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院校專業外語人才培養定位應是培養出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即基礎、能力和專業三方面的復合,這也是應我國經濟發展和農業發展的要求。文章以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定義和特點為基礎,分析了農業院校外語人才現狀,并提出一些相應的對策,建立具有特色的農業院校專業外語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農業院校 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 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葉海江(1966- ),男,吉林永吉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楊勝波(1978- ),男,吉林吉林人,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吉林 吉林 1321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外語研究專項)“高等農業院校英語人才培養定位與特色發展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2012WY03)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0-0081-02
新世紀是個充滿競爭與挑戰、全球經濟文化大開放的時代,社會市場對于外語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針對農業的現代化發展和產業結構戰略性的調整,要求農業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完全適應農業發展的需求,與世界農業經濟發展接軌。所以農業院校必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發揮農業院校的優勢,培養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以便學生能夠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
一、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特點
復合應用型人才就是掌握兩門或兩門以上專業理論知識,并把所學知識運用到社會實踐中的人才。復合應用型人才是連接基礎學科和技術學科的橋梁,是溝通理論與實踐、知識與社會的紐帶。這種人才主要具有以下三種特點:
1.知識“專”與“博”的結合。復合應用型人才要有寬厚的至少兩門專業理論基礎,以所學專業為主,根據個體的精力和興趣,再向相關學科領域擴展,使知識達到“博”。一般來說,這種人才既具有一般的人文社會和自然科學知識,又具有專業理論知識,知識結構合理,“專”與“博”結合。
2.知識、能力與素質的結合。由于復合應用型人才的知識結構合理,所以綜合能力和素質發展的潛能以及發揮空間也很大。復合應用型人才是知識、能力、素質三者統一協調發展的綜合體。這種人才在本專業和相關學科專業有很強的適應、探索和創新能力,在實踐中擁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溝通協作意識。
3.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復合應用型人才不僅要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基礎,更要培養其將理論應用到實際工作中的能力。理論是實踐的目標和導向,實踐以理論為基礎,是理論實現的保障。只有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使高校學生在實踐中上手快、后勁足。
二、農業院校專業外語人才的培養定位
普通高校的外語專業主要是單科型的培養模式,強調外語專業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從而忽略了學科的復合型特點。農業院校的辦學宗旨是“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強技能”,所以農業院校的外語人才要從單一的培養模式轉向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專業設置上由單一的農口專業轉變為以農口為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并且突出農業院校的外語專業教育特色,以適應社會對外語人才多元化發展趨勢的需求。
然而,在農業高等院校中,不能明確培養目標,專業課程的設置不合理,教學模式陳舊,學生的理論知識較強,但是應用能力薄弱。個別專業往往忽略市場和社會的需求,有什么師資就開設什么課程。農業院校往往重視農口專業學生的理論知識,不考慮學生完成學業后是否能滿足市場與社會的需求。一些農業院校也開設外語專業,但是在學校一般屬于邊緣學科,不受重視。外語專業的學生大多屬于“半吊子”,外語程度不高,又不會什么特別的專業,導致畢業生在人才市場中缺乏競爭力,就業困難。
實踐證明,大學生畢業時只懂專業不懂外語或是只懂外語不懂專業的缺陷性已表露無遺,在工作中體現了極大的不適應性,不能勝任所承擔的工作任務。而農業院校的外語專業要立足于農業院校的特色,利用農口專業優勢培養出不同于其他綜合性大學的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這樣的人才在專業和外語上都有絕對的優勢,與現代社會和市場對于人才需求的口徑相吻合。
