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
留學熱潮中,
選擇立足國內做調研
去國外求學本是毛澤東的夙愿,在新民學會成立之初,他就計劃去日本,但未成行。不久,各地掀起赴法勤工儉學的熱潮,許多后來成為共產黨人的有志青年都紛紛奔涌而去。毛澤東也于1919年春組織大批新民學會會員赴法,但他本人卻選擇留在國內,轉回湖南當了一名小學教師。
為什么作出這樣的選擇?毛澤東當時的解釋是:第一,是“看譯本較原本快訊得多”,可以在“較短的時間求得較多的知識”;第二,“吾人似應先研究過吾國古今學說制度的大要,再到西洋留學才有可資比較的東西”;第三,“吾人如果要在現今的世界稍為盡一點力,當然脫不開‘中國這個地盤。關于這地盤內的情形,似不可不加以實地的調查及研究。這層工夫,如果留在出洋回來的時候做,因人事及生活的關系,恐怕有些困難。不如在現在做了”。這樣說來,他對于留學目的有著十分清晰的認識:總要先把需解決的問題搞清楚了,再去尋找可能的答案,才能有的放矢。
當日后毛澤東成就了偉業,人們贊嘆毛澤東這次選擇的“先見之明”。其實問題并非這么簡單。在當時,雖然毛澤東在國內從事革命工作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在黨內的地位卻并不如選擇了赴法留學、較深入地接觸馬克思主義的人,更不必說留法學生群體后來也大多成為中國共產黨的精英。可見,選擇留學還是放棄,本身并不能說明哪種選擇更為高明。
此次選擇,毛澤東錯過了不少“風景”,錯過了直接、深入接觸馬克思主義,提高理論修養和開闊視野的機會。但凡事有失才有得,他從此次選擇中得到的,則是比大多數人更為深刻的對中國社會的了解和實際斗爭經驗。
大革命中,
選擇前往鄉村搞農運
歷史走到1924年底至1925年初,毛澤東又作了一次選擇。這次是因“嚴重的神經衰弱”,他離開在國民黨上海執行部的工作,回湖南養病。從他回鄉后不知疲倦地積極進行農村調查、開展農運來看,毛澤東的病的確是出于精神困擾。
關于中國共產黨如何與國民黨進行黨內合作,毛澤東當時原本與黨內大多數人一樣,堅決反對這種特殊的合作方式,但他是一個善于思索的人,不喜歡固守某種定式。經過建黨后兩年領導工人運動的實踐,他逐漸感到聯合陣線對于革命斗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批工農加入國民黨,可以改造它的成分而為我所用。因此,在中共三大上關于是否接受黨內合作的激烈爭論中,毛澤東贊成黨內合作。
國民黨一大后,毛澤東作為國民黨中央候補執行委員被派往國民黨上海執行部工作,并逐漸成為這個“國共群英會”中共方面的核心人物,與該部國民黨右派葉楚傖的斗爭日益公開化。1924年11月,孫中山北上途經上海,毛澤東向他面呈自己領銜抨擊右派的信,孫中山卻無暇處理,葉楚傖等人趁機“用盡辦法,把毛趕走”。加上積勞成疾,毛澤東就告假回湖南養病去了。
然而,毛澤東與國民黨右派的斗爭失利,又確實和陳獨秀的指導思想密切相關。由于共產國際在聯合陣線中過分看重國民黨的作用,要求共產黨“一切工作歸國民黨”,陳獨秀多番抵制無效,遂不得不聽從共產國際的訓令,向國民黨步步退讓,導致中國共產黨人放不開手腳,處處被動挨打。
在苦耗心神而無效之后,毛澤東卻采取了“退一步海闊天空”的辦法,避開針鋒相對的政治斗爭,也靜靜地思考下一步的路。沒想到,他回鄉之后卻意外發現了農村革命欣欣向榮的火熱場景,重新燃起希望之火,“心病”由此祛除大半,積極開展起調查研究,搞起農民運動來。這是毛澤東把目光從城市轉向農村的一個重要契機。《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即是這次幾個月實地考察體驗后深刻思考的一個成果。1927年初,毛澤東有意識地再次專程搞農村調查,之后寫出著名的《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危機關頭,選擇“上山”
第三次選擇,就是眾所周知的“上山”了。
當時,“上山”的含義還不十分明確,喻指“被迫進行武裝反抗”,而未必實指“上井岡山”或者“去偏僻農村”。而當國共合作破裂,黨內討論湖南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武裝應如何對付敵人的搜捕和屠殺的時候,毛澤東正式提出的“上山”主張,就是一個明確而具體的戰術策略了,因“上山可造成軍事勢力的基礎”,可以保存革命力量。此時,南昌起義部隊正在南下途中,毛澤東這個與“無產階級政黨”身份相去甚遠的提議,應者寥寥,因當時黨內的主流思路還是根據共產國際訓令攻打城市和組織城市暴動。
毛澤東這一選擇預示著中國革命道路的“轉向”。而這個“轉向”,從理論依據來看,是從共產國際指導中國革命的整體思路轉向農村開始的,并非毛澤東的獨創。那么,毛澤東主張“上山”的意義何在呢?
具有歷史轉折意義的八七會議,由共產國際代表羅米那茲和瞿秋白共同主持,主題除了關于共產國際指導中國革命方針的轉變以外,還嚴厲批判陳獨秀“沒有執行共產國際訓令”的“右傾機會主義”。多年以后的共產國際解密檔案表明,陳獨秀恰恰是被動和機械地執行共產國際訓令,才導致大革命后期對國民黨步步退讓、行動失措的。當時黨內不少人,如毛澤東、周恩來、陳延年等都有對共產國際代表的尖銳批評。毛澤東就曾大罵鮑羅廷是“洋鬼子”、共產國際代表羅易“愚蠢”。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就是共產國際指導思想是正確的,但它只是原則性的東西,共產國際代表由于對中國國情了解不深,在具體策略上也無法給豐富多彩、變化萬千的實踐提供及時有效的幫助。
于是就有了這樣一個細節:八七會議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十分欣賞毛澤東農民運動實踐及其總結的瞿秋白,邀請毛澤東到上海中央機關工作。毛澤東卻回答:我不愿跟你們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結交綠林朋友。
毛澤東“上山”的選擇,既是去偏遠的農村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遠離中央,同時遠離共產國際,贏得自由思索和行動的寶貴空間。事實正是如此:在中共中央和共產國際直接指導下不停地犯“左”傾錯誤的時候,遠離理論紛爭而埋頭于農村革命斗爭的毛澤東,用實際行動為中國革命打開了一片新天地,并很快讓共產國際也不得不因此對中國革命作出新的判斷,寄予新的希望。
毛澤東的三次選擇有一個相同點,就是都體現了他處理問題的“靈活性”。有了這樣的思想特點,就不會有“走投無路”的時候,因為一旦“此路不通”,就能夠毫不猶豫地轉到另外的方向去大膽試驗,或當眾人對某事趨之若鶩的時候, “另辟蹊徑”有時反而能有與眾不同的獨特收獲。這就是一種創新和開拓。
(李云貴薦自2015年10月19日《人物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