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與通識教育教學現狀,加強高職院校通識教育十分必要,其目標定位是培養具有健全人格、較強職業通用能力和較大自我發展潛力的高職人才。文章分析了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內涵、現狀和必要性,并重點探討了其目標定位和實施策略。
[關鍵詞]高職院校 通識教育 目標定位
[作者簡介]崔建平(1963- ),男,江蘇淮安人,淮安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社政部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江蘇 淮安 223003)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項課題“基于行動導向理念的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3JSJG303)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0-0054-03
高職院校實施通識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的內在要求,是終身學習化社會的客觀要求。但是,目前有些高職院校偏重于專業教育,而輕視甚至忽視通識、素質教育,使學生對中國傳統的經典、歷史、文字等優秀民族文化知之甚少,從而導致學生知識割裂、視野偏狹、人格缺陷,甚至道德危機,結果帶來學生綜合素養、社會適應能力、職業遷移能力等降低。因此,加強高職通識教育,找準定位、明確思路、科學施教十分必要。
一、高職院校通識教育概述
(一)通識教育內涵
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的淵源可追溯到古希臘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博雅教育等。19世紀初美國首次將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指一種古典的、文學的和科學的盡可能綜合的教育,人們往往理解為是通才教育、人文素養教育、普通常識教育或精英教育等。
那么究竟什么是通識教育呢?臺灣學者郭為藩曾認為:“通”字是通達、貫通、融會于一爐之意;“識”指見識、器識,即整合的認知。通識教育就是以“通”為手段,以“識”為目的,通過“通”人文、社會、自然科學三大知識領域達到“識”,使受教育者開闊視野、走出狹隘和偏見,成為一個“較完善、人格健全的人”等。通識教育一般以培養“健全之人”為其目標,具體標準包括個人全面發展(培養作為一個人的基本的知識、道德、能力等)和承擔社會責任(富有社會責任感等)兩個方面的要求。
通識教育應包括教育理念、教育內容、人才培養模式三個層面的含義。作為教育理念的通識教育,反映的是一種全面、協調、平衡與和諧的教育理念,是指導所有人的教育理念。作為教育內容的通識教育有廣義、一般和狹義之分,廣義的通識教育內容應包括除專業教育之外的所有內容;一般的通識教育主要指校園文化、社團、“第二課堂”活動等非正式課程與通識教育課程(包括公共必修課與通識教育選修課);狹義的通識教育就是指通識教育選修課。作為人才培養模式的通識教育,強調通過建立相關制度、機制,形成一種制度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從三個層面理解通識教育,對不同性質學校應有所不同。對高職院校而言,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全面、完整的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其成為符合社會需要的“職業人”“崗位人”。
我國的通識教育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古代的書院教育就貫穿著通識教育思想。近代以來我國仍然重視通識教育,蔡元培在擔任北大校長時就提出“文理兼通 ,碩學宏才”的通識教育理念。近年來,國內一些大學重視通識教育,開展“書院式”教育,如“中山博雅”“北大元培”等,力圖在通識教育方面有所突破。有些高職院校也在開設通識教育類型課程,如開展職業素養、人文基礎教育等。
理解通識教育還必須搞清通識教育與通才教育、素質教育的關系。通識教育注重知識文化對人的心靈和智慧的陶冶作用,側重于人的精神意識的現代化,而通才教育側重人的知識結構的現代化;通識教育致力于“全人”的形成,而通才教育注重于“人力”的形成。通識教育與素質教育沒有本質上的區別,都是為了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通識教育主要是通過通識知識的傳授來完成人的知識結構的整合、均衡與和諧,它是以知識傳授為依托和支撐的,而素質教育從傳授知識到提高素質有一個內化的過程。因此,素質教育必須要以通識教育為基礎,才能實現人才素質培養目標。
(二)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現狀
