唐代。北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卷六《近事》中寫道:“昔吳道子畫鐘馗,衣藍衫,革敦一足,眇一目,腰笏,巾首而蓬發,以左手捉鬼,以右手抉其鬼目。筆跡遒勁,實繪事之絕格也。”這是現存年代最早的鐘馗畫像,可惜后來失傳。現今民間還流傳著很多與鐘馗有關的歇后語,如“鐘馗嫁妹——鬼混(婚)”、“鐘馗開飯店——鬼不上門”、“鐘馗受騙——被鬼迷住”、“墻上掛鐘馗像——鬼話(畫)”、“鐘馗打飽嗝——肚里有鬼”等。有關鐘馗的神話和故事更是歷代不衰。
鬼魂形象在中國古代戲曲中也占有特殊地位,由此產生的鬼戲特別多。元曲《竇娥冤》中的竇娥含冤而亡,她不甘心這黑暗的世道,就算為鬼也要抗爭,還自己一個清白。這其實是作者對當時現實世界的一種變相反抗,也是一種美好愿望的曲折表現。南戲《牡丹亭》中,杜麗娘為了追求真正的愛情,即使化為鬼魂也不放棄,終于感天動地,成就了自己的一世姻緣。“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吶喊,沖破了封建禮教設置的重重樊籬。
鬼從一開始就與人的生活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系。雖然現在我們都已不相信鬼的故事,但是鬼文化的魅力仍將長期存在。
(作者:上海對外經貿大學人文社科部副教授,郵編20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