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是影響高校就業率的重要因素,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大學生應積極參加學生社團、勤工助學、公益活動、見習實習、暑期實踐、創業嘗試等社會實踐活動,提高就業能力,增強競爭優勢。高校、政府、用人單位要通力合作,履行各自的社會責任,發揮各自的社會功能,建立健全長效機制,使社會實踐常態化,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關鍵詞]社會實踐 就業能力 提高
[作者簡介]李志兵(1972- ),男,江蘇鹽城人,南京曉莊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研究方向為高校教育管理。(江蘇 南京 211171)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0-0070-03
大學生就業問題一直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通過就業能力的培養促進就業率的提高成了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點。許多高校積極采取措施,想方設法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在眾多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中,社會實踐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本文擬對高校如何通過社會實踐促進就業能力的提高做簡要探析。
一、高校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
就業能力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20世紀初,多年來,國內外很多學者對就業能力的內涵、結構、構成要素等展開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很多觀點和主張,但對就業能力一直沒有統一的界定。結合中外學者的研究,我們認為大學生就業能力就是大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通過各種方式所獲得的順利就業、維持就業而必需的學科知識、專業技能和言語溝通、團隊合作、組織協調、開拓創新等各種能力。大學生就業能力基于市場對人才的需求,它既能使大學生順利獲得初次就業的機會,又能夠促進大學生在整個生涯規劃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實踐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高的促進作用
社會實踐是大學生結合學校所學知識、個人專長、愛好和興趣,利用節假日等課余時間參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的教育活動,是以學生親身參與為主要教育途徑的特殊教育形式,其目的是使學生在實踐中受到教育,增長知識和才干。教育部、衛生部等七部委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實黨的教育方針,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貫穿于國民教育全過程,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必然要求?!鄙鐣嵺`是新形勢下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是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職業理想教育、鍛煉勞動技能、提高就業能力的重要方式。
1.社會實踐有助于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培養社會適應能力。高校雖然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它與校園外的社會有著很大的差異,大學生畢業后大多要離開校園,踏入不同于學校環境的全新的社會。大學生要能在畢業后順利地實現“校園人”向“社會人”的轉變,就必須在大學期間做好從學生向社會人轉換的準備,提前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增加社會閱歷。社會實踐正是增加大學生社會認識的最佳方式,因為通過親身參與所積累的社會經驗比任何其他間接途徑獲得的經驗更加真實,印象更加深刻。
2.社會實踐有助于大學生認識自己,不斷充實、完善自我?!拔沂莻€什么樣的人”“我能干什么”“我適合干什么”“要想做好想干的事,我還缺什么”等問題不是所有的大學生都能明確回答的。一些大學生直到畢業時對自我的認知都不清晰,不知道自己的弱點和優勢,對自己的氣質、性格、興趣、能力等認識不明確,以至于在選擇職業或工作崗位時,無所適從,不能揚長避短,因勢利導。社會實踐能幫助大學生判斷自己的個性心理特征,審視自己,認識自己,了解自身的不足,有針對性地彌補缺陷,最大限度地發展自己,完善自己。
3.社會實踐有助于大學生評估職場環境,及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在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背景下,提前做好職業生涯規劃可以使求職就業更加有針對性、科學性,避免錯誤的求職心態和求職行為。只有對社會環境、行業環境、職業環境等有充分的認識和了解,才能在恰當地自我分析的基礎之上,進行良好的職業定位。大學生可以通過參加社會實踐了解本專業、本行業在社會中的地位及其發展形勢,對影響職業生涯發展的環境因素進行合理評估,及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三、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提高就業能力的途徑
