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業文化是大學文化體系中極為重要的子系統之一,是高等職業教育的重要載體和實體支撐,是推動專業建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靈魂,更是高職院校建設“軟實力”的集中展示與體現。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作為高職院校核心價值旨歸,應始終把與時俱進和開拓創新作為人才培養的理念。文章站在專業文化視閾下,以推動文化建設為平臺,對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路徑進行研究,力求為推動相關領域的實踐發展做出有益的理論探索。
[關鍵詞]專業文化 高職院校 職業核心能力
[作者簡介]錢俊(1981- ),男,江蘇揚州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高校黨建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秦建華(1957- ),男,江蘇姜堰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教學管理、高校黨建。(江蘇 揚州 225127)
[課題項目]本文系2013年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課題“高職教育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模式和建構路徑的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2013JSJG436)和2013年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專業文化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路徑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號:揚工院字[2014]37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0-0067-03
一、概念厘清與特征分析
1.專業文化的內涵辯論。專業文化是指高職院校基于專業傳承基礎上,以加強專業化建設為目標,經過學習、創造、積淀、共享和傳播的過程,對職業教育的氛圍、傳統、環境、標準、行為習慣和價值觀念產生潛移默化作用的總和,是本專業所有成員內化價值觀的體現。專業文化有自身的領域特點:一是職業化。高職院校把職業技能的掌握與應用作為教育的目標和重點,職業文化也是專業建設的主流文化。二是行業化。把滿足國家和社會的職業需求作為辦學基本定位,按照發展趨勢和基本定位設置專業或者專業群,提供相應的員工培訓、人才培訓和技術研發服務。三是多樣化。為了提高專業設置的針對性和普適性,通常情況下,專業設置與崗位或者崗位群是對接的,社會需求的多樣性決定了崗位設置的多樣化。
2.核心能力的概念及特征。核心能力也稱關鍵能力,是指職業院校培養學生必備的基本能力,具備可持續發展和自主創新的特性,是畢業生從事任何職業都應當具備的基礎能力和通用法寶。主要有兩個特征:一是可塑性。任何一種核心能力都可以通過后來的培養和學習來獲得,只要勤于實踐都可以使自己具備某一方面的核心能力。比如,溝通協調的能力,通過長時間的學習與鍛煉,應用專業建設體系設計的方法與情境練習,都可以達到提高的目的。二是可遷移性。學生的核心能力具備極強的適應性,當一種能力被獲得后,在專業或者專業群發生變更時,也會相應的發生轉移,不必為適應環境變化而進行新的努力。比如,合作的意識,當一個人明確團體的力量能夠改變一切,就會將這種意識轉化為實踐,無論從事何種職業,都會應用這種能力。
3.職業核心能力的概念及特征。職業核心能力指的是從業者除自身專業技能外,在任何工作崗位都應當擁有的、具備可持續發展特性的基礎技能。這種能力與專業技能和知識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它強調的是對崗位的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國家科技振興戰略》中將從業者職業核心能力分為八種,即與人合作能力、自我學習能力、與人交流能力、數字應用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外語應用能力以及改革創新能力。簡而言之,如果從業者具備了相應的職業核心能力,始終在同一個企業工作,可以很快地吸取大量專業技能和知識,得到能力上的提升;如果在不同的企業或者不同的崗位,可以很快地適應和改變,更快地獲得企業認可。
二、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現狀
1.調研對象。主要以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鹽城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南京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和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主要調研對象。鑒于這些學校所在地域不同、專業方向不同、經濟水平不同以及學生來源不同,能夠更加科學、全面、均衡地反映調查結果。此次調查覆蓋了江蘇省6所高等職業院校的8個專業,在選擇的1000個調查樣本中,農村學生占55.2%,縣以上行政區域學生占44.8%,表明樣本的選取及研究結果具有普遍的代表意義。
