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書海
摘要:高職院校的語文課應當順應新的發展形勢,在教育理念、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不斷地創新和改革,并把這種思想貫徹到語文課教學環節中去。從大學語文教學現狀入手,探尋當代大學語文教育改革的策略,實現大學語文教育教學改革,建構能適應未來需要、滿足大學生職業能力提升和人文素質培養的大學語文教育改革新模式。
關鍵詞: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學改革
一、高職院校語文教學情況剖析
(一)定位不夠準確
大學語文應受到高度重視,事實并非如此。主要表現有:專業課要求高、任務重,擠占語文課時;實用主義教學,教學內容偏重于應用文寫作、語文基礎等內容;未能真正領悟大學語文的精神內涵,未能深層次理解大學語文蘊含的人文精神。高職語文課程定位不夠準確,存在一定偏差。
(二)師資力量薄弱
語文教學隊伍組成復雜,整體力量薄弱。主要表現為:有些校語文教師并非本專業的專職教師,而是兼職,這種不夠認真負責的態度必將影響語文教學的進度和質量;有些學校有專門負責語文教學的專職老師,受到諸如專業課時的擠占、教學思想的束縛、整體環境的失衡等客觀、主觀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致使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失去創新意識和教學激情,從而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
(三)內容缺乏創新
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大部分老師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對語文基礎知識的教授上,忽略了語文所蘊含的深層次的人文精神,未能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師生心靈上的共鳴,因此導致吸引力的缺失。教材是學生學習的基礎,現有的大學語文教材受到傳統教育觀念的制約,設定內容是為了去給學生灌輸現有思想,結果只會適得其反。大學語文教材選文偏重于名篇,致使現當代眾多優秀的作品被忽視。
(四)教學方式老套
當下的大學語文教學,大多沿用中學語文課的教法,在文字和詞句上下很大工夫,而在作品整體分析上卻寥寥帶過,這對于大學語文教學來說,是方向性的錯誤,讓學生在聽完課之后,留下印象的只是生硬的字句,而真正需要深層次理解的作品的內涵和人文精神卻知之甚少,久之,學生必將對語文課程失去興趣和動力,最終導致大學語文課程教學陷入無法擺脫的困境。
(五)評價方式滯后
教學評價是檢驗一門課程教學效果的重要環節,也是衡量一門課程教學成功與否的直接體現。具體到高職大學語文教學,傳統的評價方式即考試模式,這種模式自身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有:試卷的題型十分單調,除了作文是主觀性試題外,其他的多為客觀性試題,標準答案又是唯一的,這就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創新意識,進而影響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
二、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一)科學性和可行性相結合
在教學實踐中要以人為本,對學生的綜合能力加強培養,將職業能力培養與學生個性完美的統一起來。同時不能忽略高職院校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比如學校的教學環境怎么樣以及師資力量是否雄厚等,這些因素都必須考慮清楚,不然語文教學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就會遇到阻礙。
(二)創新性和可持續發展性相結合
時代在不斷進步,信息的整合以及更新也越來越快,在高職院校大學語文教授過程中,必須學會對知識以及教學方法進行適時更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有不斷的創新教育,才有可能使得學生和教育得到可持續發展。
(三)傳統繼承和與時俱進相結合
過去的傳統教學模式雖然已不適應新時代發展的需求,但大學語文中的一些古老的文化以及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等還是應該繼承下來,在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下,進行一些創新和改革,使得高職院校的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得以順應社會發展要求。
(四)理論指導與專業實踐相結合
大學語文的理論和實踐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語文素養的培養為學生的實際活動做好了鋪墊,學語文就是為了要將語文中的一些基本知識運用到實際活動中來,比如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是技術應用型人才,這就要求他們在掌握職業知識的同時,要學會對職業能力及實踐能力加強培養。
三、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教育改革的對策
(一)更新教學觀念,重新定位教學目標
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是為生產和服務第一線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高級實用型人才,這就在本質上要求高職大學語文教學一方面要把人文性放在第一位,使語文課盡可能生動活潑,讓學生的精神境界得到熏陶和感染;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而高職大學語文介于兩者之間,它包含了培養工具性(即應用能力)和人文性(即人文素質)的雙重功能所以,高職大學語文既不能講成五馬分尸式的高四語文課,也不能講成蜻蜓點水式的作品導讀課。大學語文教師應該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實踐應用能力的培養,無論是閱讀還是寫作能力,最后都要在實踐中得到應用,使其文化熏陶與實踐應用水平能力得到有機結合。
(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第一、擴展教學內容的外延,教學內容不應局限于只對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與文學相關的內容包括進去,把文學與文化結合起來。第二、在教學中與時俱進,注人時代的氣息,可適當增加當今社會最新的文學與文化內容,使大學語文更貼近學生實際,更貼近當代生活,還可增加反映網絡文化、校園文化、影視劇本以及最新科技發展方面的內容,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三、以人文精神為專題進行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教育。人文精神為主線,串起有教育價值的作家作品,內容涉及作家生平經歷、認識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等,讓學生通過這些信息,對人及人生、社會有所思考,感受優秀作家的人格魅力,使學生在學習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作家們崇高人格的熏陶,提高文學欣賞能力,進而確立正確的人生追求價值目標。
(三)創新教學方法
第一、引進現代教學技術走進課堂。適當引人多媒體教學手段,不僅可以增強演示效果,還可增大課程容量、課堂密度。第二、讀名著,提高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在學期初要求學生選一本到兩本中外名著,作為閱讀文本,并提出具體閱讀要求。學期中要求學生提交中期閱讀作業,期末要求學生寫出有自己獨到見解的讀書報告,其成績在期末考核中占相當大的比重。第三、上臺演講,強化口頭表達能力。必須把口語訓練作為“大學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來實施。培養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靈活運用目標教學、錄音(錄像)觀摩、分析討論、課件、比較教學、研究性等先進的教學方法,采取精講與泛讀、討論、觀摩、比較、鑒賞、研究性學習等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和對祖國文化精粹的興趣。
(四)實施多元評價評價模式。建立一套科學有效的考評體系,強調師生互動并實施多元評價模式。如,堅持評價標準的多維化,從多元化的視角來看,評價是要鼓勵人的多元發展,因此評價的標準需要全面的考慮評價內容,從多個維度去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取得的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小紅.高職語文的人文性教學模式初探[J].教育與職業,2007(11)
[2]劉玉.高職院校大學語文課程定位與改革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5(06)
[3]王秀娟.大學語文課程定位和立體化教學模式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0(10)
[4]李新宇.論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J].濟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