社會實踐是高校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學生的第二課堂。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方法和途徑很多,可以是校內的,可以是校外的;可以是教學計劃內的,可以是教學計劃外的。
1.學生社團。學生社團是不同院系、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在共同的愛好、特長和需要的基礎上,自由地組合在一起,按照一定的程序,自發申請成立的、有一定章程和宗旨的群眾性組織。依據活動宗旨,學生社團可以分為理論學術類、文藝體育類、社會公益類等多種類型。目前,高校都普遍重視社團在學生成長成才、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校園中少則有幾十,多則有幾百個學生社團。有的學校將學生社團納入到評獎評優和學分制管理之中,要求學生在校期間至少參加一到兩個學生社團。
通過參與、管理社團,組織、策劃社團活動,大學生可以直接審視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性,進行正確的自我認識和定位。社團成員志同道合,和諧融洽,平等自由,可以暢所欲言,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語言表達、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得到很好的鍛煉。社員自我組織、自我管理社團,從社團成立、規章制度制定、機構建設,到成員招新、活動策劃、經費籌措,主要都是由社員自己完成,這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管理、溝通協調能力。在打造特色活動、創建品牌社團的過程中,社員的創新能力、創新思維也可以得到發展。這些能力和心理素質的增強都有利于大學生在求職中增加競爭優勢,受到用人單位歡迎。
2.勤工助學。高校學生勤工助學崗位有校內的,如管理助理崗、文明監督崗、科技服務崗、安全值班崗、后勤服務崗等,也有校外的,如家教、企業兼職等。大學生參加一定形式的勤工助學,讓自己提前身處一種“準職業”狀態,接受職業環境的熏陶,可以培養勞動觀念、組織紀律性、社會責任感以及勤儉節約、吃苦耐勞的優秀品德。勤工助學崗位多是臨時性工作,這種不穩定性使得大學生在短時間內充當不同的社會角色,與各種類型的單位和個人接觸,這有助于學生了解更多的工作和職場規則,感受就業形勢,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就業意識。同時,在多次的勤工助學崗位的應聘過程中,大學生的競爭意識、抗挫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也會得到鍛煉;經過不斷的嘗試,學生的自我認識和自我評估能力也必定會有較大提高,從而更加準確地進行職業目標定位。
3.公益活動。公益活動是指一定的組織或個人向社會捐贈財物、時間、精力和知識等。它是大學生服務社會的重要形式之一,既是連接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的結合點,也是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有效載體。大學生可參加的公益活動很多,校內的如清理校園垃圾、清除課桌文化、植樹、義務維修等,校外的如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知識傳播、幫助他人、社會援助等。通過參加公益活動,可以讓大學生為社會貢獻力量,盡責任,獻愛心,提高公民意識,增強時代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也可以在幫助別人、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陶冶心靈,累積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4.見習實習。見習、實習是學生在校期間,到與專業密切相關的具體崗位上參與工作的一種教育活動,是大學生應用和鞏固所學專業知識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大學生能力和技能的一個重要手段,它使高校課內外的教育活動有機聯系、相互貫通、形成整體,是大學生告別學生角色,從校園走向工作崗位的一個橋梁。大學生階段性地或在畢業前夕集中一段時間到企事業單位見習、實習,可以提高其對專業的認識,加強專業學習興趣,形成專業認同感;可以接觸實務,提升實踐能力,深化對專業知識的學習研究,使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相結合;可以增加工作經驗,提高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就業能力的提高。在見習實習中,通過直接接觸崗位,了解單位需要,加深對職業的認識,增強對社會和崗位的適應性,將自己融合到具體社會中,培養實踐能力,縮短從一名大學生到一名社會工作人員的過渡時間,為畢業后社會角色的轉變打下基礎,做好思想準備和業務準備。