高職教育發展迅猛,其規模已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堅持走“德才兼備”“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之路,注重綜合能力的培養,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問題,如有些高職院校還存在輕視甚至忽視通識教育的現象以及怎樣處理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成人教育與成才教育、學會“做人”與學會“做事”之間的關系等。主要表現為:在思想上認為高職學制、學時較短,應集中精力培養學生專業技能,擠壓通識教育課時;在教學內容上通識教育科目安排偏少、課堂教學人數偏多;在師資配備上教師往往拼湊而成,學科團隊建設差;實踐教學上往往流于形式、內容空洞、投入少,管理、考評不扎實;教材建設滯后,往往沿用中職或普通高校教材,時效性差,針對性不強;在校園文化建設上,歷史和文化積淀不足,學生人文基礎較弱,師資缺乏;通識教育課程整合度不夠,有的直接選擇以專業性較強的課程為主,如歷史學、文學和人際關系學等課程,教學目標、內容、課時矛盾突出,導致課程體系不夠完善和合理。
(三)高職院校加強通識教育的必要性
加強通識教育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應用人才的內在要求,是終身學習化社會的客觀要求。在面對普通高校與中職校雙向競爭時,高職畢業生在理論與技能方面都不占優勢,面對這種挑戰的有效途徑就是大力培養高職生的“綜合能力”,采用“素質+技能”的培養方式。高職學生的“綜合能力”主要指整合資源運作的能力、職業通用的能力等,這些能力培養不能僅靠專業教育,更要依靠通識教育、素質教育培養。只有把學生的“內在”(素質、品行修養)與“外在”(技能、能力打造)結合起來,才能培養出高素質應用型人才。隨著信息經濟社會的到來,職業更換、流動不斷加快,要求人們必須有適應崗位變化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較強的終身學習能力。加強通識教育,使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課程合理兼顧,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良好的知識基礎,能夠培養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知識面廣、適應能力強、具有開拓創新和實踐技能強的合格高職人才。
二、高職通識教育的目標定位
根據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生源以及學時、學制等狀況,高職通識教育不追求知識的精深,而著眼于常識的獲得,并強調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均衡發展以及持續發展潛力等。因此,高職院校通識教育的目標定位是注重培養具有人格健全、職業通用能力較強和自我發展潛力大的高職人才。
(一)高職通識教育應注重抓好學生“人格健全”的公民教育
通識教育內容包括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人的教育。培養人格健全的完整的人,即成人教育。第二層次:公民教育。通識教育承擔著凝聚社會共識、培養合格公民的時代使命。第三層次:專業精英教育。通識教育鼓勵一種超越具體學科的整體的知識觀,強調人們可以在更寬廣的領域內自由思考。
通識教育實質上就是社會化教育,培養社會需要的人。由于高職學生在入學前接受了十余年的義務教育,可以說“人的教育”已經打下了一定的基礎。而“專業精英教育”并不是高職教育的特長,在高職教育有限的學制、學時內,高職通識教育只能注重培養學生的基本職業素質、職業通用能力等;再加上我國的基本國情,社會化教育必須承擔凝聚共識、形成共同理想等責任。因此,高職院校的通識教育必須注重抓好學生“人格健全”的公民教育。
(二)高職通識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職業通用能力
職業通用能力通常指各種職業都應具備的能力,主要指中國勞動部門正在參照英國職業核心技能體系擬定適合我國國情的職業核心技能測評體系。該體系分為8個模塊,即交流表達、數字運算、革新創新、自我提高、與人合作、解決問題、信息處理、外語應用,從中抽取“語言交際、協調合作、自我教育與完善”能力作為職業通用能力主要內容。注重“廣”“博”學習的通識教育,能提升學生的職業通用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經濟全球化日益發展,社會對人的要求更為全面,不僅是知識、技能和技術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能應變、生存、發展。用人單位更加看重人才的責任感、人際交往能力、誠信、合作、創新、心理健康和道德品質等方面的素質。當畢業生缺乏基本的人文素養和職業通用能力時,在面對人生挑戰或職業崗位變化時會感到一種缺失,難以應對變化。因此,高職通識教育必須以提高學生的職業通用能力為重點。
(三)高職通識教育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自我發展潛力
信息經濟社會的快速性和風險性,使企業成長、倒閉與收縮的速度加快,職業崗位呈現出快速的多變性。高職教育的目標已不再是單純針對職業崗位,而擴展到增強崗位變化和職業轉變的適應性,并著眼于人們的整個職業生涯,從業者還要具備創造職業崗位、發展職業崗位的能力。非正規就業包括自主創業占社會個體的就業比例開始上升,社會勞動成員正從“崗位人”逐漸走向“社會人”。因此,要發揮高職學生思想比較活躍、好奇好動、思維獨立以及動手能力較強等長處,通過通識教育,訓練他們的心智,從而實現高職學生眼界更寬、理論更厚、素質更高的目標,培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自我發展潛力大的高職人才。
三、圍繞目標定位開展通識教育的實施策略
(一)提高認識,明確思路
