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經濟轉型與全球化背景下,我國的高職教育必須盡快走出本土化發展的窠臼,提高高職教育國際化的參與意識與競爭意識。在國家和院校兩個層面,抓緊制定和實施高職國際化戰略,利用國際優質教育資源以加快內涵建設,在引進先進理念、技術與方法的同時,輸出我們的特色教育、文化和價值觀,與經濟轉型一道,實現高職教育的轉型升級。
[關鍵詞]高職 本土化 國際化 意識 模式
[作者簡介]姬玉明(1966- ),男,江蘇南通人,南通職業大學高教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與師資建設。(江蘇 南通 226007)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0-0107-03
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浪潮的是教育的國際化。發達國家憑借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和資源,通過市場化運作,在這一大趨勢中占盡先機,名利雙收。我們僅從每年出國留學潮中就可見一斑,現在,中國學生的出國熱已經從高等教育領域向基礎教育領域蔓延。時不待我,我們的高職教育不能再固守本土化而成為游離于這一浪潮的一葉孤舟,必須迅速參與到國際化進程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提高高職的國際競爭力。
一、國際化的概念
高職教育國際化是指跨國界、跨民族、跨文化的高職教育交流與合作,即一國高職教育面向世界,博采各國高職教育之長,并把本國的教育理念、國際化活動以及與他國開展的相互交流與合作融合到高職院校教學、科研和服務等諸功能中的趨勢和過程。就本質而言,高職教育國際化是高職教育資源在世界范圍內尤其是國家與國家之間按市場規則的合理流動,是一種依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所進行的資源配置活動。
高職教育的國際化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表現為技術、技能教育在全球的推廣與流動。目前,這一趨勢主要表現為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學習、借鑒的過程。本質上是發達國家利用其優質教育資源,在高職教育領域向他國進行的教育服務貿易,同時弘揚本國語言,輸出文化和價值觀。
二、我國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現狀
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我國的高等職業教育呈現為一種爆炸式的增長,經過近10年的發展,在數量上、規模上可與普通高等教育比肩,許多高職院校的體量遠超發達國家的同類院校。但這種外延擴張型的跨越式發展,僅僅表現為數量上的取勝,高職教育內部系統性的矛盾則在全國性的評估中暴露無遺,突出表現為校企合作辦學的層次不高、師資力量的薄弱與不適、課程內容與現實的脫節等深層次的問題,導致所培養出的技能型人才不僅無法真正實現與就業崗位的“無縫對接”,而且離所謂國際化的技術、技能型人才相去甚遠。從發達國家的教育國際化狀況看,教育國際化一直都是美國全球化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2005年,美國的34個州制定了關于開展全球教育的相關章程。2004年,歐盟在1987年的伊拉斯謨斯計劃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伊拉斯謨斯世界項目計劃,旨在增強歐洲高等教育的國際影響力和吸引力。澳大利亞更是設立了國家層面的“澳洲國際教育處”,直接推動國際化戰略。
相比較而言,我國高職教育的國際化在理念的完整、普及乃至實際舉措方面還處于啟蒙、起步階段。“對學校的管理者來說,必須注意從長遠的角度和服務國際貿易的高度來審視辦學實踐,思考如何利用國際資源位學校的教學發展服務。”①盡管我們許多高職院校也有一些類似國際化的舉措,如外派教師進修實習、和國外高職聯合辦學、與跨國企業校企合作等,但這些舉措基本上是一種自發的行為,而非自覺,是零碎而非系統的,或從自身局部經濟利益去考量,本質上還從屬于本土化的內涵建設需要。
從國家層面看,政府對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著眼點放在普通高等院校身上,對高職教育并未明確提出國際化的要求,也就沒有出臺明確的高職國際化發展戰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雖提出我國高等教育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的要求,但對職業教育的整體要求卻是:到2020年,形成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要求、體現終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2012年工作要點中,也僅是“會同有關部門研究制訂關于進一步提高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的意見”。李克強總理今年2月2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確定的任務措施之一是“開展校企聯合招生、聯合培養的現代學徒制試點,鼓勵中外合作”。
三、高職國際化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
造成我國高職缺乏國際化戰略的原因很多,主要有經濟制約、觀念落后、實力不濟和體制束縛等諸多方面。
1.經濟的市場化水平與國際競爭力制約著教育的發展方式與水平。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一國的職業教育發展態勢與國家經濟的開放度、全球化水平密切相關。經濟水平大致決定了教育水平,但經濟的外向程度則決定了教育的發展方式。以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西方發達經濟體,其高等教育的本土化階段早已結束,完全的市場經濟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引領和支撐著高職教育特色化、產業化和國際化日益成熟。
