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超
【摘要】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源源流長,以鮮明的形象弘揚著中華民族獨特的音樂文化。雖然人類歷史不斷發展,人類文明不斷進步,可是傳統音樂卻以頑強的生命力發展傳承于當今社會,并且展現出了不同姿態,呈現出了多元化特征。在這一脈相承的表面現象中,必然體現著傳統音樂發展的內在本質。這也正是值得我們去深思的地方。
【關鍵詞】傳統音樂;禮樂制度;樂籍制度;輪值輪訓
中國傳統音樂綿延幾千年,具有獨特的民族性和時代性。諸多學者用盡畢生的心血進行研究調查,使我心底油然而生一種敬畏感。項陽老師在傳統音樂和音樂史學方面建樹極高,而且文章頗具哲學思辨性。通過反復閱讀,使我感觸頗大,同時也對傳統音樂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
傳統音樂不能僅僅局限在音樂藝術的領域,要把它放到整個的文化大背景之下,作為文化的有機構成部分進行研究,并涵蓋音樂形態和本體。通過多學科方法論的結合,對傳統音樂做到共時和歷時兩個層面的立體式研究,并把音樂文化的歷史存在與當下的活態積淀進行有效整合與把握。
中國傳統音樂的脈絡可以從多個角度去分析。
首先是兩個制度。一個是形成于西周的禮樂制度,一個是形成于南北朝的樂籍制度。前者在轉化的過程中決定了中國音樂文化禮樂與俗樂的兩條脈絡,后者則是保證了一千又數百年中國音樂文化傳統整體的創承與發展。
其次,當經歷朝代的交替,制度不復存在的時候,傳統音樂卻能夠延續。可以說當人們長期在一種制度下并對這種制度根深蒂固的時候,一旦把這種制度消解,這種顯性規定的制度就會變為“隱性的制度”——民俗。所以以往制度下所形成的一些儀式和音樂形態并未因制度的解體而煙消云散,轉而以民俗的形式而存在。將禮俗和與其相輔相成的樂曲傳承下去,并成為各地的約定俗成者。只是這些民俗會更加具有區域化的特征而已。
因此,中國傳統音樂的主脈在兩個制度解體之后更多地轉而依附于禮俗存在,傳統音樂與民間禮俗是依附共存的。即從西周的“禮樂制度”—南北朝的“樂籍制度”—當下的“隱性制度民俗”。上述傳統音樂的脈絡是建立在以時間為線,歷時性的制度方面之上的。但從這個單一視角去了解傳統音樂顯然不符合項老師所言的立體式思維研究法。如果注意到了傳統音樂的功能性,這會是另一個不錯的視角。即傳統音樂所具有的的社會功能、實用功能、審美功能、教育功能。因為功能性的用樂一直貫穿著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始終。所以可以建立一個以時間為線,歷時性的音樂功能方面之上的視角。
以金石之樂的功能性為例,大致有四個方面的功能,禮器、祭器、重器和樂器。而恰恰是這幾個功能左右了金石之樂的興衰。
“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民”。兩周時期,金石之樂象征著身份、權力和地位,使得金石之樂普遍廣泛存在。但這只是在作為禮器、祭器和重器得到外化的滿足方面而言的。隨著審美功能的彰顯,其音樂本體的功能得到了進一步挖掘。鐘磬的數量增多,音域加寬,使金石之樂的編列趨于龐大,強化了音樂本體功能性。但是,秦統一后不再以金石之樂作為身份、地位、權力的標志,其重器功能的普遍意義缺失,使金石之樂走向衰微。
周代起禮樂便具有社會功能性、實用功能性和教化功能。東周時期專門作為欣賞、陶冶性情的音樂得以彰顯。正是功能性的不同,使中國的音樂文化從此走上了禮樂和俗樂并重的道路,貫穿了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直到當下用樂依然是這兩種形式。
歷時性的視角是追溯傳統音樂的根源,或者成為本質,而現象就就是傳統音樂共時性的地方特色。看到現象后,追溯其本質,既要把握當下,又回到了歷史。說到這我不得提到項老師對樂籍制度的深刻研究。
目前,在年全國眾多省市的傳統音樂中,包括鼓吹樂、吹打樂、絲竹樂等,存在眾多的曲牌同名、同曲,具有明顯的內在聯系性和一致性。
這得歸根于中國音樂傳統一脈相承的制度,輪值輪訓制。
輪值是指由各地征人赴宮廷中應差執事。依距京城的遠近而定輪值時間的長短,“關外諸州者,分六番,關內五番,京兆府四番”。這使各地的特色音樂被帶入宮廷并融入主流,使關外諸州的音樂與宮廷音樂保持了相當的一致性。
輪訓,是輪值的必要準備。許多相對固定的禮儀、曲目,有相對統一的規范與要求,需要太常對樂人們進行教習。這使得樂人技術不斷提高,曲目不斷積累,禮儀、樂曲不斷規范統一。
樂籍制度的統一性,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大一統的觀念。既為宮廷太常教坊樂帶來了新的樂人,也使得禮樂從宮廷到地方官府保持了相當的一致性。中國傳統音樂的主脈是在樂籍制度下得以發展和延續的,輪值輪訓制保證了傳承的一致性。
提到傳承的一致性使我想到一個問題。宋明時期演戲的旦角一直為女性演員,而到了清代中葉之后旦角卻改為男性演員,這顯然不符合傳承的一致性,而且這種性別倒錯成為很長時期所謂的“傳統”。
唐代時期,各地樂籍選拔樂人赴京師輪值輪訓,并且樂人規定必須掌握五十首以上的“難曲”。宋代宮中樂師去地方教樂所進行教習,樂人所掌握的樂曲以“四十大曲”為限。元明時期府縣教坊、樂營的廣泛存在,樂人們分工更為明確,即“男記四十大曲,女記小令三千”,并將這個規定一直延續到清代。
樂戶除籍,因社會的壓力和偏見,原來唱曲的女樂大都從良不干了,脫籍之后戲班子大多由男性組成。這樣隨著女樂的離去,造成了行當的缺失,于是一種新的形式慢慢確立,這就是采用性別倒錯的方法——男性演員代替女性角色的空白,男旦由此應運而生。
每一種音樂現象都有其產生的內在原因,而項老師對諸多課題之所以研究的如此深刻、透徹,是在發現共時性現象后從史學、文化學、民族音樂學等多個角度與層面進行歷時性的本質分析與研究,宏觀把握,微觀細討。項老師為傳統音樂的發展和傳承做出了巨大貢獻,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