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靜
葉圣陶先生說:“好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受用,壞習慣養成了,一輩子吃它的虧,想改也不容易。”可見,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一定要從小抓起。所以,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常規培養尤為重要,良好的常規會伴隨他們升入中班、大班、小學……由于小班幼兒比較活潑好動,注意力易分散。因此,小班幼兒的常規培養要充分考慮小班幼兒年齡特點和班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培養。
一、用愛澆灌孩子心靈,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教師用心愛孩子,與幼兒建立良好的關系,是培養良好常規的前提。陽光明媚的九月,小班孩子第一次離開家,離開自己的父母來到幼兒園,他們不會脫衣服,不會穿衣服,不知道怎么上廁所……那么多的不知道,讓他們感到無助,讓他們不安的哭泣。他們是多么需要老師的關愛。為了讓孩子們盡快適應幼兒園的生活,熟識自己班級的老師,我們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教學活動中,為孩子講故事,和他們做游戲。午睡的時候輕輕地拍著他們的背,講睡前故事哄他們睡覺。每天都說他們喜歡的話題,時常給他們以微笑,讓孩子們能感受到老師的關愛。用我的愛,讓孩子們逐漸消除了幼兒對新事物、新環境的恐懼感與陌生感,漸漸地從不愿來幼兒園變成喜歡上幼兒園,從不接受老師,轉變為喜歡老師、信任老師,讓孩子們能夠主動與小朋友們游戲、交流,逐步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
二、利用多種形式,引導幼兒主動遵守規則
1. 創設豐富的游戲情境,在游戲中進行幼兒常規培養。游戲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們在有趣的活動中更容易接受教育。于是游戲則成了對幼兒進行常規教育的良好手段。比如,剛入園的小班孩子,不愿意自己動手穿、脫衣服,于是我結合孩子們熟悉的動物小貓,創設了《小貓睡覺》的游戲情境:“小貓要睡覺,伸伸小懶腰,外套脫掉啦!小腿鉆山洞,鉆出小山洞(脫褲子),鉆進大山洞(鉆進被窩),小貓閉上眼,小貓要睡著了。”孩子們聽著老師輕輕的話語,主動的動手脫起了衣服褲子,就像一只只小貓,眼睛閉得緊緊的。我從多次的嘗試中發現,用游戲的方法引導小班孩子,更符合小班孩子的年齡特點,更容易讓他們接受和理解,更能形成良好的常規。
2. 結合短小的兒歌,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常規習慣。小班幼兒年齡較小,他們很難消化老師一長串的“指令”,他們比較容易接受簡短、易懂的語言。而短小精悍的兒歌,符合孩子們的特點。比如說,孩子們在學習疊衣服時,首先請他們將衣服平整放好,然后邊念兒歌邊疊:“兩邊門關起來,兩只手抱娃娃,上和下親一親,衣服疊好了。”生動形象的兒歌,讓枯燥乏味的疊衣服變得有趣了,兒歌將疊衣服的要領擬人化了,更容易讓孩子接受與掌握。
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與幼兒的實際情況,隨機地仿編一些兒歌,來幫助幼兒掌握常規要領。
3. 給予孩子更多鼓勵,培養幼兒良好的教育習慣。由于幼兒年齡小,自控能力弱,在遵守常規方面還需教師不斷提醒。比如,我班孩子在吃飯的時候,“漏嘴巴”的特別多,為此,我在孩子們吃飯的時候,特意表揚一些用餐習慣較好的孩子。“君哲你真棒,吃飯吃得又快又干凈,桌上、地上一個飯粒也沒有,小碗里也是空空的!今天我要給不做“漏嘴巴”的小朋友貼上小蘋果。”這時,幼兒們都一口口認真地吃著,生怕飯粒掉在桌上、地上,掉在桌上的飯粒,立即撿了起來。吃完飯的孩子還激動地跑過來跟我講:“老師!我吃完了,我沒有把飯掉到桌上,地上也沒有。”我笑著表揚了他們,并獎勵了他們每人一個小蘋果。孩子們高高興興地走開了。
三、教師以身作則,做個好榜樣
小班的孩子處在模仿階段,而從家長的反饋中,我們不難了解到,孩子上幼兒園后,經常模仿的對象就是老師,孩子喜歡模仿老師說話的語氣和一些習慣用語,模仿老師拍鈴鼓時候的樣子,彈琴的樣子。由此可見,教師已經很自然地成為了孩子的榜樣。我們常常要求孩子輕聲講話,在教室里保持安靜。可是反思一下自己:我平時有沒有做到輕聲講話呢?我想,我們的常規不是喊出來了,讓我們嘗試用優美的聲音去教育孩子,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我們經常教育孩子不要亂扔垃圾,為此,我在制作手工作品或者剪紙的時候,都及時將垃圾收拾好,扔到紙簍里。漸漸的,不用過多的語言,孩子們也會像我一樣去做。
言教不如身教,教師的行為習慣,直接影響了孩子的行為習慣。為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師應時刻記住為人師表,做好孩子們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