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平 李林春 查廣才 鄭玉忠
摘要 [目的]為大刺鰍的規模化繁殖、生產和增殖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方法]通過注射催產激素對親魚進行催產,在一定水溫(24~27 ℃)條件下對親魚進行人工擠卵,分析積溫對大刺鰍產卵量、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響。[結果] 不同積溫對大刺鰍的人工繁殖效率的影響非常大。若積溫高于1 101.0 ℃·h或低于985.5 ℃·h,均不利于大刺鰍的繁殖;當積溫介于1 027.5~1 046.0 ℃·h時,大刺鰍產卵量超過600粒/尾,受精率超過90%,孵化率超過80%。[結論] 在進行大刺鰍人工繁殖時,應盡量控制催產積溫在1 027.5~1 046.0 ℃·h。
關鍵詞 大刺鰍;催產效率;積溫;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S965.1;Q3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15)19-116-02
大刺鰍(Masracembelue armatus)在分類上隸屬鱸形目(Perciformes)、刺鰍科(Mastacembelidae)、刺鰍屬(Mastacembelus Scopoli),俗稱納錐、石錐、蛇魚、豬姆鋸、刀鰍、鐮刀魚等,為小型野生淡水魚類。它主要分布在我國的長江、珠江等水系,以廣東、廣西、福建等地江河中的野生資源尤為豐富。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于酷漁濫捕和江河環境污染,大刺鰍的江河野生資源遭到嚴重破壞,資源枯竭,廣東、福建、貴州等省份已將其列入省級重點保護的野生水生動物之一。
近年來,人們已經對大刺鰍的生物學特性和人工繁殖等進行了比較全面的研究[1-3],但由于大刺鰍的發情現象有很不明顯,這阻礙了實現大刺鰍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生產。為此,筆者通過研究大刺鰍催產效率與積溫的關系,據此判斷親魚的擠卵和授精時間,使大刺鰍的人工繁殖技術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效率,旨在為大刺鰍規模化繁殖、生產和增殖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材料 親魚是來自福建省龍巖某養殖場2012年馴養的汀江水域的野生大刺鰍,雌魚為腹部膨大而柔軟且生殖孔微紅的、體重50~150 g/尾的個體,而雄魚為能擠出精液且精液較濃的、體重90~500 g/尾的個體(圖1)。催產池采用鰻魚白苗培育玻璃缸,體積約為0.6 m3,缸底鋪一層鵝卵石,并在水中在放置自制成團的水草和一些廢舊PPC管,模擬大自然環境和供其躲避。缸的一端配備1臺功率為15 W的潛水泵抽取原水,并回充入缸中而形成水流,刺激親魚發情產卵。
1.2 方法
1.2.1 催產。
挑選成熟親魚采用馬來酸地歐酮(DOM)、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排卵2號(LRH-A2)進行催產。采用2次注射法,2次注射間隔12 h,注射部位為背部肌肉,注射量為親魚0.1~0.2 ml/尾,進針深度為1.5 cm,雄魚的使用劑量一般為雌魚的1/2。催產時間為一般安排在下午進行。催產池水溫控制在24~27 ℃。溶解氧(DO)含量控制在5~8 mg/L。
1.2.2 積溫的統計方法。
從2014年5月20日至6月10完成了4批大刺鰍室內人工育苗生產實例,記錄親魚從打第2針后到開始擠卵每個單位時間的水溫(每個小時的水溫)。積溫統計方法是從打第2針到大多數親魚可以擠卵的時候,在此期間每個小時的水溫度累積(打第1針到第2針之間的水溫和時間控制不變)。
2 結果與分析
2014年5月20日至6月10日進行了4組試驗,對雌魚進行催產和人工擠卵,并記錄擠出來的卵的效果(圖2)。由表1可知,第1組和第2組的卵在成熟度和顏色方面均不如
第3組和第4組的卵。在產卵率方面,4組>3組>1組>2組,其中第2組的產卵量僅為213粒/尾,而第4組的產卵量達到751粒/尾。這說明不同的時間對雌魚產卵效率有很大的影響。
積溫是影響水生動物繁殖效率的一個重要因子[4-6]。為了進一步弄清積溫與大刺鰍催產效率的關系,比較了效應時間、效應積溫、受精率和孵化率等參數。由表2可知,4個試驗組的積溫分別為1 101.0、985.5、1 046.0和1 027.5 ℃·h;第1組和第2組在受精率和孵化率均遠低于第3組和第4組。其中,受精率最高的是第4組,達到95.1%;孵化率最高的是第3組,達到86.1%。這說明不同的積溫對大刺鰍人工繁殖效率的影響非常大,當積溫高于1 101.0 ℃·h或低于985.5 ℃·h時均不利于大刺鰍的繁殖;當積溫為1 027.5~1 046.0 ℃·h時,大刺鰍產卵量超過600粒/尾,受精率超過90%,孵化率超過80%。
3 討論
親魚催產效應時間與水溫有著密切的關系,同時又與催產前親魚的性腺發育有著重要關系有關,如性腺發育好(催產水溫保持不變)時催產效應時間會提前;如果性腺發育不好,則催產效應時間會延遲。性腺發育可以導致催產效應積
溫差異[5]。該試驗結果表明,在親魚性腺發育良好的情況下,當積溫過大、超過其效應時間時,多數卵子過熟,使得孵化率過低(第1組)。當積溫達不到其效應時間時,多數卵擠不出,使得出卵率過低(第2組)。當積溫適宜時,魚卵成熟度高,且受精率和孵化率均較高(第3組和第4組)。
參考文獻
[1] 陳忠.大刺鰍的生物學及其養殖技術概要[J].中國水產,2005(10):23-25.
[2] 賴誠明.大刺鰍人工馴養初報[J].漁業致富指南,2007(16):52-53.
[3] 李曉雙.大刺鰍人工繁殖研究初報[J].中國水產,2007(5):44-46.
[4] 劉吉明.梭子蟹胚胎發育與積溫關系初步分析[J].河北漁業,2013(7):1-2.
[5] 杜偉,蒙子寧,薛志勇,等.半滑舌鰨胚胎發育及其與水溫的關系[J].中國水產科學,2004,11(1):48-53.
[6] 王博君.河蟹早繁育苗胚胎發育積溫的調控[J].淡水漁業,1999,29(8):45-46.
[7] 劉霆,李建光,賀兵,等.大刺鰍的性腺調查和懷卵量比較分析[J].淡水漁業,2005,35(5):28-30.
[8] 黃永春.汀江大刺鰍食性和繁殖生物學[J].水產學報,1999,23(S1):1-6.
[9] 初慶柱,陳剛,張健東,等.大刺鰍消化系統的組織學研究[J].淡水漁業,2009,35(2):14-18.
[10] 朱定貴.生殖季節野生大刺鰍雌雄魚脂肪酸組成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2,28(2):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