2.調研方法。主要對選擇的100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和對高職院校的管理層及各專業教師進行專題訪談。訪談及問卷內容設置以當前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內容為主,從基本情況、教學現狀、專業設置、實踐效果、存在問題和對策方法等8個方面征求意見,發放1000份問卷,全數回收,其中無效問卷44份,有效率達到95.6%,調研數據為有效資料。最后,對獲取的數據進行分類、整理、評估、分析和歸納,形成最終取樣結果。
3.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現狀。在結果分析時,要區分不同的專業領域,力求在不同的專業建設當中找到發展規律、方向、重點和趨勢。通過數據分析可以看出,職業核心能力已經成為各高職院校提高教學質量的首選,在理論層面都有一定的認知;在培訓路徑上,45%的學生認為應當選擇實踐為主、培訓為輔的教學模式;33%的學生認為應當采取培訓為主、實踐為輔的模式;13.4%的學生認為只選擇系列培訓,8.6%的學生認為應當選擇實踐模式才是最好。說明學院在教學模式上具備更大的選擇空間,也正在發生積極轉變。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如院校的領導層、教師層和學生層,普遍對職業核心能力的相關理論缺乏理解,沒有充分認識到職業核心能力在整個人才發展體系當中的重要作用;在專業建設上,沒有對應的培養計劃、方案、方法以及評估措施等。
三、高職院校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
1.對職業核心能力缺乏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在高職院校的教育中,職業核心能力教育始終處在主導地位,是培養人才專業化、綜合化和適應性的決定因素。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教育觀念落后,部分高職院校沒有對職業核心能力建設給予足夠的投入與重視,將職業能力與職業核心能力混為一談,把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作為終極培養目標,導致畢業生只具備“首崗適用”能力,當崗位發生變更時,往往會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影響個人持續發展和創新發展能力。從崗位需求來看,部分學生對于專業文化理解不透,認為所謂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指的就是專業技能和專業知識,只把自己培養成具有熟練操作技能的從業者,沒有從更深刻的層面去理解和認識,從而忽略了自己的分析判斷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導致崗位競爭能力下降。
2.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體系不夠健全。通過調研來看,75%的學生認為職業選擇不應該終身化,希望能夠在就業后嘗試不同的生活方式,有更多的職業選擇機會,而實現這種理想的根本要素就是要具備職業核心能力,利用其普遍適用性才能保證具有足夠選擇和重新適應的能力。但從教育實際來看,存在結構性缺陷,沒有形成完善的職業核心能力培養體系,部分學院仍然停留在談概念階段,沒有從實踐角度真正去實現這一目標。在專業文化的視域下,部分學院認為加快專業化建設就是推進職業核心能力建設,沒有從實踐角度認識兩者之間的區別。專業文化建設是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載體和內在要求,職業核心能力建設是專業文化建設的集中體現和具體體現。
3.應用理論向實踐操作轉化能力較弱。當前,高職院校為實現產業對接,大多是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設置人才教育培養方案,使教育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存在很多不足。一是課程設置不合理。43%的學生認為理論與實踐的課時比例達到了3︰1,動手實踐時間比例不足,導致提高幅度不夠明顯;21%的學生認為,理論與實踐不能夠同步進行,因時間關系,部分理論講解要早于實踐過程,導致無法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作用。二是基本能力較弱。主要表現在自我學習、自我創新、自我發展的能力不足。由于教育方法相對呆板,導致部分學生對所學內容無法融會貫通,具體操作上缺乏多樣性和靈活性。三是校企對接脫節。部分學校對實踐環節不夠重視,與企業溝通交流不夠,導致部分企業不愿接受操作不熟練的學生來實習,而學生到企業實踐,往往不能在專業崗位上鍛煉,缺乏實踐的積極性,導致實踐失去意義。
4.專業設置相對不夠合理。專業設置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創新性是體現高職院校專業化進程的主要標志,能夠體現出學院的培訓方向、規模、能力和重點,但從實際上看,部分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仍然需要加強和改進。一是專業設置隨意性大。學科專業建設發展時間越長,積淀就越深厚,在本領域就越有競爭優勢和發展潛力。但部分院校只盯熱門,什么熱門開什么課程,什么人多就建什么專業,導致很多專業文化建設始終處于“出發線”,無法進行全面升級。二是專業文化結合不夠。部分學院將專業文化與企業文化分離開來,認為悶頭搞科研、出成果、見效益才是專業文化發展的體現,導致研究成果與產業需求脫節,無法推動院校的專業化進程;有的專業分科設置過細,縮小了對接口徑,使學生的知識結構產生了缺陷,影響他們的就業適應能力。