5.假期實踐。假期社會實踐是大學生大規模地時間較為集中地深入接觸社會、了解社會、服務社會的重要形式。高校寒假一般一個月,暑假近兩個月,可以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到城市、農村、偏遠地區進行各種主題、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目前,大多高校非常重視大學生的假期社會實踐,每逢寒暑假,都會廣泛宣傳,發動學生組織成多個實踐團隊,奔赴大江南北,“上山下鄉”,開展教育幫扶、科技支農、文明宣講、社會調研、關愛留守兒童等豐富多樣的實踐服務活動。參加社會實踐,在社會生活中受教育、做貢獻,可以增進大學生對國情的認知和對社會的感悟,培養與人民群眾的感情,提升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磨煉意志,汲取力量,得到思想上的啟迪。同時,也可以在實踐中開闊視野,增長才干,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嘗試創業。參加一定形式的創業實踐,也是大學生提高就業能力,及早融入社會的有效途徑。學生在創業過程中,要與校內外各部門、機構打交道,要解決各種實際問題,無論創業成功還是失敗,他們的各種能力都會得到飛速提升。高校應當在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中安排創業教育課程,及時向學生發布創業信息,有條件的學校還可建立校園創業科技園,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高校可以通過組織創業大賽、企業考察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創業熱情,增強創業理念,鼓勵學生組成創業團隊,進行創業項目立項,參與創業實踐;學校要積極聯合企業、行業協會、群團組織等,以多種方式給創業學生提供資金等方面的支持;學校還可以聘請成功創業者、知名企業家擔任創業指導師,進行創業指導和培訓。
四、建立社會實踐長效機制,提高大學生就業能力
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提高就業能力的途徑和方法多樣,而要使社會實踐能夠長期、有效、穩定地開展,實現常態化,就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單位等多種社會力量通力合作,建立健全相關機制。
1.建立保障機制。第一,經費保障。經費是暑期“三下鄉”、創業嘗試等社會實踐的基礎條件。高校每年的預算都應當劃撥專項資金用于學生的各種社會實踐;同時,也應當采取多種方式在更大范圍內大力宣傳社會實踐,引起社會關注,讓政府,讓更多的企事業單位、團體等認識到社會實踐的意義和價值,以獲得經費等多方面的支持和幫助。
第二,師資保障。大學生社會實踐的順利開展離不開經驗豐富的老師的管理和指導。在主題選擇、方案設計、技能培訓、活動開展、成果整理等各個環節,指導老師承擔著獨特的角色,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給實踐學生以精神的鼓勵、方法的指導,幫助學生分析、解決社會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從而使社會實踐如期進行,收到預期效果。高校可采用“雙導師”制,一方面培養、選派敬業精神強、專業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老師擔任學生學校社會實踐指導老師,另一方面聘請政治素質高、業務能力強的企事業單位的職員擔任學生社會實踐的校外指導老師。
第三,基地保障。實踐基地是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場所,是社會實踐得以穩定、持續開展的關鍵因素。高校應當支持和鼓勵院系、專業主動走出去,與政府管理部門、社會團體、機構、企事業單位取得密切聯系,通過各種渠道,建立各種類型的校外社會實踐基地,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社會實踐崗位。
第四,法律保障。大學生在參加勤工助學、見習實習的過程中,與用人單位建立了勞動關系,但由于學生缺乏足夠的經濟實力、社會地位,勞動雙方地位不平等,大學生往往處于弱勢地位,被拖欠、克扣工資的情況時有發生,合法權益經常會受到損害。對此,相關部門應當對勞動法進行修改和完善,給用人單位一種威懾力,約束用人單位的行為,減少用人單位侵權的可能性。高校要加強普法教育,為大學生提供法律咨詢、經濟援助,鼓勵權益受侵害的學生通過法律訴訟途徑維護自己的權益。
2.建立激勵機制。要想使學生充分重視社會實踐,必須制定相關的激勵措施??稍谌瞬排囵B方案中,增加社會實踐課,將社會實踐課程化,并使其成為必修課;可將社會實踐情況納入到學生的評獎評優中,作為組織發展、就業推薦的重要參考因素。高校應當逐步完善學生社會實踐考評體系,對每個學生實踐態度、內容、形式、實踐報告等進行客觀、公正的綜合測評,及時進行總結表彰、典型宣傳。對學生激勵的同時,也需要對指導老師進行考評和激勵,鼓勵優秀教師參與學生社會實踐,對指導老師的工作業績給予充分肯定,在先進工作者評選、年度績效考核、職稱評審中,對優秀指導老師予以一定的政策傾斜。此外,政府還應當制定政策,對接收學生社會實踐的用人單位給予各種形式的支持和補償,激發用人單位的社會責任感。要注重宣傳,讓用人單位認識到為大學生提供實踐機會,為社會的勞動就業問題做出貢獻是自身的社會責任。
總之,社會實踐在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高校應當充分認識社會實踐對大學生綜合素質、就業能力提高的巨大促進作用,加大專項經費的投入,加強學生社會實踐的專業指導,完善社會實踐的評估機制,激勵學生踴躍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大學生,也應當在課堂學習之余,積極參加學生社團、勤工助學、公益活動、見習實習、暑期實踐等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在多樣的社會實踐中,認識自我、認識職場、提升素質、積累經驗,增強就業資本,及早為畢業應聘求職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劉志麗,龍媛,王敦球.結合專業特色開展課外實踐活動,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11).
[2]劉洋.高校學生社團發展的新趨勢[J].湖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2).
[3]王莉.對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的責任分擔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1).
[4]周長群,王立明.提升高校畢業生就業競爭力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