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昂 伊軍令
今年第五屆中國亞琛會議召開的當口,恰值德國大眾“排放門”事件的風口浪尖。今年9月底,一枚“重磅炸彈”可謂在汽車行業炸開了花——大眾集團旗下柴油車因軟件作弊并違反美國環保法規,或將面臨巨額懲罰。通過進步調查發現,大眾的作弊柴油車并不僅存在于美國市場,全球約有1100萬輛大眾柴油車涉嫌作弊。
事情很快在全球范圍內發酵,大眾也深陷“排放門”泥沼,帶來巨大影響。“這件事情對全球汽車業的震動非常大,完全出乎人們意料,沒有人會想到像大眾這樣的跨國公司會在汽車尾氣上有造假丑聞出現,而且這種造假持續多年,波及到眾多車輛,可以說是性質極其惡劣。”評論這樣認為。事件發生后,對于柴油車的未來,人們不禁有些擔心,這一丑聞甚至是否會結束柴油車的歷史?
柴油發動機到底還有沒有前途?面對記者的提問,2015年11月4日,在北京燕莎中心凱賓斯基飯店舉辦的第五屆中國亞琛汽車和發動機技術年會的新聞發布會上,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內燃機研究所(VKa)的Stefan Pischinger教授與亞琛工業大學汽車工程研究所(IKA)的Lutz Eckstein教授談了他們對大眾“排放門”和柴油車的理解。
他們表示,卡車發動機在歐洲的排放是很低的,干凈的轎車柴油機肯定也會越來越多。柴油車相比汽油車更省油。雖然零排放的新能源車肯定更省油,但現在看來還是受制于行駛里程的制約。
“打個比方說,在城市里面短途行駛的話,人們可能會采用電動車,不過長距離行駛,現在人們可能還是需要用內燃機的汽車,就是汽油或者柴油車。因此,未來相當長的時間內,這些不同的驅動性都是會存在的,包括電動、混合動力、汽油、柴油。”
面對是不是法規太嚴苛,而技術上已經達到了相應的極限,逼迫諸如像大眾這樣的企業不得不鋌而走險的問題,兩位教授認為法規是沒有錯的,永遠不要指責法規太嚴苛,汽車企業只能想辦法達到,而不能通過造假和欺騙。這么多年,技術證明,無論是汽油機還是柴油機,都是能夠滿足的,沒有問題。“隨著柴油車排放測試將更加嚴格,甚至在2017年歐洲會采用實況測試的檢測方式,柴油車的排放只會越來越清潔,”Pischinger教授說到。在排放上,他們相信從技術的層面上,柴油機肯定是沒有問題的,這個趨勢是不會變的,至少目前從他們的判斷來看。但他們同時也表示,歐洲的政治家為了民眾的選擇,為了選票要做出一些決定,所以可能會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直擊第五屆中國亞琛年會精彩看點
2015年11月4日至6日,第五屆中國亞琛年會在中國北京燕莎中心凱賓斯基飯店舉辦。德國亞琛工業大學內燃機研究所的Stefan Pischinger教授坦言,亞琛年會旨在搭建交流平臺,探討未來交通、車輛電動化、先進傳動技術與戰略概念以及節能減排發動機等議題。“第五屆中國亞琛汽車和發動機技術年會邀請國際領軍主機配套設備制造商與供應商代表,圍繞混合動力系統、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新汽油機技術和燃燒過程、柴油機排放和二氧化碳概念、汽車業戰略概念、未來汽車發展等方面進行40余場講演。”此外,年會組織方還邀請到濰柴動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兼首席技術官胡浩然就中國商用發動機供應商的挑戰發表演講。馬自達汽車公司動力總成發展部執行官兼總經理IIchiro Hirose帶來了“針對熱效率和‘物造的‘創馳藍天發動機創新”的技術演講。濰柴正在努力成為世界領先的發動機制造商并且積極推出滿足歐六排放的發動機,而馬自達則對熱效率和“物造”的“創馳藍天”發動機創新做了大量思考與實踐。他們兩家也分別代表了目前汽車發動機技術的兩個主力參與者,演講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方面,來自寶馬中國的M.Hoffmann從駕駛的舒適性和安全性等方面介紹了全新寶馬7系駕駛輔助系統的相關情況。他認為,大概在2020年左右,高度自動化的駕駛可能會出現。這樣汽車的出現,除了技術層面外,必須要有相應的法律框架,另外還需要社會的接受,也就是得到人們的認可。其中,自動駕駛汽車出了事故,到底應該由誰來承擔責任?這個問題被討論了無數次,而且已經超越了技術層面,上升到道德層面。有發言人舉例稱,2015年10月份,沃爾沃進行了表態:如果處于自動駕駛狀態的車輛發生事故,那么沃爾沃會承擔全部責任。他認為,只要有人愿意承擔責任,想必相關部門便會愿意嘗試,從而更好促進自動駕駛時代的到來。這只是今年亞琛會議“先進的駕駛輔助系統”分議題之下的管窺一角。另外,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領域的創新技術和概念更是讓人眼前一亮。各分議題各有各的精彩,帶給參會者不一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