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璇
摘要:剛剛過去的羊年春晚雖然在收視率上創下歷史新低,但卻收獲了較佳的跨屏傳播效果。為什么春晚的電視收視率逐年走低?又緣何網絡上對其討論熱烈?本文通過分析其中原因,并對今年新增的互動實踐進行總結,試圖為春晚的前景尋求到一些啟示。
關鍵詞: 春晚 跨屏 互動
1983年,央視順應了中國社會百廢待興的潮流,在這一年除夕推出了一臺前所未有的晚會,并贏得了全國上下一片好評。此后連續33年至今,春晚已成為中國人年俗習慣中必不可缺的一道“主菜”,在無數次愉悅并感動國人的同時,也成為中華兒女的集體記憶。但近年來,春晚卻屢遭收視率的滑鐵盧,2015羊年春晚的收視率更是第一次跌破30%,成為8年來收視最低的一屆。①雖然春晚收視率年年報出新低,但每年除夕及前后,網絡中對春晚的討論總是熱度不減。年夜的餃子和春晚,加上吐槽春晚的段子,已儼然成為國人除舊迎新的新方式。② 電視收視率的低迷和網絡討論的熱情所形成的強烈反差,不禁讓人心生疑問,春晚為何好景不再?又為何會出現觀眾并不是完全無視和拋棄春晚,而是春晚怎么做觀眾都不滿意的狀況呢?怎樣才能讓“第二屏”(手機、電腦)的人氣反映到電視屏幕上來?本文試圖給這些問題尋找到一個可能的答案。
一、民心緣何而失
為什么春晚漸失了民心?30余年間,從春晚自身到觀眾均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出現了許多變化,其原因必然是多方面的。
首先,30多年的歷程讓春晚成為熒屏經典的同時也滋長了人們的審美疲勞。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里,可供人們精神享受的信息和娛樂產品還甚為匱乏,春晚作為一臺大手筆制作播出的綜藝晚會,無疑是當時的人們享受節日氛圍的最佳娛樂項目和精神寄托的載體。而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極大豐富的新時代,人們有了多種多樣的選擇,精神文化的消費變得多元而個性化,不僅是可以選擇不看春晚,越來越多的人甚至都不再打開電視獲取信息和進行娛樂。互聯網的分享精神也讓人們見多識廣,微博上的搞笑段子層出不窮,遠比春晚承載著多重包袱或者煽情的小品更接地氣和讓人開懷。平時都能吃著山珍海味,年夜飯也就不再誘人和珍貴。
除卻品味的提升,眾口難調也是春晚毀譽參半的主要原因。春晚面向的是全國的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知識階層和不同民族地域的觀眾,想要討好如此龐大而迥異的受眾群,其難度可想而知。春晚力圖最大限度地兼顧各個群體,結果只能是愈發中規中矩,缺少特色。③不僅是兼顧不了所有人的喜好,春晚的節目內容本身過于偏向中國北方,很多時候忽視了南方地區的觀眾。如強調過年吃餃子,而南方并未有此習俗;還有一些小品劇情展示的是北方的日常生活場景,在語言上也常用到以東北話為主的北方方言;在今年的羊年春晚上,H和F不分的南方人還成為了被調侃的對象。這種偏頗造成中國南方地區的民眾大多對春晚興致不高,多年來春晚的收視分布也多呈現出自北向南逐步下滑的趨勢,如2009年春晚在海南省的收視率僅為1.3%④。
春晚自身節目內容及表現形式也是重要的因素。如今33場晚會辦下來,春晚給觀眾的感受似乎是年年歲歲都相似。春晚承載的意向之明確,形式之傳統,話題范圍之統一,都直接限制了節目內容的選擇與表達,成為創新春晚難以逾越的障礙與難點。⑤每一年的春晚,其常規節目多為歌舞、小品、相聲、雜技、戲曲和魔術。雖然每年的春晚會將各類節目編排得錯落有致,但總體上節目的種類已然固定化、單一化,“綜藝”的內涵在近年來未有新的體現和深入。節目內容創新力的不足,其深層的原因在于,政治話語始終是春晚舞臺上的主導力量。春晚從主題設計到節目選取,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要完成家國一體的政治話語的表達,從而讓觀眾構建起對民族國家的認同。⑥雖然春晚聲稱為老百姓奉上視聽盛宴,但其在節目選取和審查環節始終缺少普通民眾的實際參與。節目內容上的主旋律、主持人言語間的歌功頌德,讓本應作為民眾精神娛樂的文化大餐變味為意識形態的講臺,觀眾自然感覺春晚不好看。除此之外,商業力量的侵蝕,重播與直播不同,假唱、掌托等行為也都是春晚為人所詬病的一些地方。
二、跨屏互動的新生機
作家馮驥才曾說,春晚是跛足的新民俗,究其原因,是因為電視的性質有悖于民俗的性質。⑦民俗是人們表達內心愿望的一種主動的文化方式,但在春晚這臺盛大的慶典中,民眾作為電視觀眾只是看客,是被動的接受者,因而年的情感與愿望無法得到充分的表達與釋放。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何人們對于春晚年年不滿但又年年都看、年年批判的心理和行為了。
