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摘要分析了遼寧省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綠化工作現狀,提出了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綠化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針對性地給出了加快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綠化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干旱半干旱造林;問題;對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S72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5)16-164-02
干旱、半干旱地區占我國國土總面積的20%以上,該區域環境惡劣,生態脆弱,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森林植被和水資源匱乏,干旱、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頻繁,嚴重影響人們的生產、生活,并制約著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1-3]。而改善旱區生態環境,防止其進一步沙漠化,最有效的措施就是植樹造林,因此立足遼寧省旱區實際情況,理清旱區造林綠化發展思路,從政策上和技術上給予有力支撐,對恢復旱區植被和促進旱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遼寧省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綠化現狀
遼寧省干旱半干旱地區面積達到224.32萬hm2(表1)占全省國土面積的63.39%,涉及朝陽市的全部,阜新市和大連市、沈陽市部分縣區,共計19個縣(市、區)。該區林地面積108.27萬 hm2,平均森林覆蓋率達38.24%。筆者現將近年來遼寧省林業重點工程建設情況介紹如下。
表1遼寧省干旱半干旱地區面積及比例
注:數據引自國家森林資源第8次連續清查結果。
1.1資金投入情況
1978~2013年,遼寧省干旱半干旱地區先后實施了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中央財政補貼造林試點項目和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等重點工程。累計完成工程造林面積94.57萬hm2,中央及地方累計投入資金28.06億元。其中,中央投入22.45億元,占80.00%。
1.2項目造林完成情況
1.2.1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1978~2013年,全省共完成工程造林面積58.97萬hm2。其中,人工造林38.38萬hm2,飛播造林3.20萬hm2,封山育林17.39萬hm2。中央累計投入資金4.12億元。
1.2.2退耕還林工程。2001~2013年,共完成造林面積27.84萬hm2。其中,退耕地還林5.70萬hm2,配套荒山造林15.86萬hm2,封山育林6.28萬hm2。中央累計投入資金16.93億元。
1.2.3中央財政造林補貼試點項目。2010~2013年,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積1.41萬hm2,中央累計投入資金0.34億元。
1.2.4中央財政森林撫育補貼項目。2010~2013年,共完成森林撫育面積6.35萬hm2,中央累計投入資金0.94億元。
此外,中央還累計投入林木種苗補貼資金0.12億元。
1.3生態建設成效
通過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國家重點工程項目,獲得了顯著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使全區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1.3.1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建國初期由于植被稀少,干旱地區水土流失嚴重。每年沖走表土4 256萬t,折合純氧4.8萬t、純磷123 t、純鉀903 t,相當于朝陽全年的化肥用量。通過實施造林綠化工程,加大治理力度,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據遼寧省衛星遙感普查結果,朝陽市水土流失面積由1986年占總面積的81.5%逐漸下降到2013年底的37.0%,27年間平均每年降低1.6個百分點,為全省平均治理速度的2倍。土壤侵蝕模數由3 788 t/(km2·a)下降到2 554 t/(km2·a)。
1.3.2有效遏止了風沙危害。隨著國家重點工程的實施,干旱地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沙塵天氣發生頻率明顯減少。據氣象部門監測結果表明,朝陽地區年沙塵天氣由1971~1980年的平均82 d,減少到目前的平均20 d。全市近20萬hm2受風沙危害嚴重的農田實現了糧食的穩產穩收,使過去“吃返銷糧”的朝陽,成為如今的國家商品林基地。