四、專業文化視域下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培養的有效路徑
1.高職院校要完善功能,主動契合。高職院校必須要在專業建設的功能、體系和策略上進行完善,使培養教育與社會需求相契合。一是要準確定位。高等職業院校在教育體系當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發揮著補充與儲備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作用,必須要把全面培養適應建設、生產、服務、管理的“多面手”作為首要任務。在人才的培養模式上,要以“就業”為導向,建立校企合作長效機制,使教育體系成為完整的鏈條。二是主動融合。高職院校的教師要主動把職業核心能力融合到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要注意與專業的結合。依據崗位需求標準設計教學計劃,將職業核心能力的指標、要素細化為可以量化和操作的分級標準,便于操作和評估。職業核心能力是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的,必須要在完成理論向實踐轉化的過程中,實現具體實踐的拔高與完善。
2.重視和調動學生提高職業核心能力的積極性。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創新方法。相對于其他種類院校而言,高職學校的教學應當具備更多的實踐性和靈活性,實踐應當是無處不在的,教師要積極創新方法手段,提高學生學習和參與的興趣,使他們自覺地參與學習實踐。二是定期考核。要結合專業建設需要,對學生學習情況進行定期的考核與評估,結合考核情況進行補充和完善。既要考出差距,也要考出熱情。比如,針對考核優勝者頒發企業獎學金、優先推薦和發放證書等。三是活動載體。大量應用教學載體是提高職業核心能力的重要手段。比如,針對協調能力不強,可以進行管理崗位輪換,使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擔任特定的職務;針對專業文化不具體的問題,可以開展“崗位比武”“崗位建功”等活動。
3.加強專業設置與區域新興產業無縫對接。在專業設置上,必須要充分考慮到所在地域的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一是關注新興產業。只有不斷關注社會需求,才能夠使專業建設更加具有普適性。從《江蘇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指南》(2012年本)可以看出,在新能源、節能環保、物聯網、智能電網和海洋工程等10大戰略新興產業的40個重點領域中,新能源占5個、節能環保占3個、物聯網占2個、智能電網和海洋工程占8個,可見新興產業正處在高速發展階段,必須要結合新興領域的崗位需求,加深現有領域的研究,增設新興產業教研組,提高研究的針對性。二是形成特色。在專業設置時,要根據市場需求的動態變化,充分考慮區域經濟發展形勢,堅持面向服務一線,教育培養“拿得出、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級技術型人才;要完善辦學思想、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模式,在教學目標、課程體系、基礎條件、教學質量和師資隊伍等方面,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達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全、人全我新”的目標。
4.推動職業院校向創新創業型轉化。創新是職業院校建設和發展不竭的動力,必須要實施全方位創新戰略。一是推動創業型高職院校建設。近年來,“創業型”高校是教育系統最新提出的發展目標,主要是為了將科教興國和人才戰略有機結合起來,形成更為強大的發展優勢。高職院校應當積極參與,在推動專業建設發展的基礎上,不僅要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還要培養高級技能型管理人才,使他們既能就業,也能創業。二是加強實驗實訓基地化建設。在資金保障不暢的情況下,可以利用現有條件,進行校企合作,實現口徑對接,使學生具備“首崗適用”能力;在資金充足的情況下,可以實施基地化建設模式,按照1︰1比例,建設實踐應用訓練場,使學生可以真正得到崗位全周期鍛煉。三是推動政策支持。高職院校的就業一直都是以“就業”為根本目標,但就業往往需要政策支持,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與發展,也同樣需要政策支持。比如,政府鼓勵教研用對接,將學校專業化實驗室與企業對接,使企業成為學校成果轉化的生產線,而學校實驗室成為企業新產品研發中心,真正將服務和需求理念融為一體。
[參考文獻]
[1]朱湘萍,包本剛,熊文元.“四元一體”教研活動模式的構建與創新[J].湖南科學院學報,2013(8).
[2]曹家謀.高職財經類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內涵與培養[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5).
[3]成晶.高職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J].包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6).
[4]邵慶祥.試論高職院校專業文化建設的實踐創新[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3).
[5]陳克文.專業文化視域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