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文媛
今年新能源汽車市場之火熱令其備受各方關注甚至熱捧。但更多業內專家關心的不止是光鮮的數字,比如中國汽車工業進出口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副董事長陳偉農,作為國內汽車市場領域的資深從業者,他一直在冷靜地觀察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發展。在“2015中國國際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展覽會”期間,他抽空接受了《汽車縱橫》的采訪,通過換位思考,運用消費者思維對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中的種種問題進行了反思,并談了其個人的建議和想法。
《汽車縱橫》:今年是實現2020年新能源汽車市場化推廣目標的一個重要節點,從銷量上看,新能源汽車已連續數月翻倍增長。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了解甚至使用新能源汽車,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更多,比如使用便利性、充電難等。而且,目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高銷量主要集中在一線城市。作為在汽車市場領域深耕多年的從業者,您如何看待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遇到的各種問題?
陳偉農:產業發展應由市場起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首先要研究市場,而市場離不開消費者。我一直做市場、銷售方面的工作,消費指導、消費教育工作很重要,要重視消費者的消費傾向。但現在的很多對此不太重視。我們應當從產品研發開始就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讓他們能得到增值服務。電動車要按照電動車的特點、優勢來做研發,這種思考方式很重要。
比如短期內電池技術可能沒有大的突破,電芯還做不到理想的高容量和比重率,但在電池管理系統上或汽車輕量化的問題上能夠突破,則電池重量可以增加,進而續航里程就可以增加,盡量滿足消費者的便利性要求。
企業在生產產品時,是否能夠完全從消費者角度考慮,而不是只為了爭取國家補貼?企業應該認認真真做產品,而且必須把成熟的產品、成熟的技術讓消費者用,重視生產的一致性和可靠性,不可以拿消費者做實驗。汽車畢竟是特殊產品,有一定的技術含量,如果質量不過關從安全角度對社會有一定的危害性。
因此,造汽車要有基本的平臺,企業要有積累,要懂消費者,企業要實干,可以巧干,但不應投機取巧。
《汽車縱橫》:近兩年來各行各業熱衷于談論甚至嘗試互聯網思維,其核心之一就是用戶導向,非常重視您剛才提到的“站在消費者角度思考”。“互聯網+產業”也是今年以來的熱議話題,在汽車領域,電動汽車更是被視為“互聯網+”的絕好切入口。您認為“互聯網+”對新能源汽車產業會產生怎樣影響?我們如何用好“互聯網+”?
陳偉農:中國已進入互聯網甚至是移動互聯時代,很多人看到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就認為互聯網好像誰都能做,當然我不太同意這個觀點,為什么?它也只是改變了商業模式,比如他利用互聯網模式改變了信息不通暢的問題,但是他能做產品嗎?他賣的每一個產品能夠給消費者質量保證嗎?所以互聯網再好,它也只是一種手段,一種模式,不能代替所有。我們第一次是用房地產來拉動經濟,第二次是用汽車來拉動經濟,現在走到一個瓶頸了。以后準備用信息化服務拉動。但信息化里有幾個問題,比如手機的垃圾短信,在中國幾乎天天能收到。曾有聯通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元旦這幾天他們憑短信就能增加一個億的收入,但這一個億有時是損害消費者權益得來的。
又如現在大家都在呼吁大數據、云計算,我們考察大數據公司,首先考察他的數據來源,不可以是垃圾數據。第二考察其數據分析和挖掘能力,經過分析,才能通過信息發布賺到應賺的錢。
現在都在提“互聯網+”,本質是一種互聯網模式,一個平臺,一種手段,應該由企業管理,市場化運作,政策支持和監管。從市場角度看,一個好的商業模式能夠很好地解決行消費教育、消費指導和消費維權等問題,一個產業要長久發展,一定要好好研究它的商業模式,發揮市場的基礎性和決定性作用。我個人認為,最好的模式是我們的產業上的企業加一個互聯網。
《汽車縱橫》:目前國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更多是在從中央到地方的各類政策支持和推動下“火”起來的,比如各種補貼、稅收優惠,比如專門針對新能源汽車使用的各種特殊放開政策。您如何判斷當前這個市場的發展走向?如何評估當前的政策效果?作為在汽車行業從事實務工作多年的資深人士,您對此有哪些建議或想法?
陳偉農:我個人認為,新能源汽車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政策的導向和推動確實很重要,但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做到科學、公正、合理、細致、周全。
比如補貼,其本質是通過一種不公平的待遇來啟動新能源汽車市場,能不能持久是一個問題,短期要啟動或者推動一個產業是可行的,但對于市場化產品,需要有市場才能健康發展,補貼政策是不長久的,否則就不是市場經濟了,也不能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和主導作用。
再比如,有些地方通過縮小新能源汽車與傳統汽車使用便利性的差距來推廣新能源汽車,具體的一些落實措施實際上對消費者是一種不公平,比如北京限號時新能源汽車都可以上路,大量傳統汽車不能上路,既然如此,為什么要將傳統汽車賣給消費者?還有利用車牌的,車牌只能解決消費者的一部分問題,這不是產業發展的長久之計。
還有地方保護問題,有些城市的推廣工作之所以阻力大,一方面是當地政府沒有很好地從更高層面理解國策,只把新能源汽車作為一個產業或模式來發展,另一方面很多地區確實也不具備相應條件,但還想給當地爭取更多的國家補貼。因此我個人認為,國家政策的制定應當充分聽取消費者的意見,充分考慮中國的國情,考慮得更細致周全,政策待遇要公平公正,政策從制定到出臺,都不能是政府的一廂情愿,才能真正對產業發展起到引導作用。而且,制定政策的人尤其不能過于急功近利,否則有可能把整個市場打亂,將來政策退出,市場的懲罰作用就會顯現。
從消費層面看,讓消費者分享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的成果是對的,但要讓每個消費者都擁有一輛,要根據個人的經濟條件。國內目前更多的還是普通消費者,他們的重點還是“用”,而不是炫耀,傳統汽車目前使用上還是更便利,因此在中國研究消費政策,不能只針對特殊群體,它只是一種細分市場,不能把它作為一種標桿,這有問題。能否做到讓消費者最滿意,得到的利益最大化,這一點很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