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義等

摘要闡述了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開設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技術實踐課程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探索了開設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技術實踐課程的性質與目的、實踐教學設計及教學方法等,以期為我國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開設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技術課程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踐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29-385-02
近年來,隨著“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深入貫徹和實施,我國大學的工科教育也越來越重視課程實踐教學,在新的教學計劃修訂和完善過程中,實驗和課程設計等實踐環節在整個教學計劃中的比重明顯增大。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作為近10年來發展的一門新興專業,具有綜合性和實踐性強的特點,強調在本科人才培養的實踐教學過程中,著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技術問題的能力。然而,由于各類學校相關專業發展的歷史和地域特色等原因,在設置食品與質量安全專業的課程計劃時,會盡量考慮其學科優勢、地域資源優勢以及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等不同而進行較為合理的定位。當然,這也符合了不同就業領域對食品質量與安全人才不同的需求。因此,無論是農業院校、商業院校、理工院校還是醫學院校,設置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主干課程基本相同或相似,但其專業輔助課程體系各有特色[2-6]。
筆者所在上海理工大學緊緊抓住上海“大都市食品安全監管”的地域特色和實際需求,于2006年率先在全國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中開設了《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技術》理論課程及其配套的實踐教學環節。經過近9年的不斷建設和總結,與相關行業緊密合作,努力探索該課程教學方法、模式,逐漸發展成為一門獨具特色的專業課程,以期能為我國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提供一定的借鑒意義。
1開設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技術實踐課程的重要意義
隨著“互聯網+”思維的大力推廣,基于互聯網的信息化技術正大大促進各傳統領域的快速發展和壯大。同樣,在食品安全監管領域,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起食品追溯體系,已經成為食品安全監管的重要手段之一。筆者曾經對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的概念及其屬性進行了初步探討,認為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應當既具有政務信息化管理屬性,同時又具有社會公共事業信息化管理屬性,應包含滿足“監管”和“服務”雙重要求的內容,其內容涵蓋了食品安全學、信息技術、管理學等多門學科,具有典型的交叉性。
事實上,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是以食品安全學和管理學等學科為基礎,利用信息化技術來實現食品安全監管的一種現代化手段,具有較強的實踐操作性。這就要求從業人員既要懂一些食品安全檢測、控制技術和食品安全法規等基礎知識,又要知道信息化技術如何在食品安全監管中應用。目前,我國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已漸趨規范,眾多高校也都開設了《食品標準與法規》、《食品質量管理學》和《食品企業管理》等管理學范疇課程。在這些課程中也都提及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統等內容,但筆者通過網絡訪問和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對此類課程學習均感到以宏觀性描述居多,上課效果不甚理想。而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技術課程是在綜合運用前期多門課程的基礎上系統學習新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專業知識體系得以完善和深化。因此,筆者認為該課程是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知識結構不可缺少的部分,通過其實踐課程的學習,讓學生具備較強的實踐操作能力,開拓視野,對增強其就業競爭力,畢業后更好地適應食品質量與安全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2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技術實踐課程環節的探索
2.1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技術特色課程的發展歷史
上海作為一個國際化大都市,人口密集,食品供應環節的安全監管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近年來,借助先進的信息化技術,逐步建立了食品安全全程可追溯系統、風險評估與預警系統以及進行食品安全教育培訓等內容,但能直接從事這方面工作的人才缺口還比較大。高校作為專業人才的重要培養基地,有必要依據當前專業領域的人才需求,開設更符合當前實際情況的特色課程。
鑒于以上原因,上海理工大學于2006年首先在國內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中開創了“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技術”課程,成為學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一門獨具特色的專業課。學校在教材缺乏的情況下自編講義,先后進行了4次改版,并開通網上課程系統,逐步形成較為完善的課程體系。該課程于2007年被確定為上海理工大學重點建設課程,2011年又被確立為上海市重點建設課程。經過近9年的發展和積累,不斷總結、補充和完善,使得該課程深受學生喜愛,并得到相關行業的高度評價。為了進一步拓展實踐基地建設,學校又與相關行業單位成立食品安全信息化共建實驗室,為培養相關人才創造了更好的實踐操作機會。
