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維娜
縱觀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已隨著歷史的發展成為那一時期大部分人所認同或接受的一種傳統觀念,參政更多地成為男子的特權,女性被嚴格地排斥在參政大門之外。然而在唐代這個封建經濟高度發展、社會風氣相對開放的時代,女性參政卻如同得到了適宜的土壤和氣候,格外活躍。筆者之所以不只是簡單地定位于唐代婦女參政,而是將其上升到一種風氣,其意就在于突出唐代婦女參政較之其他朝代更為普遍與廣泛。
一、唐代婦女參政之風的表現
唐代婦女參政無論是參政者人數還是參政的范圍都是其他朝代所無法比擬的。參政者上至后妃、公主,下至普通勞動婦女,幾乎包含了社會各個階層的女性;參政的范圍也從規諫、用人到宮廷政變乃至立廢君主,甚至出現了直接當政掌權的女皇帝。下面以身份地位為劃分標準介紹唐代婦女參政之風的具體表現。
(一)宮廷婦女參政
這一女性群體身處皇朝的權力中心,這樣的環境一方面為她們預聞政事提供了便利條件,另一方面也使一些人不自覺地卷入政治生活中而成為政治活動的參與者,也正因為她們的特殊地位,而使她們成為一支不可輕視的政治力量,甚至影響著唐代社會。
在唐代眾多參政婦女中,最為卓越的當數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這位杰出的政治人物,在還未登基時便已融入了政治生活。高宗自顯慶后因風疾而讓武后代理朝政,此后數年問,她權勢日重,在政治舞臺上愈加馳騁飛揚,《資治通鑒》記載說:“上每視事,則后垂簾于后,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圣。”高宗去世后,她更進一步運用自己的權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最終改唐為周,登上帝位,成為一代女皇。她登基之后,在內外政策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如收復安西四鎮,推進科舉取士,扶植庶族參政,重視民生安定等,凡此種種,其作為甚至超過了許多男性君主。所以即使對其稱帝持嚴厲批評態度的司馬光,也曾稱贊她說:“政由己出,明察善斷,故當時英賢亦競為之用。”受武則天影響,繼她之后,許多宮廷女子都想在政治上一展身手。如中宗韋皇后,利用中宗對她的信任與寵愛,與武則天侄武三思等結成“武韋集團”,欲效法則天皇后,但以失敗告終;肅宗張皇后曾一度與宦官李輔國“持權禁中,干預政事”,后失敗被幽禁而死。憲宗郭皇后“歷位七朝,五居太母之尊”,在宦官專權、朝廷衰微的情況下發揮了不小的作用,是中晚唐后妃中一位值得注目的人物。唐代后妃不僅參政人數多,而且跨越時間長,幾乎從初唐到晚唐沿而不衰,從這我們也足以看出這一時期后妃參政風氣之濃。
除后妃之外,在政治舞臺上,公主群體也不容忽視。公主參政首先表現在一些直接參預政事的公主。高祖女平陽公主,在高祖太原起兵時,除力勸丈夫投奔太原義師外,自己亦起兵協助高祖,先后平定周至、武功、始平等地。她以組織和帶領軍隊這種特殊的參政方式為唐的建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參政的公主中,最典型的是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她曾組織和參與了三次宮廷政變:一是則天晚年,與其兄太子李顯、相王李旦共同誅殺二張(張易之,張昌宗),逼則天還政于唐;二是中宗死后,與其侄李隆基合謀,利用禁軍力量,殲滅韋氏集團,推相王李旦為帝;三是準備傾覆玄宗,但事敗被賜死。她成為繼武則天、韋后之后唐代第三任專權的女性統治者。除了直接參政的公主外,還有一群婦女對唐代政治產生過特殊影響,那就是和蕃公主。據統計,從貞觀十三年(公元639年)至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二月,和蕃公主就有十五人之多。如貞觀十三年,弘化公主出嫁吐谷渾王諾曷缽;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中宗時金城公主嫁于尺帶珠丹;肅宗時寧國公主出嫁回紇可汗磨延啜……她們以這種特殊的形式參與到政治活動中,為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友好交往,求得邊疆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另外,婦女參政的群體中還有一些地位相對比較低的宮人女官。宮人女官的設置是封建社會后宮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受當時社會風氣的影響,宮人女官有著較自由的政治參與度,對當時的宮廷政治也有著一定的影響,上官婉兒可以說是宮人女官參政的典型例子。她在則天、中宗兩朝都受到重用,中宗時她更是成為一位在朝廷中握有生殺大權的女性,而且參與了篡權亂政的活動。
