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菊
我們應有意識地把幼兒的數學學習活動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充分利用身邊的生活素材,讓幼兒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如此的貼近,體驗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讓幼兒愛上數學。
一、?讓幼兒感受到數學是有趣的
愛好是學習的動力,當幼兒對學習感興趣時,學習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會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地體驗,就會越學越想學。因此,我們要根據幼兒活潑好動、愛做游戲的特點,為他們創設布滿趣味的學習情境。
如,數學活動《1和許多》,我們創設了“小兔拔蘿卜”、“兔媽媽分蘿卜”兩個情景,幼兒在活動中以兔子的角色參與游戲,通過反復游戲,幼兒能正確區分“1”和“許多”,并能真正理解它們的實際意義,激發了幼兒對數的探索興趣。又如,在數學活動《認識上下》,我們是這樣進行教學的:“聽故事”:有一群老鼠從黑貓警長的監獄里跑出來了,想請小朋友當“黑貓警長”找找老鼠藏在哪里了;“找老鼠”:讓幼兒仔細看看老鼠藏在什么地方,并要求幼兒用短句“在什么的上(下)面發現了老鼠”向老師報告;“關老鼠”:每桌放一只籠子,幼兒根據教師的指示,將老鼠關在籠子的上面、下面,關好后用短句“我把老鼠關在籠子的上(下)面”進行表達,教師給做對的幼兒獎勵。通過游戲及操作練習,幼兒潛移默化地感受和認識了上、下的空間方位。
從幼兒年齡特點出發,以游戲的形式組織數學活動,能使用枯燥的數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大大地調動了幼兒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充分感受到數學活動的好玩、有趣。
二、讓幼兒覺得數學是簡單的
對幼兒園的幼兒而言,如果數學知識學起來簡單易懂,他們就會學得輕松愉快。如果覺得難以理解和接受,他們便容易產生抵觸、厭學的情緒。怎樣才能讓幼兒學得愉快?這就需要教師在認真研究教材之后,將所教內容以最簡單、最直觀的形式與幼兒進行有效互動,幫助幼兒逐步完善知識結構。
如,在《5的分解》活動中,我提供了花片、小棒等實物,引導幼兒在操作練習中從實物的分解慢慢過渡到數的分解。又如,在《排序》活動中,我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提供了不同層次的操作材料,能力弱的幼兒可挑選只按單一特征進行排序的材料,如按回形針的單一顏色排序;能力強的幼兒可挑選按二種特征進行排序的材料,如給動物排隊:紅狗、藍狗、紅狗、藍狗……等等。經過努力,每個幼兒都完成了教師布置的任務和目標,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里得到發展。在不斷的收獲與進步中,幼兒感覺數學是簡單易懂的,從而進一步激發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三、讓幼兒認識數學是有用的
《綱要》指出,要引導幼兒關注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空間關系,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理解生活中的簡單數學關系。因此,教師應在一日生活中引導幼兒感受數學的無處不在,以及數學在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
如,在幼兒自由飲水時,引導幼兒觀察對應現象:知道每個幼兒都有一個杯子,喝完水要將杯子放在固定的號數上。知道小朋友和杯子的數量是一樣多的,如果有小朋友沒來,就會出現杯多、小朋友少的情況。又如,大班開展角色游戲“超市”時,我將口算10以內加減法的數學知識融入到游戲中,讓幼兒超市購物中運用、練習。我給超市里的每樣商品都標上了價格(10元以內),幼兒在購物前必須到銀行取到足夠的錢,在超市選購好自己想要的商品后到收銀臺付錢,必須算對金額才能把東西拿走。類似的設計我們也在燒烤店、玩具店等角色游戲中使用。
我們應有意識地把幼兒的數學學習活動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充分利用身邊的生活素材,讓幼兒感受到數學與生活是如此貼近,體驗到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