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魁 楊雪
摘要:很多校園的新校區景觀建設出現了空間尺度的極度夸張、交通組織的不合理性、人文關懷的喪失、空間利用的低效率性、生態環境破壞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忽略了對人類自身存在的思考和對普通校園人群的情感關注,破壞了傳統校園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造成了人們對新校區文化認同感和歸屬感的喪失。本文分析新校區景觀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對高校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景觀、新校區文化的特殊性以及新校區文化景觀空間和景觀構成要素進行分析。
關鍵詞:新校區;景觀環境;高校
一、新校區景觀建筑尺度分析
新校區的占地面積普遍較大,而新校區景觀建設中為追求震撼力的視覺效果,設計者往往追求大空間、大軸線、大廣場,但這樣的景觀環境設計建立后卻使得身在其中的人群感覺并不舒服,空曠的尺度感與校園人群的心理需求、交通的便捷需求相違背,這就失去了原本校園環境中所特有的安寧、宜人的氛圍。如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的中心入口軸線,由于尺度過大,沒有更多考慮到校園人群的步行感受,使人從大門走到主體圖書館建筑需要消耗很大體力,并且無樹木遮擋的硬質廣場在夏天令人倍感炎熱。南京師范大學仙林校區大尺度中軸線學江安校區的700米的水池軸線也造成了極度空曠的感受與水池生態維護問題。
二、新校區景觀場所文化性與地域性
場所是由特定環境、特定的人與特定的建筑物通過相互間的積極作用產生的整體,而大學校園是一個有別于其他環境的特定場所,是提供包括學生、教師、來訪者偶然相遇、交流、休憩、學習的場所,同時也是繼承發展學校歷史和文化的場所。它具有一定的領域性,這里指的是個體或群體對某一環境的排外性控制。它一方而要實現對于校園環境空間的占據,同時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種心理上的向心性和凝聚力。在這一空間環境中生活的人們靠著教育的維系,分享著學校的歷史和文化背景,承襲著教學相長的學習風尚。
通過對場所的朔造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形成特定的可識別的區域環境,最終通過領域感與場所精神形成具有歸屬性和凝聚力的文化氛圍。校園的文化性在現代高校新校區的規劃中具有突出意義,它的營造既包括物質環境的內容,又包括精神環境的內容,如果說建筑實體為人們提供了最基本的使用空間,側重物質需求,那么景觀環境則側重精神需求,景觀環境對于形成一個完善的,富有人文精神和場所精神的校園有著重要的意義。處于一定地區和文化背景下的大學校園,其景觀場所精神必然要表現出不同地域的自然、地域和文化的特征,關注空間與生活的契合,人與自然、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所建成的景觀環境滿足廣大師生真實而生動的生活需求,成為與他們密切相關、具有鮮明特征和特別意義的場所。
從大學校園的歷史沿革中挖掘歷史文脈中最富有特色的符號,作為環境設計元素,交融于設計之中,展示歷史與活力,相關的環境要素包括建筑、古樹、小品等;比如歷史建筑主要是通過其立面、色彩和材質來傳達歷史,所以新建筑如果能夠尊重這些要素,就可以保留這種歷史氛圍;再比如對古樹的保護和利用,在環境中設置承載校園曾經的歷史信息的小品等,都是營造場所文化性的重要手段。同時結合不同高校其它特質的差異,來體現新校區校園的個性。高校新校區校園的景觀所營造的文化氛圍應與其它類型區別開來,體現教育場所的文化特質,在設計理念和風格上,應注重體現科學丈化的理性、秩序、高雅、純樸、自然的格調。
三、新校區景觀建筑應與地域文脈相互結合
在長期生態力量的綜合作用下,形成了本土的、鮮明的特征,成為其視覺資源,形成獨一無二的場所精神,景觀設計師的任務就是保留或發揮這種場所精神。而現今的設計很難保留原有時地形地貌,尤其是高校新區環境規劃,由于從規劃到建設是短時間內完成的,建設的強度和速度迅猛,同時在規劃理念上受到功能主義思想的深刻影響,盲目追求校園形態的對稱、宏偉、壯觀,往往很難保留或發揮原有的地形地貌,充分發揮有限的資源優勢,填埋基地中原有的池塘、挖掉山體是極為常見的現象。這是一種切斷當地建筑、城市、自然文脈,忽視地域精神的設計手法。
忽視新老校區內在文化的延續性。很多高校在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辦學過程中,幾代教師殫精竭慮、嘔心瀝血在老校區生生不息地傳承文化、播撤文明、教書育人,形成了剪不斷的各自獨有的文化的根,這種自身傳統和校園文化如果在新校區的建設中發生缺失和斷裂將是巨大的遺憾。老校區多年歷史積淀形成的濃厚校園文化,通過有形的建筑和以及景觀營造或是無形的人文教化,逐步彌補新校區“閱歷”太淺的缺憾。新校區一步步走向成熟的過程,也是校園文化通過學者的治學經驗、校園風格和學生積累的社會聲譽一代代的傳承過程。而我國許多高校新校區在環境建設當中為追求新穎,大膽的景觀設計效果,往往忽略新老校區之間文脈的延續,文化的滲透,造成了環境設計中的人文精神缺失或脫節。
景點品位不足,主題性景點的內涵表達過于直自白。高校校園環境具有特殊的凝聚功能、朔造功能和教育功能,在新時代的大學生中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優美的校園環境、文明的師生群體、共同構成了和諧高雅的大學文化景觀,既營造了高層次、高格調的文化環境,又營造了和諧幽雅、富有生機的校園環境。生活在其中的學者和學子的情操和素質。而現在的高校新區比較缺少這種氛圍,校園中比較常見的塑像要么過于平俗、要么過于直露、要么過于夸張,缺少平等親切、耐人尋味的氣氛和藝術水平,在菜種程度上反而降低了高校新區的文化品位。
未能統籌考慮建筑、景觀之間的整體協調性。一般從總體規劃的角度來說,大致包括幾個功能:教學科研區、學生生活區、體育活動區、教工生活區、后勤基建區。校園戶外環境可分為小范圍的專用特定場所與大范圍的公共活動空間,每個學生、教師和職員都可能有一個工作或學習的基地,他們的日常校園活動圍繞基地空間展開。對于大多數校園使用者來說,校園景觀對提高富于想象力的校園生話氛圍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校園景觀空間卻常被簡單地視為校園建筑布局后的剩余部分,而導致后期的景觀處理感受差。
本文從文化的角度分析了新校區的景觀建設,歸納出了關于新校區校園文化的特點,總結出新校區文化景觀建設中尺度空間,景觀與文化相結合等原則,提出了一個新的建設高校新校區景觀的思考途徑,希望能使我國的高校新校區景觀設計向更健康、良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