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欣怡
摘要:國際政治的社會建構主義理論上世紀80年代開始興起,而真正鑒定其國際關系理論流派地位的則是亞歷山大·溫特。溫特的《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一書全面闡釋了建構主義的國際關系理論體系,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理解國際政治的理論方法,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在原有的討論與研究基礎上,本文致力于對溫特著作內容進行一個系統的梳理介紹,而后嘗試解決兩個主要問題:其一,國際政治的建構主義是不是國際關系理論;其二,亞歷山大·溫特個人對于國際政治理解的思想實質。
關鍵詞:亞歷山大·溫特;建構主義;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
一、建構主義的興起
(一)主流理論的通約趨同與非主流理論的反思
哲學方法上的理性主義和本體論上的物質主義使得主流理論之間表現出明顯的趨同性。在第三次關于新現實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辯論之中,兩者之間越來越表現出高度的趨同傾向,出現了新新合流的趨勢。這一趨同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理性主義的理論基底,即都把國家設定為理性主義的行為體,進而把國家的身份和利益當作給定因素,進而根據因果機制來推斷國家的行為;二是本體論上都不承認觀念的實質作用,把權力和權利所造就的物質結構作為國家行為的主要動因。在本體論上表現出高度的物質主義世界觀。這樣就使得兩者成為可以通約的理論,實質性的辯論不可持續,國際關系理論失去了進化發展的動力。
正是由于國際政治理論發展的現實和非主流理論在在本體論上的反思,促使了學者去重新思考國際關系理論的一些根本問題,也使得建構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興起成為了可能。
(二)溫特對新現實主義的批判
無政府狀態是國家造就的。①國際政治社會主義理論同新現實主義一樣也是結構的理論,但是兩者在結構的內容上是截然不同的,溫特正是從對新現實主義體系結構的批評入手,來開展自己關于世界體系結構的建構主義論述的。
華爾茲根據理性主義的先驗假定,認為國家這一行為具有天生的利己特質和理性特征,這一給定的身份決定了國家必定是為了尋求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理性行動的利己主義者。無政府狀態也就隨著國家的利己特征而有了給定的內容和特征,單一的、每個人反對每個人的敵對特征的無政府邏輯是華爾茲及現實主義者的觀點。在這一無政府邏輯下物質權力分配就是國際體系的結構。溫特對此持懷疑態度,他認為行為體之間的互動導致結構的形成,行為體在互動交往的過程中產生并加強了一些觀念,共有觀念的形成便產生了文化。共有觀念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無政府文化,故而在溫特的理論中不存在一個單一的無政府邏輯,這一無政府邏輯完全是由于處于其中的國家的互動造成的。
二、建構主義的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
溫特在書中第一章就區分了四種國際政治理論。根據以往理論中所討論的世界結構多大程度上是物質的及結構與施動者之間的關系問題,溫特認為這就是形成了四種關于結構理論,即物質主義、理念主義、個體主義、整體主義。物質與理念之爭是關于世界的本體論上的,而個體主義與整體主義之爭是關于具體方法上的,因為研究的是國際社會的結構。所以不可避免地具有本體論和具體方法論上的結合,故而四種主義的相互兩兩組合就產生了四種社會理論:物質主義——個體主義、物質主義——整體主義、理念主義——個體主義、理念主義——整體主義。當前幾乎所有的國際政治理論幾乎都可以歸納到這個分類圖譜中。
三、無政府文化的中國抉擇
建構主義雖然作為一種分析框架和解釋方式的存在,但這并不妨礙溫特在書中所提到的三種無政府文化的解釋力,而他所界定的霍布斯式和洛克式的文化也確實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過去和現在的國際政治現實,現實的世界也貌似顯現出了康德式文化的曙光。筆者認為,當今世界是洛克式和康德式文化并存的。大部分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為主,仍然是持洛克式的文化觀念的,但一些歐美國家可能更多地表現為康德式的文化觀念。這些國家霍布斯式的文化歷史已經成為過去,我們不否認其歷史上對于世界其他國家的野蠻和無理,但這并不妨礙其現在的康德式文化的傾向與理想。中國等一大批國家則由于歷史上遭受過霍布斯式文化主導下的無政府邏輯的迫害,使其現在對霍布斯式文化銘記于心,并認為世界就是霍布斯文化主導下的無政府邏輯,進而其行為也遵循這一邏輯。
正是由于理念上與康德式理念國家的差異,導致這些國家對于中國實力迅速上升感到擔憂,而且中國的實力也使得持洛克式理念的國家感到恐懼,故而導致中國的崛起受到了兩種文化下所有國家的阻礙。所以當面對責難時,我們不妨融入康德式文化中,改革對外話語體系,深化與外界交流的層次,使得世界相信中國是為了世界的共同命運而努力的,而不是只注重“中國特色”的利己主義者。只有加深相互了解才能共建和諧社會。
【注釋】
①[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M].秦亞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5
【參考文獻】
[1][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M].秦亞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郭樹勇.建構主義與國際政治[M].北京:長征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