新加坡40多年的高職教育狀況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島國新加坡是典型的外向型經濟,“新加坡的教育國際化,是從職業教育開始的。職業教育的國際化歷史較早,國際化的程度很高,尤其是它的高職教育,在教育理念、課程體系、教師資源、教學方式乃至教育交流與合作方面,都表現出很強的國際化特點。”②
我國改革開放也就30多年,歷經資本輸入到資本輸出。時至今日,我們的經濟總量為世界第二位,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階段,一批國企、民營企業開始走出國門,但與“引進來”戰略相比,我們的“走出去”戰略顯得就不那么順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既是高職國際化的最根本動因,也是高職國際化的制約因素。
2.長期閉門辦學的思維束縛。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國際化。我國高等教育的通病是封閉式辦學,辦學思想被束縛。以競爭意識為例,鮮有高職院校以國際化目光看世界、謀發展。長期的閉門辦學,導致辦學者思想僵化,辦學經費依賴政府投入,人才培養滿足于自我評價。即便身處網絡化時代,我們的國際化辦學理念要生根發芽也顯得那么艱難,不僅辦學者,整個社會這方面的理念都還沒跟上時代的步伐。發達國家的高職教育市場化運作日益成熟,輸出教育,賺取外匯,而我們國內卻還在為市場化這一命題爭論不休。這也是為何在我國千所高職院校中,鮮有秉承國際化理念辦學并一以貫之的原因之一。
3.自身辦學水平和實力決定了國際化的程度。實力決定了話語權,實力產生出自信。現實中,很少有國外留學生來我國高職院校就讀,所謂合作辦學,基本是合作招生送國外留學。我們也通過國家外籍教師管理中心引進幾個外籍教師,以作點綴,卻很少主動尋找和引進急需的工科類外籍教師,并帶動我們的教材、教法的改革與進步。
我們的國際化合作主要集中于文科、計算機等辦學條件、實訓環境要求低的專業,而那些對實訓條件要求高、投入大的制造類專業,卻很少有合作。以高職教育大省江蘇為例,文科專業集中在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等行業,這些行業技術知識含量不高,在國內國際化程度也不高,對員工國際化需要也不迫切,但由于這些行業辦學成本低,常常被首選辦學和國際化。而一些經濟發展需要的行業,如建筑業、房地產業、制造業等國際化步伐卻不快。
4.辦學體制的禁錮。高職辦學中的體制機制問題由來已久,不僅對高職的國際化發展,即使是本土化發展也是肇肘頗多。在一個僵硬、諸多限制的體制下,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卻得不到落實,不僅難以產生源于自己的先進理念,也喪失了許多原創性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于是,學習、借鑒與跟蹤便成為常態。不僅如此,國外許多先進理念、方法,我們無法直接采取拿來主義,除了國內外文化的差異、發展階段的不同外,體制的不同成為難以逾越的障礙。此外,我國高等教育的非市場化運作、文化基因中對體力勞動的鄙視、高校管理中學術權威權重過低等許多負面因素,都能直接、間接地影響高職教育的國際化進程。
四、高職教育國際化進一步發展的途徑
從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歷程看,高職教育是否國際化與國際化程度,就大局而言,是一國是否制定并出臺國家層面的高職發展國際化戰略,并始終保持一種動態的調整狀態;就基層而言,是學校是否具有國際化辦學的眼光、策略和舉措,“包括國際化行動的方向、思路、目標、措施和政策保障等,是一所學校國際化理念的集中體現。”③由此可見,高職國際化不應是被動的、零碎的,更不應是應景式的。
1.樹立國際化發展戰略意識,積極參與高職教育的國際化競爭。制定并出臺相關的國家宏觀教育政策措施,以指導并推動高職教育的國際化。謀劃高等教育的產業化,從高職教育的產業化開始,開創高職教育與經濟相結合的新路子。
2.苦練內功,解決現階段高職依然存在著的主要矛盾和困難。政府和學校要始終堅持內涵建設不動搖。從宏觀看,要在辦學思想和辦學體制上力爭有所突破,真正落實人本思想,落實高校的辦學自主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使廣大知識分子不僅是社會的良知、更是社會的良心;從中觀看,要著力解決高職校企合作膚淺的老大難問題,努力使高職實訓環節與行業一流企業保持同步,真正體現和打造高職特色;從微觀看,要有效提高高職師資隊伍建設水平,明確對專業教師的技能要求,使“雙師型”這一稱謂名副其實。
3.高職院校要有自己的國際化發展戰略和組織架構。高職院校在辦學過程中,眼睛不僅向內看,更要向外看,在轉變意識和完善自身組織架構的前提下,主動出擊,在確定的國家中選擇合適的學校、合適的辦學機構以及合適的外企(尤其是在國內的外企)簽訂協議,尋求合作。除了已有的教師進修、學生出國留學等做法外,要在交換留學生、教師互聘、引入國際化課程和標準、培養師生的“國際觀”等方面有所推進,謀求世界范圍內的一切可用資源為我所用。既學習借鑒,也輸出教育和文化,在國際化競爭中磨煉自己,發展壯大。
[注釋]
①賀繼明.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戰略的探析[J].教育與職業,2009(14):27.
②李霆鳴.新加坡高職教育國際化特征[J].職教論壇,2008,2月(上):52.
③楊旭輝.高職教育國際化:內涵、標準與策略[J].中國高教研究,2006(12):64.
[參考文獻]
[1]陳淑梅,施洋.高等教育國際化路徑的國際比較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2).
[2]何濤.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發展策略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6(122).
[3]劉正良.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結構適應性與對策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8(28).
[4]孫大廷,孫偉忠.美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政策的文化輸出傾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5).
[5]朱之紅,常學洲.中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策略[J].中國成人教育,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