(二)宮廷外婦女參政
除宮廷婦女外,宮廷外婦女包括外廷官員母妻妾婢、女巫、女尼、女冠以及普通下層勞動婦女等,她們雖遠離權力中心,但受到當時婦女參政之風的影響,也積極參與到政治活動中,反過來她們也促使了婦女參政之風自上而下的擴展。如德宗時,藩帥李希烈攻破汴州,官宦女子竇桂娘被李希烈強納為妾,竇桂娘利用侍奉李希烈的機會,取得他的信任,盡得他的機密,力圖使其歸附朝廷。后來李希烈暴死,其子不發喪,并欲誅殺老將,取其父位。竇桂娘密結部將陳仙奇等人,謀劃滅藩,從中破壞了李希烈子準備擁兵自立的企圖,并最終迫使李希烈子歸順朝廷。官宦的侍婢、家婢參預政治多見于唐人筆記小說當中,且多表現為替主人政治上蒙冤被殺昭雪平反。如德宗時丞相竇參的婢女上清,憲宗時藩將李锜的婢女等。另外,唐時佛道等宗教信仰廣泛普及于民問社會,使得不少作為社會特殊階層的女巫、女尼、女冠等方外女子,得以身披宗教的外衣,出入于宮廷王府,文武百官、貴族豪門等權貴之家,參與某些軍國大事的策劃。如中宗時,女巫趙氏曾被封為隴西夫人,并時常出入宮禁,參預政事;肅宗朝女道士許靈素曾參與張皇后矯詔謀立太子之事等。
還有一群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一直處于政治權力最邊緣的普通勞動婦女,她們中大都一生只為生計而忙碌,并不過多的關心政治,參預政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但在唐代的文獻資料中,我們卻依然可以找到有關記載。其中最突出的一位人物是高宗永徽年問舉兵反抗李唐封建統治的陳碩真,她“自稱文佳皇帝”,曾帶兵連續攻克了數州縣,雖最終被官兵鎮壓,但影響甚大,震撼了江浙一帶的地方統治。這位女皇帝雖然沒能像武則天一樣君臨天下,但是作為一名普通勞動婦女,其敢于領兵造反并自稱皇帝的膽量和豪氣也足以使其成為這一階層婦女參政的代表而名留青史。此外,在抗擊異族侵犯的過程中也有不少的女性,她們或刺血為盟、戎裝從軍,或冒飛箭流矢、固守城池,表現出了這一時期女性非凡的膽識和勇于獻身的精神。
二、唐代婦女參政之風形成的原因
為什么在唐代婦女參政人數如此之多,參政意識如此之強,參政范圍如此之廣,以至形成了一種婦女參政的風氣,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唐王朝國力的強盛和開放的色彩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都異常繁榮。正是這種繁榮,使得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對其統治充滿了自信心和自豪感,因此,在他們的內外政策上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開明的態度,相應的對長期以來處于卑弱地位的婦女的態度,也能夠一反以往封建統治者的歧視和壓迫,表現出一定程度上的寬容和尊重。由于最高統治者的態度,上行下效,整個唐朝社會對女性的態度都有所改觀,女性的地位得以提升。在這種相對寬松的環境中,婦女較易參政。另外,唐初以來,隨著科舉制的逐漸盛行,許多庶族地主以及出身寒門的知識分子得以通過科舉考試步入仕途,從而打破了魏晉南北朝以來門閥大族壟斷朝政的局面,這批人多來自于社會的中下層,對民間疾苦有較多的體會和了解,參政以后思想比較開放,并注意使“下情上達”,從而使朝廷在內政外交方面呈現出一種“開放”色彩。正是在這種開放環境的影響下,唐代婦女的思想和行為才較之其他朝代開放而大膽,她們力爭獲取人身自由和個性解放,并廣泛融入社會,積極地參預政治,充分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提高自身所處的地位。
(二)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影響
