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雨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無論學什么語言,的確如此。如果對所學學科感興趣,那么學起來會得心應手,因此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趣味教學的核心問題是:創造一個和諧融洽的課堂氛圍,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而且課上教師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用,從而激發興趣,學的積極、主動,學習效果好。在多年的教學中,我得出以下幾點心得。
一、教師教學方法應靈活多樣
單一的教學方法是枯燥乏味的。因此課上應根據學生需要,根據課堂需要來采取多樣教學方法。即使一個好的方法,經常、反復使用也會失去它的魅力。因此,我每次上課,為了激發學生興趣,保持學生的興趣,鞏固學生興趣,我認真鉆研教材,根據面對的群體的不同,如初學、鞏固、復習,就不能用一樣的方法,這就要求教師付出心血,不斷地探索,不斷地追求。在教學中,這就要求教師有豐厚的知識底蘊,有駕馭課堂的能力。
教句子開始可進行聽力比賽,看誰最先說出所聽的句子,看誰讀的好。進而進行單詞組句比賽等等,都可提高學生興趣,比老師一遍一遍地講,學生一遍一遍地讀,效果好的多。
教課文,可根據不同體裁和內容在不同階段上,可采取模擬對話,扮演角色,講故事,述大意,改換人稱,變對話為敘述,變敘述為對話,即興口頭作文,看圖說話,組句成文等多種形式。這樣就會把死教材活用,學生學的興趣濃,用的機會多,效果必然好。
二、創建一個和諧的師生關系
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親師性”較強。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的課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肯下大氣力,花大功夫學這門兒課,因而成績卓著。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一位老師,由于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愿學或不學這位老師的課。這種現象也是大家司空見慣的。所以教師要深入學生,和學生打入一片,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時時處處關心學生,尊重學生,有的放矢地幫助學生。讓你在學生的眼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朋友。當然,這并非說他們的缺點不可批評,可以聽之任之。而是批評和表揚是出于同一個目的的愛護他們。因而批評的方式比批評本身更重要,也只有這樣師生關系才能和諧,感情融洽,興趣盎然的學習。
三、培養小組合作學習
小組合作學習避免了班級教學中,往往出現的相當一部分學生由于得不到充分的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不得不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況,賦予全體學生遠比傳統課堂教學中多的多的參與學習機會和權利。小組學習中成員能夠在小組內進行充分的語言、思維及膽量的訓練。通過小組成員的交流,他們能夠大膽地將自己的見解通過語言表達出來。在交流中逐步培養學生能主動與別人交往,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所以,對于探究性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高效率的組織形式。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基本組織形式貫穿學習過程的始終。為了達到共同的學習目標,小組成員之間必須相互了解、彼此信任,經常進行交流,互相幫助和支持,還需要妥善地解決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同學之間建設起一種融洽、有愛的親密伙伴關系。不僅如此,小組合作學習還表現在同社會方方面面的聯系中,社會調查、訪談、外出收集資料、向專家請教等等,不僅需要合作伙伴的同心協力,而且要獨立地運用社會交往技能去爭取成功。可以認為,對于學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際交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供了更多的鍛煉機會。
四、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竟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一言堂”,課堂上教師總是向學生灌輸,學生始終處于消極、被動的學習地位,沒有什么輕松、愉快而言,因而也就無興趣可談。即使那些認真學習的學生,也無非把自己當做知識的記憶器,為分數不得已而為之。但就多數而言,由于不感興趣也就逐漸放棄英語學習,從而導致“兩極分化”,教學質量不佳。課堂環境如何,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很大,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為了做到這一點,教師要以滿腔的熱情,全新的投入課堂教學,儀表要灑脫,精神要飽滿,表情要輕松愉快,目光要親切,態度要和藹,舉止要大方、文雅,言吐要簡潔,語言要純正、流利,書法要規范、漂亮,版面設計要合理醒目等。
為了淡化傳統教學給人們的印象。要“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用結合”“師生配合”。
課前,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由教師用學生聽懂和大致聽懂的英語講一個幽默笑話,一則諺語,或由學生進行課前三分鐘英語會話練習,自由演講,自由談,集體唱一首英語歌曲。從而活躍氣氛,激發學生興趣。完成教學前預熱活動。
英語有一則諺語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導入新課要講究藝術。根據教學內容你可設置一個懸念吸引學生;也可提出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抓住學生;也可從直觀教具和演示開始。教學中,不能課本搬家,大聲念一遍,小聲念一遍,就算進行了教學。要善于用教室的人和物、直觀教具如圖片、掛圖、簡筆畫,設置情景。語言總是和情景連在一起的,沒有沒情景的語言,有了情景學生才印象深刻、聲形意有機結合,學得才有趣,掌握才準確。
總之,一堂課,始終要讓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興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