2.2課程性質與教學目標
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技術課程是上海理工大學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一門專業特色課程,是培養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的整體知識結構、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掌握了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與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勢,為今后從事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的相關工作奠定基礎。
2.3實踐教學內容設計與探索
由于該課程涵蓋了食品安全學、信息技術、管理學等多門學科,具有典型的交叉性。而目前食品專業的學生更加注重生化、理化實驗技能的培養,對信息技術和管理學等學科的學習相對弱化,從而對所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有限,最終影響教學質量。 因此,本課程在教學時積極探索如何突出“寬”和“淺”的要求;如何在內容上堅持“少而精”,降低理論上的難度;如何強調以用為主,夠用為度,以適應食品專業學生自身特點等一系列問題。
為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根據食品安全信息化系統設計的指導原則和方法,編排了一定量的簡易實驗內容,請學生設計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系統,如基于條形碼技術的肉制品追溯系統(圖1)等。該系統設計有“學生登錄”和“教師登錄”兩個登錄口,分別模擬信息的“追蹤”和“追溯”功能。具體操作流程如下:①為確保信息的唯一性,每個學生以學號作為追溯碼,從“學生登錄”進入系統后,對 “種源管理”、“飼養管理”、“屠宰管理”、“零售管理”4個環節進行完整信息錄入,并存入服務器“數據庫”中,一旦確認信息錄入完畢,即可生成一個含有追溯信息的條形碼(提交一個條形碼作為此項作業完成的依據);②教師登錄后,掃描或輸入學生提供的條形碼,即可查詢學生所完成的信息錄入,實現“追溯”功能,并最終導出PDF格式的追溯文件返回給學生,作為課程設計報告的一部分。這個環節的實施非常有助于學生更真切了解信息化技術是如何運用于食品安全監督管理中的。
此外,為了促進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技術課程的良性發展,及時反饋學生對該課程的認識和需求,在每次課程考核中額外增設“你對本課程學習的意見和建議”,請學生暢所欲言,為該課程的教學形式、效果等建言獻策,并依此作為該課程今后進一步完善的重要依據。
2.4存在的問題及進一步思考作為一門全新的課程,食品安全信息化監管技術實踐課程不同于已經成熟的課程體系,其發展過程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①缺乏合適的教材,不利于推動該課程的全面發展;②缺乏成熟的實踐基地,不利于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得到相關政府部門、企業的重視;③缺乏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建設,需要多學科背景團隊的合作;④全國范圍內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應該更緊密結合當前我國食品安全重點問題和發展前沿,提倡課程體系多樣化發展,這樣才有利于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復合型人才的培養。
3小結
近些年來,黨和政府重點關注食品安全問題,先后從法律、法規,機構職能整合以及管理體系優化等多方面完善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打破“多龍治水”的行政管理格局,成立統一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和食品安全執法總隊等機構,使得食品供應鏈全程無縫對接和無空白管理。在此前提下,信息化監管技術無疑是保證食品全程供應鏈和信息鏈不斷鏈的最佳方法之一。因此,作為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開設該專業的高校更應該意識到這一點,大力推動食品安全監管復合型人才的培養,以促進我國食品安全監管人才多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穎,安俐靜,于泓.職業勝任力視角下對“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調查與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3):38-43.
[2] 李浠萌,冉昕,景浩. 從課改論文中看我國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發展[J].科技創新導報,2010(10):219 -221,223.
[3] 沈玉棟,柳春紅,孫遠明,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發展及構想[J].食品與機械,2014(3):264-267.
[4] 黃艾祥,龔加順,袁唯.食品質量與安全特色專業建設的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11(6):48-50.
[5] 李義,凌去非,戈志強,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開設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課程的探討[J].安徽農業科學,2013(7):3282-3283.
[6] 宮霞.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教學質量保障系統結構及其運行機制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35):161-163.
[7] 翟培,韓晉輝.區域性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設探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6):7310-7312.
[8] 胥義,沈力,金晶,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開設信息化監管技術課程的探索[J].上海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出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