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巖



【摘要】格里格的音樂作品無時無刻不滲透著強烈的民族特色,而這種特色往往是通過很多個性化的和聲技法所體現出來的。本文從調式音階、和弦及調性布局等方面對其作品《挪威舞曲》的和聲技法進行分析與研究,通過對此作品的和聲進行分析,讓我們不僅對《挪威舞曲》的和聲技法有所了解,也更加深入地了解格里格民族性、個性化的和聲風格
【關鍵詞】格里格;挪威舞曲;和聲;色彩性
愛德華·格里格是19世紀杰出的作曲家、挪威民族樂派的奠基人,其音樂作品的民族化和個性化十分鮮明。他曾經說過:“我一生的創作都在記錄民歌。”的確,格里格善于采用具有挪威民問特色的旋律、調式等,其音樂作品無時無刻不滲透H{強烈的民族氣息。格里格還善于運用新穎而富有色彩的和聲技法來表現音樂,其和聲技法較同時期音樂作品大膽、創新。德國浪漫主義和聲權威庫爾特曾說:“格里格……是一位具有不可爭辯的偉大意義的和聲作家。”并且,格里格的音樂作品開始有了向印象主義方向發展的和聲傾向,與印象派音樂的和聲有著很多相似之處,對后期音樂發展提供了一種借鑒。以下,對其作品35,即1881年所作的鋼琴曲集《挪威舞曲》的和聲進行分析:
一、調式音階的特點
(一)大小調音階
大調與小調(包括自然、和聲及旋律小調)是格里格音樂創作的基本音階形式。《挪威舞曲》巾大部分都是大小凋式音階,它們運用靈活、富于變化。
大小調的交替或并置是格里格善于運用的一種手法,這是由于受到了挪威民問音樂的音階二度不穩定、常常動搖在大小二度之間的影響。
此例旋律聲部是A大調,而和聲卻建立在#f小調上,二者結合的那么自然,產生的音響效果卻很獨特。
(二)中古調式音階
挪威的民問曲調很大部分是模仿巾世紀的旋律風格,并且中古調式的特征性音程也經常出現在這些民問曲調之巾。格里格很自然地會在其旋律與和聲中運用這些音程,以體現其民問音樂的特色。
此例建立在D大調,但在第五小節匕級音#G的突然出現頓時讓音樂有了利底業調式的韻味。這個利底業特征音#G夾在前后還原G中,并配以ff的音量和強音記號,從而造成了音響的強烈對比。而這個#G的出現并不是偶然的,它的由來是跟之前音樂中A大調的#c音有很大的關聯性。可見,格里格的很多音樂創作手法看似突兀,其實都是有意義上且邏輯嚴謹,思路明確的。
(三)帶升四度音的小調音階
《挪威舞曲》中這種帶升四度音的小調音階有廣泛運用,不儀因為它是挪威民間音樂所獨有的音階形式,能體現挪威的民族風格,更因為這種富有特色的音程可以使音樂的色彩更加獨特,絢爛。
此例為《挪威舞曲》第四首引子的開頭部分,先是由主調d自然小調的主音級進到屬音,而后出現的#G這個升四度音頓時給平淡的音樂增添了幾分異國色彩,使人感覺很神秘。更重要的,作為一種鋪墊,在后來的音樂發展中,格里格也是多次使用了升四度小調音。
這種音階其實是格里格在音樂創作中經常會使用的。它一般是被運用在民問旋律改編的作品巾,還有就是為了單純的色彩目的而用在沒有民問音樂內容的作品中。
(四)變化音階
格里格作為一個挪威民族樂派的代表人物,在創作中喜歡用自然音階來展現挪威民問音樂的特色,他比起同代人,好像不太會運用變音旋律。但另一方面,格里格在和聲方面卻完全可與同代大師想媲美:他的變化音和聲運用巧妙,和自然音旋律的結合風格鮮明、音響獨特。
此例旋律處在d小調屬和弦的五音上,是樂段的半終止位置。相對于簡單的旋律音持續,變音和聲的部分在這里更突出的展現出來了。它以d小凋屬和弦的配置為基礎,加入了一系列變音,以此構成的低音部線條不儀增強了音樂的色彩性,也在對兩個重復樂段之問起到了過渡與銜接的作用。
二、和弦
(一)七和弦
此曲中七和弦運用較為廣泛,且常常解決到意外的和弦從而獲得不同尋常的音響效果。這也是格里格大膽、創新的音樂創作風格的重要體現。
此例建立在g小調上,從第二小節開始和聲進行為:I-IV7-Ⅶ7-Ⅲ7-Ⅵ-Ⅲ7-b3I56-V7/Ⅶ-Ⅵ6-Ⅵ34-V7/Ⅱ-V7。可以看到,各種七和弦連續進行,而不采取常規的解決,使得音樂充滿了強烈的緊張感。伴隨著左手最上方聲部連續的半音化進行,我們更可以理解劍格里格的創作意圖,是要取得一氣呵成的、具有整體感的不協和音樂色彩。像這樣,把不協和和弦平行解決到新的不協和和弦的大段進行構成了格里格的和聲的重要特色。
(二)變音和弦
《挪威舞曲》中的變音和弦運用較多,形式靈活多樣。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增六和弦,它的運用十分有特色,且多以重屬和弦的形式出現。如:
此例中第3、4、5小節的第一個音均為增六和弦。它的連續出現并配以“ff”的音量以及“>”的重音記號,以此造成強烈的不協和的音響效果。并且,我們可以看到,增六和弦并不是獨立使用的,而是伴隨著某聲部的半音進行,運用巧妙、自然。
三、調性布局的特點
《挪威舞曲》的調性布局較為復雜,調性變化頻繁且呈現出多樣性。除了近關系轉調,二度關系及遠關系的轉調運用也很有特色。例如:《挪威舞曲》第一首巾就有同一音樂主題按照二度關系進行轉凋重復:a小-c小-降e-升f,以及同一音樂主題進行半音移調的遠關系轉調重復:D大-降E大。可見,非功能性音樂色彩的變化是格里格在此所要呈現的核心內容,對色彩性的追求是他最具特色的和聲表達方式。
綜上所述,格里格在《挪威舞曲》的創作巾善于運用個性化的和聲技法,注重體現色彩性的音響效果。他在和弦以及調式調性的運用上大膽、新穎,打破了傳統的和聲規則。這種復雜性、色彩性等都是向印象主義的和聲技法過渡的重要體現。
不儀如此,格里格還把他善于追求的色彩性和聲與挪威民問音樂的特色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了他音樂創作中最為突出的風格特征,并展現出了作曲家獨特的個性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