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國中小學校課堂教學開始發生深刻變化。各種教學理論在教學實踐中被嘗試應用,各種教學模式在中小學層出不窮,“有效教學”“高效課堂”是兩個最響亮的口號。在聲勢一浪高過一浪之后,很多研究者都在冷靜思考,“有效”“高效”不只是講究效率,也必須強調效能。在真正有深度的學習上,我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認真思考。
當前課堂改革以一線的教師、學校為主力,經驗也多出自他們??陀^地講,一線實踐者擅長的是實踐,理論并不是其特長。但教學與學習是科學,只有那些符合科學的經驗才會產生效果,才會有長久生命力,改革經驗不管是暗中契合教學理論、還是依據教學理論演繹而成都是如此,因此,教學改革應該經?;赝退伎计淅碚撘罁?。
課堂教學改革需要重新反思目標定位。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適應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公民。如何讓學生通過學校教育真正“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學會做事”,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努力改進的方面。教學改革、質量提升,都依賴于教師對教學內涵的深刻理解及對教育理想境界的追求,如果仍然把分數、成績當成改革的目的和成效,那至多只能算是一種應時、應急、應景的經驗。
就“學會學習”而言,至少應該是一種有深度的學習。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清晰理解學習內容的來龍去脈,能逐步形成結構性或程序化的學習過程,并且能夠內化為自己的學習方式、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這樣的學習才能促使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意識與行為,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與習慣,使實踐與探究伴隨整個學習過程,也使綜合素質提升成為可能。日本教育學者佐藤學教授認為:“學生課程與學習由習得和掌握的階段型轉變為思考與探究的目標型?!睂W生在學校教育中的學習不只是學科知識的認知和理解,只有讓學生的學習成為深度學習,并且讓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方式,教師才算真正完成了教學任務,學校才算盡到了教育的職責;學生只有在有深度的學習中,才能領會和感悟其中生存和生活,做事及做人的經驗、智慧。黎巴嫩著名詩人紀伯倫曾經說過:“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于我們忘了為什么而出發?!痹趯W什么、教什么等問題上,我們都需要經常反思和追問——我們為什么而出發。
在淮安課改實踐中脫穎而出的“循環-差異教學”,在孫朝平團隊和廣大師生的努力下,已經成為一個典型樣本得到淮安教育教研部門的認同及推廣,也得到華東師范大學崔允漷教授等專家的鼓勵和贊賞?!把h-差異教學”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引導學生學會深度學習。
循環-差異教學發軔于如何指導薄弱學校提升教學質量,如何引導普通教師落實課程標準要求。從課堂實踐呈現出的形態來看,“個體自學”用一定時間讓學生逐步學會控制學習時間、選擇學習內容、掌握學習進程、讓學生將課時內容作為整體進行獨立思考,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解決問題。在“同伴互導”階段,由于有了前期扎實而有效的自學做基礎,學生有屬于自己的疑問與見解,具備了討論、交流、展示的學科底氣,開展即時性合作學習成為必然,避免了許多學校課堂中存在的“虛假交流”,這樣的交流討論無論對于提問者還是解答者都有收獲與提高,是一種有深度的學習。同樣,“教師解難”環節,由于已經生成問題,學生處于期待或疑惑狀態,求知欲自然增強。在前期學習體驗基礎上析疑解難,師生互動,設問、追問、反問,學習的深度可想而知,“循環-差異教學”的“目標定向”“練習檢測”兩個環節緊扣學習目標,進行針對性練習與評價,教學、學習、評價過程以課程標準為依據,以三維目標為導向,使課堂的深度學習有了方向性保障。
“循環-差異教學”中“自學、互學、導學”的循環,是深度學習的一種路徑和模式,其價值不僅在于普遍提升了考試成績,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學會深度學習。由此促成課堂精神面貌、學生心理狀態的改變,都具有持久和深遠意義?!把h-差異教學”中兼顧學生差異的講解、追問及補充學習,讓學習能力處于不同階段的學生各得其所,從而保證全體學生能夠達到課程標準規定的基本要求,使得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有提升發展的空間?!把h-差異教學”模式先后在全區37所初中實踐探索,在課程教學專家指導下不斷深化,實驗及推廣學校學生的學業發展水平與學習能力、人際溝通、求知欲、身心發展等素質顯著提高;教育質量大面積提升,學業水平測試成績進入全省前列;“循環—差異教學”極大地促成了教學方式變革,推進了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其中很多經驗和智慧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在未來深化研究的道路上,“循環-差異教學”如何總結提煉各學科“循環”“差異”的特質,如何幫助學生在“循環”中逐步建構自己的學習方式和學習習慣,并且能夠遷移到學會生活與生存、做人與做事的方式和習慣,能夠成為影響學生終生發展的經驗和策略;如何準確發現、把握學生的差異及如何引導學生有個性地差異化發展,如何面對教師和學校現實的差異及利用教師和學校的差異促進學生差異發展等,都值得深入細致研究,只要不斷探索,就會持續收獲。期待并相信“循環-差異教學”一定能夠取得更加豐碩的成果。
(鞠文燦,江蘇省教育教學研究室,2100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