1.3.3促進了農民增收致富。在重點工程建設中,注重以市場為導向,實行3個效益相結合,大力調整林種樹種結構,加大經濟林、速生林比重,并注重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整體利益與個體效益緊密結合,生態建設與農民利益緊密結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目前,全市已發展以“兩杏一棗”為主的經濟林35.93萬hm2,年總產值48.57億元。其中,大棗3.99萬hm2,年產量8.64萬t,產值10.6億元;大扁杏2.95萬hm2,產值1.179萬t,產值3.568億元;山杏19.92萬hm2,產量8.456萬t,產值9.927億元。使成千上萬農戶走上了依林致富之路,農民收入由建國初期的不足40元,增長到9 949元,農民從事林業收入也有了大幅度提高,現已達到1 661元。
1.3.4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以阜新市為例,全市結合工程建設,以培育名、特、優林產品為切入點,積極發展林產品加工龍頭企業,提高深加工能力,推進林業企業向規模化、集團化、基地化邁進,不斷增強林產品競爭優勢,帶動勞動力2 848萬人次。全市現已建成木材加工企業297家、家具制造企業41家、果品加工企業27家,其他加工企業16家,年產值實現43.458億元。
1.3.5促進了生物鏈恢復。通過實施林業重點工程,加快了森林資源的培育,使生態環境得到有效改善,促進了生物鏈恢復。以阜新市南部的封山育林區為例,經過60多年的封育,植物群落明顯恢復,目前已有44科87屬198種喬灌木,形成了較完備的天然復層植物群落。而絕跡多年的黃羊、土豹子、蒼鷺、黑鸛等野生動物開始晝伏夜出,野雞、山兔、狐貍等野生動物隨處可見。
1.3.6促進了自然保護區、森林旅游業迅速發展。以朝陽市為例,目前全市共劃建各類自然保護區17處,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處,省級自然保護區8處,市級自然保護區2處,縣級自然保護區5處。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0萬hm2,占國土面積的10%。境內四周已初步形成了一道天然的綠色生態保護屏障。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每年吸引了大量游人觀光旅游,促進了旅游業快速發展。
2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存在的問題
2.1造林計劃經濟色彩濃厚
造林的體制和模式帶有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大部分造林工程的計劃或規劃都是自上至下的行政推動,缺乏基層的積極參與和第三方的科學論證,因而在具體實施時會與實際情況存在一定差距,導致種苗、整地、抗旱防火等都準備不足。
2.2造林投入不足
多年來造林費用較低,三北、沿海國家投資標準雖然已經提高到4 500元/hm2(中央財政造林補貼最高僅為3 000元/hm2),但是工程中要求的地方配套資金在這些干旱半干旱的貧困地區往往難以落實,僅僅依靠這個標準在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顯得異常困難,再加上不能足額撥付造林補助費。這些原因等都導致了單位面積投入不足,無法在造林過程中實施工程管理,保證造林質量。
2.3缺乏技術指導和規范
由于這些干旱半干旱地區缺乏人員培訓和技術支撐,人員素質不高,缺乏先進的理念和知識,許多新技術、新方法不能得到有效的應用,從種苗到撫育都存在著一定的誤區,違背自然規律和科學規程的現象時有發生。
2.4檢查驗收過程冗雜
對這些地區的基層而言,檢查驗收的次數過于繁多,一個造林項目可能要查10余次。除了國家林業局的2次核查外,還有鄉、縣林業部門自查,市、省林業部門抽查,以及財政、發改委、審計、檢察院、督察室、紀委等各級部門的檢查,基層疲于應付,無形中增加了項目運行成本,降低了項目的成效。
3相關建議
3.1提倡計劃與市場機制相協調,提高農民積極性
在林權改革的基礎上,按照市場經濟發展規律和政府配置資源的要求,建立新型的政府宏觀調控機制,調動農民造林積極性,給予農民造林選擇的自主性,適度放開政府部門的計劃性,最大限度地保障農民利益,從而最大限度地保證造林的成活、成林、成材,發揮綜合效益。
3.2提高造林投資標準
政府部門制定政策和標準要尊重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當前的中央基建和中央財政造林補助標準顯然不符合實際,要按照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調研制訂新的造林投資標準,實事求是地按照總投資額下達造林任務。
3.3建立工程造林機制和造林生產責任制
在造林投資與實際需求一致的基礎上,全面建立工程造林機制,推行工程化的建設方式,包括運用招投標制、監理制、法人負責制、報賬制等方式來管理。對于造林生產責任事故要建立追究機制和質量管理辦法,從根本上提高地區造林質量。同時,改進檢查驗收程序,改變諸多單位檢查的“擾民”行為,減少政府管理的運營成本,為基層干部群眾“松綁”,便于大家全心全意提高造林質量。
3.4加強業務技能培訓和服務基層意識建設
堅持以人為本開展造林工作,通過加強業務技能培訓,提高人員素質,培養出高水平的人員隊伍,是開展好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工作的關鍵。要加強服務意識,搭建科技支撐平臺,充分發揮科技在提高造林質量中的作用。依靠技術進步和管理升級,不斷降低造林成本,提高造林質量,實現效益和投資比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 吳會平.干旱半干旱地區抗旱造林技術研究進展[J].湖南林業科技,2011(3):42-44.
[2] 蘇文鍔.我國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概述[J].林業科技通訊,1987(7):3-6.
[3] 張清,高大鵬,李勁松.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技術綜述[J].防護林科技,2013(6):93-94,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