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么是“綠狼”和“藍貓”
《小綠狼》和《我是一只藍色貓》是兩本好看的圖畫書,兩個法國的童話故事,主題都涉及到了與眾不同的個體的心路成長歷程。
小綠狼哈瓦爾因一身綠色皮毛而被同伴嘲笑、排擠,他一次次地改變自己,卻一次次地遭遇失敗,就連懂得魔法的小仙女也對此無能為力,最終他決定做回本來的自己。而另一個故事里的藍貓,也因特殊的顏色而被主人拋棄,流浪街頭,它每天都期待能遇到喜歡自己的人,卻每天都在重復著昨天的孤獨,最終與眾不同的小火苗一家給了他一個幸福的港灣。
之所以選擇這樣兩個故事組合成一堂特殊的“色彩課堂”,是因為它們講述的故事看似清淺,卻十分深刻。幾乎每個孩子能在故事里找到自己的影子,喚起內心的共鳴。那個臉上有胎記的孩子,那個說話口吃的孩子,那個不學“奧數”的孩子,那個不懂電子游戲的孩子……誰能統計出究竟有多少孩子經歷過那樣的“孤獨”?從來沒有兩片樹葉是完全相同的,每一個孩子都是“特殊”的個體。當小綠狼大聲說出“是的,我就是一只綠色的狼,不過,那又怎么樣呢?”孩子們一定會如釋重負,就像自己發表了重要的宣言。
二、追求“深”與“淺”的融合
長長的路慢慢走,深深的故事淺淺地教。追求“深”與“淺”的融合,在這兩個故事里,我主要采用了這樣兩招:
第一,創設情境,角色表演
《小綠狼》的結尾是這樣的:“哈瓦爾昂首挺胸地走到灰狼中間,大聲說:‘你們好啊,我又來了?;依莻冞€沒來得及開口,哈瓦爾又加了一句:‘是的,我就是一只綠色的狼,不過,那又怎么樣呢?”
教師趁勢引導:“作家的故事講完了,同學們心里的故事一定還在繼續。想不想把故事繼續演下去?”回味著動聽的故事,欣賞著生動的圖畫,孩子們的激情被點燃了,想象也被激發了。請看教學實錄——
教師:現在,我就是小綠狼,你們都是小灰狼,桌子、椅子都變成了大樹。你們趴在桌上,就好像藏在大樹后面一樣。
(學生一臉驚喜,進入表演狀態,趴在桌上。)
教師:(從容地走到“灰狼們”中間)嗨,灰狼們,你們好!
學生:(情不自禁地)嗨,你好,小綠狼!
教師:(好奇地)就在剛才,你們都不愿跟我玩呢,現在呢?
學生1:現在我想和你玩了,其實,你一身綠色挺可愛的呢!
教師:(真誠地、驚喜地)謝謝你愿意和我玩,更感謝你的贊美。
學生2:我也愿意和你玩,如果我們一起捉迷藏的話,你綠色的身體一定會讓你隱藏得很好!
教師:其實,我還有一個綠狼弟弟,他也很想和你們玩,但一直都不敢呢?。ㄏ鄼C請一位身著彩色服裝的孩子上臺扮演“綠狼弟弟”。)弟弟,告訴他們,你為什么不敢和他們一起玩?
學生(綠狼弟弟):你們一直都嘲笑哥哥,不帶哥哥玩,我也怕你們嘲笑我呀!其實,你們不懂得友好,也不會審美!
教師:灰狼朋友們,你們誰能安慰一下我的綠狼弟弟,讓他大膽地和你們做朋友?
學生:綠狼弟弟,我們不該嘲笑你哥哥,以前我們是有點嫉妒他,也讓你擔驚受怕了,對不起啊!
……
“綠狼弟弟”的那句“我也怕你們嘲笑”的吶喊和“不會審美”的批判多么擲地有聲??!孩子在這樣的角色體驗中完成了對自我的認同、接納、肯定和欣賞,明白了無論別人怎樣看待與眾不同的自己,自己都要相信自己,喜歡自己。再反觀“灰狼”,他們不也在自我批判中,懂得了寬容與改變嗎?
第二,拓展話題,自由言說
《我是一只藍色貓》是在講完《小綠狼》之后講的。相對于《小綠狼》來說,這個故事的講述節奏比較快。講完之后就給孩子們拋出了這樣的話題:“為什么別的人都不喜歡藍色的貓,而小火苗一家卻喜歡它,愿意接納它呢?談談你的發現?!?/p>
這個話題看似簡單,內涵卻豐富。孩子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發現,去理解。比如,小火苗一家人的樣子——小火苗一家頭發火紅,身材各具特點:爸爸非常高,小腿都比桌子高;媽媽非常矮,只有三個蘋果那么高;叔公是男生,卻穿著蘇格蘭裙子;叔婆則胖得像個快要爆炸的皮球。又比如,小火苗家奇怪的房子——小藍貓原先看到的英國的房子,每一幢都是一模一樣的,而法國的小火苗家的房子卻與眾不同。甚至有同學從小火苗媽媽說的話里琢磨出了喜歡藍貓的理由:“這個國家的天總是灰蒙蒙的,可我們卻喜歡快樂的色彩!”……這又是一本圖畫書,圖畫中鮮明的色彩和形象,無一不在向孩子們傳遞著這樣的信息:小火苗一家是與眾不同的,這讓他們更理解與眾不同的藍貓。這樣的話題,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也豐厚了他們對“與眾不同”的認識。我想,埋下了這樣的種子,孩子們就能逐漸領悟到,所謂的“尺碼相同”,與種族無關,與國別無關,甚至與是“貓”還是“人”也無關——唯一有關的,是彼此精神密碼的吻合。
相信,那些被“綠狼”和“藍貓”的童話滋養過的孩子,將來無論行走在世界的哪一片土地,都會更樂觀、更陽光、更自信。
(張洪洪,南京財經大學附屬小學,210013)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