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穎佩
【摘要】中職院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培養要重視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要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培育心理素質,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促使中職院校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本文分析了職業心理素質與中職學生心理素質間的斷層,提出了重視職業心理培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的具體的教育對策。
【關鍵詞】中職院校 職業心理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01-0177-01
中職教育在我國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中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存在的問題也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本文分析了職業心理素質與中職學生心理素質間的斷層,提出了重視職業心理培養,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生職業素質的具體的教育對策。
1.職業心理素質與中職學生心理素質間的斷層
1.1畢業生職業心理素質不能達到企業要求
中職院校畢業生的職業心理素質表現不能達到企業要求,有調查數據表明:超過80%的畢業生無法適應新的工作崗位;有90%的企業認為新畢業的學生要進行新一輪的培訓才能勝任工作。這些數據都說明了當前的中職畢業生的心理素質無法使用企業的職業心理要求。例如:許多中職學生在崗期間無法盡快適應工作環境,表現出嚴重的以自我為中心,凡事先考慮自身利益,對領導的指示往往置若罔聞。面對需要吃苦的問題就一味退避,妄想一夜之間就獲得成功。嫉妒心理強,在團隊中無法獲得支持,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就會產生焦慮煩躁的心理。對于有些人來說,一畢業就意味著失業,打破了他們的心理預期和平衡,使他們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前途失去希望,對處境無能為力,更有甚者覺得生存沒有意義。導致最終在面對工作時產生逃避心理,不斷地跳槽,為企業帶來不良影響,對自己的職業生涯來講也產生不利影響。
1.2職業心理素質突出問題嚴重
中職院校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表現問題嚴重。首先,學生依賴心理明顯。中職學生從小到大的生活都是由父母代為完成的,因此導致個體層面一是依賴心理。首先,學生會依賴父母對其的工作進行安排,有的父母雖然幫忙完成了職業規劃,但是學生卻因為與自己的心理預期不符而產生抵觸心理,自己又不能主動出擊積極聯系,最終導致職業心理問題嚴重。參加工作后也不會主動完成工作計劃,導致整體發展落后。其次,學生的不現實心理表現明顯。一些學生忽視所學專業特點,忽視自身持長,忽視個人發展和事業前途的關系,盲目攀比,看到同學們在干什么自己就像干什么的心理占到了50%以上。同時,很多中職學生過高估計自己能力水平,不能認識社會職位要求,進而找到準確的社會定位,雙向選擇變成一廂情愿,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雖然找到了單位也不是自己的心理預期,往往會在工作過程中表現出不耐煩、不努力的狀態。另外,學生的個性心理過強。當前教育的主導文化的缺少,文化變遷的速度逐步增大,選擇文化的自由度增加,導致學生標榜個性、標新立異、抵制管理,要求獨立的傾向漸趨強烈,在面臨職業心理轉變的過程中很難及時轉變,往往更多是要彰顯自己的新思想、新思維、新看法,同時不愿意在企業指導下做出轉變。
2.中職學生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的途徑
2.1重視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
職業心理教育是心理學教育的主要內容之一,應該受到中職學院的重視。首先,校方要重視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中職院校要定期開展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教育活動,例如:講座、論壇、企業參觀等活動。同時要重視專業的職業心理教育人才的培養,鼓勵教師取得心理輔導師的資格證,便于更好地進行相關的職業心理素質培養,當然校方也要為教師能力的提升提供必要的渠道。其次,中職院校要鼓勵輔導員教師組織多方面的活動,例如:演講比賽、普通話比賽、拔河比賽、籃球比賽、文藝匯演、廣播體操比賽等,在比賽中鍛煉了學生的意志、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心理素質始終還是可以靠后天的鍛煉的,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人格才能更好地面對職業問題。另外,要建立職業心理素質培養課程體系,合理配置職業心理教育內容,建立以培養職業心理素能為目標的職業心理課程新體系,使職業心理課程切入學生的生活,依據學生認知發展的心理順序,兼顧學生情意發展,進而促進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提高。
2.2中職院校要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
中職院校要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對于鍛煉學生的職業素質至關重要。首先,中職教育要不斷創新教育教學模式,跳出以往傳統教育的框架,積極與企業開展合作,實行工學結合。學校要經常組織實習活動,在學生頂崗實習過程中,創設讓學生充分感受企業文化的機會和平臺,讓學生積極參與企業各方面的活動,與企業員工共處,真正理解企業所需的人才與自身存在的差距,從而明確今后仍需努力和改善的地方。其次,中職院校要利用企業的職業培訓體系,盡早地鍛煉培育學生良好的職業素質。例如:常年與一些公司合作,合作方式包括學校派老師去企業學習研究,派學生去實習,企業派技術骨干到學校當兼職教師,并為學生提供獎學金。在如此深度合作的過程中,企業內部也可以派遣優秀管理者進行職業心理干預,使中職院校學生的職業心理素質盡快形成。
2.3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培育心理素質
中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既動腦,又動手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在具體的教育過程中強化職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積極的、正確的職業觀。首先,教師要明確告知學生當前社會需求的人才特征應該是:團結、積極、樂觀、創新。每一種優秀品質后都應該配備相關的案例作為證明,這樣才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職業良好心理素質的重要性。其次,針對中職學生普遍對中職教育以上特點認識不清,對自身定位不準這一現象,教師應不斷強化人生職業教育,幫助學生盡快走出“讀職業院校沒前途”的傳統觀念的誤區。另外,“以就業為導向”就是以學生的就業和創業引導教育和教學,并貫穿在職業教育的全過程。學校可以嘗試增設個性修養課程、心理健康輔導課程和通用能力訓練課程。其次體現在教學內容上,要根據某一崗位群的要求,及時更新。
2.4重視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的建設對于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首先,要引工業文化進校園。校訓校風建設,因為過于陳舊、職業教育特色不明顯,或者教育方式單向生硬灌輸而收效甚微。校園的部署要融入工業元素,以勞動者的姿態進行企業環境的部署,墻壁要有優秀工業勞動者的宣傳畫,校園的宣傳設施也要有工業文化發展的背景宣傳,讓學生感受到工業發展文化。其次,要引企業文化進課堂。企業文化精神為切入點,有利于學生樹立成才目標,認同企業文化,實現與企業人才需求的無縫對接,從而切實建立中職特色的校園文化。例如:闡述沃爾瑪企業文化核心價值觀的意義,同時介紹了商貿企業資產保護等管理知識,讓學生了解企業員工應具備的道德文化和行為素養。這樣的活動能夠豐富校園文化內容,更加明確企業的實際需求,科學設計并努力實現自己的職業生涯與人生規劃。通過列舉本公司企業文化建設的生動案例,讓師生對先進企業文化精髓有了更深層的了解,懂得了透過企業文化,看企業發展,選就業單位等。專家們還要對行業的現狀及人才需求、企業對學生能力素質的要求、學生就業應具備的能力素質等方面作為詳細的介紹。
綜上所述,中職院校學生心理素質教育的培養要重視學生職業心理素質的培養,要與企業開展深度合作,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培育心理素質,重視校園文化建設,促使中職院校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心理素質。
參考文獻:
[1]張金環.關于加強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06)
[2]馮寶泉.談中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等職業教育(理論). 2011(04)
[3]江海淑.如何做好中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