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獨立學院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想解決目前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必須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具體措施包括共建人才培養平臺,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共建教學實踐基地,加強資源資產的整合;以合作辦學為平臺,使人才培養與各方需要緊密對接。
[關鍵詞]就業 獨立學院 校企合作 人才培養
[作者簡介]張年友(1979- ),男,吉林梨樹人,長春建筑學院就業指導中心主任,講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吉林 長春 130604)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07-0033-02
21世紀初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也是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轉型期,這期間隨著社會結構的變化很多矛盾隨之產生,給我國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帶來強大的阻力。就業是民生之本,而在經濟變革的今天,崗位需求遠低于求職人數,加上大量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工作崗位變得有限,大學生就業難現象凸顯,獨立學院畢業生面臨的就業危機更加嚴重。獨立學院要想破解就業危機,必須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
一、校企合作是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關鍵
1.獨立學院人才培養具有自身的特色。我國的獨立學院起步較晚,原來還能依靠母體高校在師資、場地、生源上的支持,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化,獨立學院已逐步脫離母體高校,直接進入市場,而政府對教育的投入又明顯不足。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極少數獨立學院由于自身的專業、行業特點繼續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外,大部分獨立學院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沒有了原來行業接收畢業生的就業保障,就意味著沒有了穩定的生源,這種打擊對于很多獨立學院來說是致命的。獨立學院既不同于普通高校,也不同于高職高專,其目標是培養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能力的高級技術應用型人才。獨立學院的優勢是重視實踐教學環節,在實踐過程中鼓勵創新,而且通過實踐創新更加“接地氣”,更加了解和符合中國的特色和國情,就業、創業成功的概率會大大增加。
2.校企合作模式對于獨立學院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第一,有助于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獨立學院有效開展實踐教學的目的是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人才,而在封閉的課堂中,學生的很多能力難以得到提升,讓學生到企業實習,參與企業生產實踐,了解企業戰略和文化,可以提高他們對專業知識的渴求度,使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得到完美融合,并可以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和職業責任感,強化吃苦耐勞意識和拼搏創新精神,這是對傳統教學模式造成的學生職業素質缺陷的有效彌補。第二,有利于獨立學院院校綜合職能的切實發揮。實施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對于獨立學院來說,既是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徑,也能夠提升獨立學院在教育教學、科研產業和社會服務方面的影響力。這種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模式,使獨立學院充分了解相關行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并且更有針對性地根據企業需求改革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力和社會使命感,并能夠提高就業比例。在學校科研工作中,通過這一模式,可以加強產、學、研的結合,既可以促進科研項目的立項,更可以保證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
3.促進企業優化人力資源結構。校企合作中,獨立學院能夠成為企業所需人才的儲備基地,合作企業也有更多的機會挑選優秀的人力資源。同時,這種模式可以幫助企業節約培養成本和時間,經過實習的學生無須長時間的崗前培訓就可以迅速進入工作狀態。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這種合作模式可以幫企業完成人力資源規劃,快速優化人力資源結構,保持持續的發展能力。
二、獨立學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面臨的困境
