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
朗讀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教學手段。無論是對教師講解分析,還是學生理解感悟,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只有通過讀,反復地朗讀,才能解讀文本,貼近作者的心,感悟抽象的語言文字背后那繽紛的世界。可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的朗讀這一環節,處理得不是很好。特別是小學語文課堂,并沒有將朗讀有機地融入其中,學生的朗讀流于形式。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相當一部分朗讀成了擺設,似乎朗讀不是為課堂服務的。
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教者沒明白朗讀的重要性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規定: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但我們教者根本沒意識到課堂教學中朗讀的重要作用。課前,沒通盤考慮:該在哪個環節安排朗讀,該怎樣指導,應達到什么要求。課堂的朗讀隨意性很大。首先,一些教者就不熱愛朗讀,或者自身朗讀水平不是太好,也不想提高。甚至覺得朗讀較為煩瑣,還不如抓緊時間,講解分析。這樣,導致學生還沒理解文本,就被老師轉得暈頭轉向了。時間一長,學生就覺得:語文同樣的枯燥乏味,語文課沒有了趣味,失去了生機。而且讓學生產生一個誤解:認為語文課是不需要太過朗讀的,只需要聽老師講解即可。
二、朗讀過于形式化
可能由于受課改形勢及評課硬性規定的影響:一節課必須要有朗讀這一環節,而且必須不能少于多少分鐘。于是,有些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就被動地安排了:齊讀、男女生讀、分角色讀等多種形式。看起來很熱鬧,但實際上,這種讀,并沒有與解讀文本,有機地結合起來,游離于文本之外,成了一種擺設,一種形式。大部分學生朗讀只是為了應付教師。學生朗讀時漫無目的,缺乏情感,朗讀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由于沒有精讀課文,大部分不能積極參與討論,對于老師課上提出的一些問題,舉手回答的學生少之又少,大多學生只是裝裝樣子,無法提高自己的朗讀能力。
三、朗讀缺少必要的指導與評價
有的課文中,有些較長的難讀的句段,學生很難把握朗讀的節奏、語速快慢、音調高低的準頭。這就要求我們老師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而有的老師只是讓學生走過場讀一讀,沒有及時地給予范讀指導、糾正。由于學生沒有得到及時的指導,時間一長,學生朗讀時,就會出現破詞、破句,讀不流暢等毛病。再有就是:有的課堂讓學生讀了,但沒有及時參與評價體系。學生讀好讀壞,都一個樣。學生沒有在朗讀訓練中,得到啟示,更沒得到提高。
要想改善這一情況,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有了朗讀興趣,他才會留心朗讀,并在朗讀中感受樂趣,從而提高朗讀水平。這就要求我們教者首先學會范讀。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有不可估量的示范效應。對于一些古詩,文質兼美的散文,教者在學生初讀課文之前,可聲情并茂地示范朗讀一遍。讓學生在抑揚頓挫的聽覺中如臨其境,感知語言文字的韻美,從而激發他們閱讀的欲望。
其次,教者應注意及時評點、點撥。我們發現很多老師的課堂是讓學生讀了,但沒有適時評點,也沒有加以點撥。學生學了一課后,朗讀水平一點沒提高,甚至,還養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教者在教學過程中,應精心設計朗讀。還要注意及時評點。教師還可讓學生參與評點。讓學生在評點實踐中,知道應該怎么讀,怎樣才能讀好。教者可以就某個細節,如:較長的句子,如何處理停頓,語調的高低變化,加以指導,然后再讓學生讀。這樣,學生的朗讀才能得到訓練。才能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二、安排好朗讀的訓練點
一節課只有40分鐘,因此,朗讀訓練的點安排得要巧妙。在剛上新課時,我們可安排學生粗讀。讓他們基本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感知課文的大概內容就可以了。在精讀課文時,我們可根據文本重點精彩段落不同情況,安排范讀、自由讀、領讀、分角色讀……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感悟文本,讀出自己個人的獨特體驗。俗話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應把學生朗讀和教師指導結合起來,這里的指導不僅僅是對教材生字生詞的指導,最重要的是對學生正確朗讀的指導。這就需要教師先通過實際生活引導學生領悟文章情感,使學生更好地理解所學的文章,然后再進行朗讀。這也是指導學生思考的過程。例如,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青松》,如果直接讓學生自主朗讀,體會文章情感,理解這個文章,對一個二年級小學生來說應該是很困難的。但換個方式,教師先通過實際生活引導學生,可以給學生營造一個意境:一場大雪過后,厚厚的雪積壓在青松上,但是青松并沒有被厚重的大雪壓彎腰,而是像一個剛毅的漢子一樣自信地直起腰,挺起胸。大雪過后,陽光明媚,大雪洗過壓過的青松變得更綠、更美、更挺、更讓人喜歡了。然后學生很快就會聯想到雪中的青松,帶著自己對青松的想象以及認識再去朗讀課文,他們理所當然就會讀出青松在逆境中依舊堅強的品質,從而可以讀出文章的感情。在這種指導性的朗讀教學中,教師通過實際生活指導學生,引發學生思考,促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從而使學生真正地學會朗讀。
三、開展一些朗讀的活動
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 。”朗讀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必須持之以恒地訓練。這就要求我們教者根據實際情況,除了在課堂上指導外,還應安排多種形式的朗讀實踐活動。例如:晨讀、朗誦比賽等活動。教師可事先讓學生共同參與指定一個朗讀評價標準。然后,師生共同評價。教師給予適時必要指導與小結。必要時,不僅要給予學生精神上的鼓勵,還可以給予物質上的獎勵。例如:蓋了學校大紅印章的本子,讓學生在活動找到朗讀的樂趣,把握朗讀的技巧,提高朗讀的水平。
總之,不能讓朗讀流于形式,應該讓它唱響我們的課堂,讓我們的母語因它而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