李唐王朝本身有北方少數民族的血統,在文化習俗上傳承了北朝傳統,“胡化”程度很深。北方少數民族男尊女卑的觀念比較淡漠,甚至女尊男卑,女性比較自由放縱。這種豪邁、開放的風氣以及女性地位高的風俗極大地影響了唐王朝。受其影響,唐朝婦女可以著胡服、穿男裝,甚至有些裝束袒胸露背,有些女子常騎馬外出。另外,由于北方少數民族不重貞節,所以在唐代婚姻關系中,貞節觀念也較為淡薄,婦女可以離婚、再婚,民間青年女子有擇偶的相對自由和對美滿婚姻的大膽追求。這些都反映了唐代婦女地位的提高,并為其參政提供了一定的條件。
(三)儒學地位的衰微和三教鼎立局面的出現
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雖然依舊保持其華夏文化正統代表的身份,但“儒家經學喪失了獨尊的地位”。唐初的統治者遵奉道教創始人李耳為其始祖,道教地位得以顯著提高。再加之佛教的逐漸盛行,傳統儒學觀念已無法像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那樣根深蒂固。儒學地位的衰微,自然使它對婦女的束縛相對減小。同時唐代逐漸形成了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局面,與儒家禮教禁錮人性相反,道教在追求服食、引導、修煉等“養生之道”的同時,還主張個性自由和發展。生活于同一時代的女性也自然受到這種風氣的感染和影響,勇敢地擺脫傳統禮教的束縛,追求個性自由與解放。佛教歷來宣揚“眾生平等”,雖說它指的是宗教信仰上的“男女平等”,但從某種意義上說它也蘊含著對人世間封建等級制度和男女不平等現象的一種否定,成為唐代尤其是唐前期女性向封建“男尊女卑”觀念抗爭的思想武器。以上這些也都有利于唐代婦女參預政治。
(四)唐政府推行的一些政策有利于婦女參政
唐初時,政府就曾對少數民族的上層女子實行冊封,這樣的政策不僅可以使少數民族婦女直接參政,而且極大地刺激了其他女性參政的積極性。武則天當政時期采取的尊重和提高婦女地位的措施更多,如首開中國歷史上皇后率內外命婦參與男性主持的封禪禮的先例,在喪服制度方面改革古禮中兒子僅為母服喪一年的規定,提出“父在為母終三年之服”,并成為后世的定制。另外,她還召集文學之士亢萬頃、劉思茂、范霞冰等人編纂《列女傳》,大力宣揚女性。以上系列措施為婦女參政提供了一定的依據。
(五)唐代婦女文化素質的提高
首先唐代社會風氣開放,對婦女束縛較少,使其聰明才智得以充分發揮。另外唐代女子有多種受教育的途徑,文人儒者之家,可由父母兄長親自執教,更多的家庭則請老師教授女兒,學生中除主家之女外,同族女子往往也可附讀。后宮女子受教育的條件更是得天獨厚,她們除學習婦禮、四德等禮教之外,還有宮廷博士教習數算眾藝。這兩方面的原因促使了唐代婦女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如出身于貴族官吏家庭的長孫皇后,好讀書,著《女則》十卷;女皇武則天也是位頗具文采的女子,著有《垂拱集》百卷,《金論集》六卷,還有詩作傳世,《全唐詩》收其詩46首;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是初唐著名詩人,其詩人稱“上官體”,婉兒詩繼承和發揚了其祖父詩的特點,士大夫競相效仿。唐代婦女文化素質的提高為其參政準備了良好的自身條件。
(六)武則天個人的影響
則天女皇可以說是整部中國古代女性歷史中最為璀璨奪目的明珠,她以超人的膽識與智慧沖破封建宗法制度的枷鎖,參預朝政半個世紀之久。她的出現將封建時期中國婦女的社會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使唐代婦女參政達到了絕無僅有的廣度。她本身也成為眾多女子效法的楷模,太平公主、安樂公主都希望步其后塵,中宗韋后也欲行“則天故事”。這些社會上流婦女的行為也極大地帶動了其他各階層的婦女,以致魯迅先生曾感嘆:“武則天當皇帝,誰敢說‘男尊女卑?”
唐代婦女參政之風雖然盛行,我們卻不能不看到唐王朝雖然風氣開化,但它畢竟處于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束縛還是比較嚴格,唐代參政女性雖然遍及各個階層,但卻只是每一階層中的一小部分,所以這種盛行,僅僅只是相對于其他封建王朝而言的,它仍然無法擺脫時代的局限。但這一時期確實創造了中國古代女性參政的輝煌,在倡導男女平等、婦女地位不斷提高的今天,對其研究是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作者:陜西旅游出版社,郵編7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