開展好通識教育,必須搞清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關系。通識教育是專業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專業教育是通識教育的歸宿和深化;專業教育強調的是工具理性、機械和技術邏輯,通識教育強調的是人的情感、意志、道德的培養。其實,解決職業崗位上的任何問題,都與人的價值觀念、智能結構和身心素質有關,價值觀念決定解決問題的動因;智能結構決定解決問題的效果;身心素質決定解決問題的進程。社會人才標準在經歷了資歷取向、能力取向的階段后,已向品行取向的階段發展。人品和情商的重要性在上升,道德、情感、態度、人文等因素逐漸成為人們事業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必須提高認識,統一思想,明確思路。根據目標定位,高職通識教育的基本思路為:普及常識教育,樹立全員育人意識,形成全過程育人機制,營造全環境育人氛圍。
(二)普及常識教學
高職通識教育的主要內容包括人文、科學、社會常識的教育。人文常識主要指人文科學方面的哲學、文學欣賞、藝術欣賞常識等。科學常識主要指自然科學方面的數學、物理、天文、地理常識等。社會常識主要指社會科學方面的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管理學、經濟學常識等。對這些科學知識常識,當然不能要求高職教育面面俱到,因此必須整合教育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其基本思路是:宜粗不宜細,把握重點,不搞“一刀切”,要根據各自不同的學校特點、地域文化、行業優勢、專業特色等自主選擇教學內容,形成具有各自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內容體系。
(三)探索通識教育的實施途徑
樹立全員育人意識,促進全員參與。要求每位教職員工充分認識到通識教育的重要作用,發揮各自特長,以自己的一言一行開展通識教育。引導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組織學生開展社團、“三下鄉”以及名著經典選讀等活動。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企業)”三位一體的通識教育體系,發揮各方面作用,從而形成全員參與通識教育的良好氛圍。
形成全過程育人機制,首先要抓好通識課程教學。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是實施通識教育的關鍵,通過課程教學來傳授人文、社會、科學常識,均衡學生的知識結構,使受教育者的知識結構趨于合理。必須加強課程體系研究,圍繞通識教育實施方案,探討各學科知識的融合、教材的選用、教學方法的使用等。采取通、專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在通識教育課程的設計上不僅要針對某個特定職業崗位,而且要關注學生的生存知識與職業通用能力的培養。必須加強課程制度建設,設置專門管理機構,其制度建設包括學分制的實施、課程標準、師資標準、考核制度、評價制度等。鼓勵優秀教師從事通識教學工作,可增加通識教育教學在教師的聘用、晉升、培訓、津貼決策中的權重以及經費資助等。
其次,要努力搞好“三下鄉”“第二課堂”等實踐教學活動。在通識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校要根據生源特點、專業特色、辦學條件等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育實踐活動,并以學分的形式對學生的參與給予肯定。還要挖掘地域歷史文化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地域社會實踐活動(如“創建周恩來班”活動等),使學生在實踐教學活動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提高職業通用能力。
營造全環境育人氛圍,發揮“校園文化”的通識教育功能。校園文化是學校辦學的精髓和靈魂,是學校師生價值觀融合的集中表現。校園文化的通識教育目的就是讓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教育,并內化為信念、素質和習慣。要發揮校園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的通識教育功能,即全環境育人作用;要結合地域、行業文化特點,創建特色高職校園文化。通識教育要能形成體現人文關懷、尊重知識、科學理性和個性自由的校園文化氛圍,當學生身臨其境時,能啟迪他們的智慧、陶冶他們的情操,真正達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教育效果,從而實現培養“健全之人”的通識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龐海芍.通識教育內涵解讀[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12).
[2]安宇.職業人文素養綜合教程——職業人文[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3.
[3]王金星.關于職業教育特性與規律——高等職業教育百名書記、校長思考錄[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3.
[4]馬樹超,范唯.中國特色高等職業教育再認識[J].中國高等教育,2008(Z2).
[5]張琦.基于校園文化活動平臺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