三、農業院校專業外語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對農業院校非外語專業的學生進行“專業+外語”的教學,培養出既具備扎實的農業專業知識又精通外語的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點);對于外語專業的學生,按照“外語+專業”的培養模式培養出既精通外語又具備農業專業知識的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線)。農業院校要深化大學外語教學改革,多項措施并舉,全面提高學生的外語水平,培養出具有農業院校特色的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點、線、面”相結合,以“專業+外語”和“外語+專業”兩種培養模式為中心,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1.“專業+外語”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對于農業院校農業專業的學生來說,熟練掌握一門外語是至關重要的。中國的農業已逐步走向國際化,三農的發展要求農業人員要有一定的外語語言優勢。非外語專業的學生在大一大二兩個年級都開設了公共外語必修課,這為高年級的專業外語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在外語課上,應該以聽說譯寫為主要訓練目標。大部分農業院校的農業專業在大三都設定了專業外語。當然,掌握專業術語的外語單詞是一個基礎,我們不能忽略,但更重要的是怎樣運用外語來展示自己的專業知識。在與外國企業家合作時,如何與他們進行有效的溝通,如何展示自己單位的優越之處,如何快速準確地掌握雙方的材料,這些都要依仗個人的外語能力。
農業院校可以增設外語輔修專業,鼓勵學生選修外語專業,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實行“專業+外語”雙學士學位制,只要完成規定學分,達到外語專業本科畢業的要求,即可獲得外語學士學位。要特別強調一點的是外語專業的設置應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就算是農業專業的學生也要參加外語社會實踐,以培養外語應用能力。通過對專業方向合理的引導和課程科學的改革,可以培養出具有扎實專業知識和較強外語語言能力的復合應用型專業外語人才。
2.“外語+專業”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專業外語人才需求多元化已然成為當前的趨勢,農業院校可根據本校所在地域、硬件、軟件的實際情況,突出本校的特點,使外語人才呈現多樣化的格局。很多農業院校已經設置了外語專業,在課程設置上要向綜合性大學的外語專業學習,主要培養學生外語的綜合應用能力。讓學生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和網絡上的自主學習系統充實自己的外語語言知識。學校要建立大量的校企合作和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到企業實習,多參加社會實踐。
農業院校要發揮自己的專業優勢,為外語專業的學生在高年級時開設農業專業課程,主要是農業概論等農業基礎知識的講授。在選修課程上要多設置一些農業專業課,如植物科學、動物醫學、動物科學、中藥學等相關課程。也可讓外語專業的學生在寒暑假到相關農業單位實習。通過農業專業的學習和實習,使外語學生不但精通外語知識,而且有了一門專業,這樣更能適應社會的需求,有利于學生朝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的方向發展。
3.提高農業院校全體師生的整體外語水平。農業院校不僅要注重農業專業的設置,更要提高學生的外語意識,不僅讓學生積極努力通過大學外語相應的等級考試,也要培養學生的外語應用能力。農業院校要確定明確的培養目標,即培養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所以外語課程設置的原則要遵循適應社會需求的原則,適應知識、科技發展的需求。外語教學上要實施分級教學,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外語基礎、學習興趣設置外語課程,更大程度地發揮學生的外語潛能。重視實踐教學,加大實踐教學在課程設置中所占的比例,按照當代社會經濟發展的要求探索多種外語人才培養模式,形成多樣化的外語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加強文化教學,提高學生的外語文化知識,消除文化障礙。
對于教師的要求則要更加嚴格一些。外語專業的教師要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改造自己的知識結構,多爭取進修外出交流的機會。非外語專業的教師也要多利用業余時間充實自己的專業外語知識,提高外語水平。
四、總結
發展應用型教育,培養復合應用型外語人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是地方農業院校的辦學定位取向,也是推動現代化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而復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有其內在的規律,是一個全面長期的過程,在改革過程中,要自始至終采取強有力的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全面素質。
[參考文獻]
[1]杜國海,王涓.復合應用型人才辨析——兼論獨立學院人才培養體系建構[J].現代教育技術,2007(8).
[2]李磊.突出農業院校特色,培養英語應用型人才[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9(2).
[3]錢國英.本科應用型人才的特點及其培養體系的構建[J].中國大學教學,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