幸而在當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春晚“自說自話”的尷尬境地有了改變的契機。今年,央視打出“互動過大年”的旗號,與視頻網站愛奇藝合作,第一次提供了春晚直播的版權,觀眾得以在多個屏幕、多個終端上收看羊年春晚。同時,愛奇藝春晚又與新浪微博進行跨平臺聯動,網民可以邊看視頻直播邊參與討論,增強了觀看的互動性;而社交媒體強大的UGC(用戶生產內容)機制和話題發酵能力,又能迅速擴大傳播效應,為春晚贏得了廣泛的網絡關注。羊年春晚的電視收視率(28.37%)成歷史新低,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在于愛奇藝春晚的分流作用。數據顯示,羊年春晚的多屏收視率(綜合計算電視直播與網絡直播)達到了29.6%,其在愛奇藝網站上創下了全球單平臺網絡直播新紀錄(最高同時在線人數超1400萬)。⑧在社交媒體上,央視春晚官方微博對晚會進行了全程的圖文播報,微博用戶積極參與春晚節目的實時討論,春晚的明星們也在微博上更新臺前幕后的演出動向并與粉絲互動。電視、視頻網站與社交媒體三者結合,形成跨媒體、多終端的整合傳播模式,實現了春晚的立體化傳播效果。
今年春晚,央視還與微信展開了深度合作,在直播中增設了“秀秀全家福”“搖搖搶紅包”等線上線下的全民互動環節。利用微信的“搖一搖”功能,搶紅包成為今年除夕的一次全民運動。除了誘人的“紅包雨”,“搖一搖”還成為與春晚即時互動的入口,用戶可以搖出春晚節目單(標示著當前播出節目),搖出新年賀卡(可用于發送給微信好友),還可以搖出同步播出的節目里那位明星的拜年祝福。跨屏的互動讓觀眾不再只是看客,而成為可以參與進來與晚會同歡樂、共存在的一員。
除了熒屏內外與觀眾的互動,羊年春晚在節目內容上也進行了互動思維的創新和嘗試。一是由“主持群”到“主持團”概念的升級。一個主持團坐鎮主會場,負責歌舞、雜技等大型節目表演的介紹;另一個主持團在二號演播廳,專為語言類節目會場設置;還有一個主持團由吉祥物“陽陽”與主持人撒貝寧一起,在虛擬區與觀眾進行即時互動。主持團相互之間進行喊話、叫板,既拓寬了晚會的互動維度,也提升了晚會不同環節的表達張力。另一互動理念表現在具體節目表演上的“跨界”。比如,在《明星反串鬧新春》節目中,讓不同“專職”的歌手進行唱法的反串,唱R&B的改唱民歌,唱京劇的挑戰流行歌曲,這些臺上的互動都讓觀眾耳目一新。
三、歷史與實踐的啟示
新媒體技術創造了新的傳播渠道,也在潛移默化中重塑著看電視的方式。從舉家圍坐熒屏前,到邊看電視邊刷微博,越來越多的人習慣于在大、小屏幕間自由流轉,表達觀點、參與互動。⑨之前春晚墨守成規時所經歷的困境告訴我們,實踐必須要建立在正確把握社會現實的前提之下,而春晚自身也意識到了這點,其實也一直在探索改變的出路。羊年春晚的實踐展示了跨屏互動、多屏共享的魅力,證明了電視在互動性上的先天不足可以通過后天“進化”予以彌補。社交春晚、“互動過大年”的思路也給春晚迷茫的前景帶來了一些光亮和啟示:雖然發端于電視熒屏,但春晚不必然就要被這一方屏幕所束縛,電視也不必然就要視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為競爭對手,反而可以利用其平臺建立起與觀眾用戶群的連接和互動,通過滿足觀眾的交流需求將“第二屏”的人氣延伸到電視熒屏上來。當然,春晚要想重迎曾經的絢爛遠不是“搖一搖”紅包就能實現的簡單之事,這也需要后繼的春晚人繼續創新實踐。
注釋:
①陳文.《央視羊年春晚收視創新低,跌破馮小剛版成“八年最低”》[N],載于《新聞晨報》,2015年2月22日.
②尹鴻.《央視春晚新常態:節目平淡紅包出奇》[EB/OL].“尹鴻的博客” http://yinhong.blog.caixin.com/
archives/82464.2015年2月21日.
③禾刀.《誰與央視春晚分庭對抗》,載于《中國青年報》[N],2011年2月1日.
④祖薇.《央視春晚公布收視率,北熱南冷海南只有1.3%》,載于《北京青年報》2009年2月6日.
⑤冷淞、王曼秋.《讓春晚舞臺越來越精彩》,載于《光明日報》[N],2015年2月20日.
⑥宮承波,張君昌,王甫主編.《春晚三十年》[M],泰山出版社2012年版,第485頁.
⑦馮驥才.《春節晚會是跛足的新民俗》[N],載于《北京青年報》2003年2月14日.
⑧陳文.《央視羊年春晚收視創新低,跌破馮小剛版成“八年最低”》 [N],載于《新聞晨報》2015年2月22日.
⑨文化中國.《互聯網的分流年輕觀眾流失 傳統電視出路何在?》[EB/OL].中國西部開發網,http://www.chxk.com/
2013/wenhuatoushi_0223/150
785.html.
(作者系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傳播學專業碩士生)
編輯:白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