信息不對稱一直是困擾學校、學生和企業的重要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企業與學校之間認識的差距。企業和學校的運行目的不同,企業以追求經濟效益為首要目標,為學校提供實訓場地自然要取得一定回報,而獨立學院組織的短期生產實習,不僅是無償的,還往往會影響到企業的正常運作,難以得到企業的認可。如果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企業的一線生產過程,從事專職人員能夠從事的相關工作,給企業帶來經濟效益,則能夠得到企業的大力支持。學校是以學為主的非營利組織,以培養人才為目標,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而不是工作,安排學生到企業實習是學校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環節的組成部分,是為完成教學任務所需。因此,如何使學生在企業中學到教學大綱所要求的知識技能,如何協調學校與企業之間在認識上的差距,使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學到技能,是需要探討的首要問題。
2.企業與學生之間認識的差距。基于企業的盈利目的,在其選人用人過程中,更強調需求標準,真正能夠保質保量完成本職工作、能夠為其創造經濟效益的人力資源才是企業需求的。企業希望實習生不要眼高手低,并且能切實參與生產實踐和組織管理。而實習生則認為自己來企業主要是學習而非工作,看得多做得少,拈輕怕重,缺乏正式員工必備的工作責任感,經常找各種理由為自己沒有參與工作甚至是沒有完成企業交付的工作開脫。
3.學生能力與企業需求之間的差距。學校主要進行理論知識的教育教學,而企業需要的是有經驗的實戰型人才,學生從學校進入企業后,往往很難適應工作環境,不能快速轉變角色,所以多數企業都會對新入職的員工進行上崗培訓,這是企業不得不開銷的成本。而如果學生提前到企業進行實習,在實習結束后能夠和企業順利簽約,則可以降低企業的培訓成本,使企業能夠更好地因材設崗。
三、以就業為導向的獨立學院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對策
1.共建人才培養平臺,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在傳統的教學環節中,獨立學院自有教師實踐能力不強,而從企事業單位外聘的技術人員理論功底薄弱,都會影響對學生的教學指導;而獨立學院的學生一味拘泥于課堂學習,實習鍛煉的機會較少,操作能力、管理能力、協調能力等得不到提高,就業中無法得到企業青睞,即使走上工作崗位后也在很長時間內難以轉變角色,適應企業要求。為此,獨立學院可采取兩個途徑:第一,通過“請進來,走出去”的途徑,獨立學院的教師可以得到實踐技能的提升,企業專業技術人才可以實現理論造詣的進一步深化,使二者都能迅速成長為理論和實踐兩手硬的“雙師”人才,對學生能力培養才能更游刃有余;第二,通過“先學習,再實踐”的途徑,學生可以成長為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的專業型人才。在校企合作的培養平臺下,獨立學院和企業均可以實現人力資源的優化整合 。
2.共建教學實踐基地,加強資源資產的整合。建設教學實踐基地,要本著“平等合作,互利共贏”的原則,可加強校企雙方資源資產的整合。第一,資源整合。對獨立學院而言,實踐基地是教師雙師素質提升的平臺,更是學生實踐鍛煉、全面發展的平臺;對企業而言,獨立學院雄厚的師資力量將成為企業發展的智囊團,為企業提供更多更好的理論來源,獨立學院充滿活力、求知欲強的學生也為企業輸入了新鮮的血液。第二,資產整合。獨立學院的資產主要指的是科研、教研基金、教學場地等有形資產以及學校品牌、校園文化等無形資產;企業的資產主要指的是廠房、設備、實踐基地、產品研發資金等有形資產以及企業文化、企業戰略等無形資產。這些資金資源以及場地設備等物力資源共同構成了校企合作的資產來源。通過資金的共同投入、資產的雙向使用,獨立學院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利潤,給企業帶來效益,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就業渠道。
3.以合作辦學為平臺,使人才培養與各方需要緊密對接。在21世紀知識經濟迸發的時代,僅依靠高校本身無法有效地培養合格的學生。發達國家獨立學院教育成功的經驗證明,開展合作辦學包括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校校合作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實現學校資源拓展的根本途徑和有效平臺。政府、企業、學校包括學生自身都應被看成是培養者,各自都有獨有的資源可參與教育培養,即政府的政策、制度,企業的實踐環境,學校的教育平臺,學生的自我激勵。因此,獨立學院教育要基于以上資源的互享共建,緊密依托行業和當地政府與企業,建立合作辦學的運行機制,即開展系統性的合作辦學,包括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和國際的校校合作。
[參考文獻]
[1]田秀華,李永發.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問題與創新策略[J].教育評論,2014(4).
[2]郭曉麗,張新松.卓越工程師背景下獨立學院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研究[J].成人教育,2014(1).
[3]常華.獨立學院翻譯人才培養改革探索——以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為例[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6).
[4]李德新,李虞斌.獨立學院計算機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