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自主發展教育的缺失是長期以來國內高等教育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更是限制學生個性發展、阻礙創新性人才培養的瓶頸問題。文章研究了自主發展教育理念的內涵特征,分析了自主發展教育實施的制約因素,并提出了高校實施自主發展教育的有效路徑,即樹立自主發展的教育理念,修訂本科培養方案,實施多樣化的培養模式,探索研究性的教學模式,加強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改革教學管理制度。
[關鍵詞]自主發展 內涵特征 制約因素 路徑
[作者簡介]張慶榮(1979- ),女,山東肥城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務處,科長,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馮其紅(1969- ),男,四川西充人,中國石油大學(華東)教務處,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山東 青島 26658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山東省高等學校重點教改項目“構建‘三三三’本科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12020)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07-0113-03
一、自主發展教育理念的認識
關于自主發展教育,古今中外有許多思想家和教育家直接或者間接地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意義進行過論述。古希臘大哲學家、教育家柏拉圖曾說:“教只能給予推動,使學生自己去找到必須認識的東西。”盧梭主張要“培養自然人”,自然人的特點就是自愛、自主和自立。在我國,早在兩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和學習結合”的自主教育思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主動求知”,葉圣陶認為“教是為了不教”。可見,自主發展教育相關理論的基本主張是教育應該使學生成為能夠獨立自主地、自控地實現自我價值、促進自我發展的人。可以將自主發展教育定義為學校通過提供有利的教育資源、方式、環境與條件,使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依據社會需求和自身發展需要,主動探究,自覺進取,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從而使自身得到最大化的發展。主要體現內涵如下:
第一,培養方案的科學性。這是自主發展教育有效實施的前提。培養目標和規格要明確,讓學生清晰地理解學習目的、正確有效地開展學習;要科學設定學習量,這是學生自主發展的關鍵,必須大大削減計劃學時,尤其是必修學時,做到精簡主干、擴大選修,給學生賦予足夠的自主發展時間、自主選擇空間。
第二,培養方式的個性化與多元化。這是自主發展教育實施的重要特征。高校應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實施個性化的培養方式,包括個性化的培養方案、多樣化的培養模式、剛柔相濟的管理制度等,不僅面向部分優秀學生或者有特長的學生,而且面向所有學生的所有個性特點,要允許和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素質和興趣選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發揮特長,發展個性。
第三,教學方式的探索性。這是自主發展教育深化的有效措施。自主發展教育極其重要的思想就是突出教學過程中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主要職責應是組織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學習、探索真知、實踐創新的機會。
第四,教育資源的豐富性與開放性。這是實施自主發展教育的必然要求。高校不僅要提供豐富的優質教學資源,使學生想學的都能找到,最重要的是建立開放機制,使學生想用的都能用到。開放應包括三個層面:課堂、實驗室、圖書館等學習場所的開放,網絡教學資源的開放,校外的開放。
二、自主發展教育的制約因素
1.“范式陷阱”教育的束縛。“范式”一詞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中的核心概念,指一門成熟的科學由單一的一種范式所支配。北京大學盧曉東教授提出,在舊的范式中學習越多、掌握更加精確、不斷在舊范式中取得成功的人,越難以跳出陷阱而作出創造,這就是教育的“范式陷阱”。他認為,在當今的教育環境和活動中存在很多“范式陷阱”,如長期以來中國教育界形成的“學的課程越多,學生的創新能力就越強”的錯誤觀念,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知識傳授型的教學模式,以及以趨同性思維為主的考試內容與考試制度,以學習成績為主的大學生獎勵評價制度等,大大限制了大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提高及創造力的發揮。高校要進行改革與創新。
2.學生自主發展理念的缺失。我國學生由于受到長期應試教育的影響,已經習慣按照學校或教師的統一要求安排學習活動,缺乏獨立自主的經驗與意識,更缺乏主動探索與求知的欲望,即使學校為其創造了自主學習與發展的條件,如大量的選修課程、選修方向,豐富的第二課堂活動、創新實踐平臺等,很多學生也常常會感到無所適從。受當前社會激烈競爭以及功利主義等不良風氣的影響,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學生不能給自己一個明確的定位,不能對未來做出科學合理的規劃,常常人云亦云,造成片面追求熱門專業、熱門課程、考級、考證等現象的出現,背離了自主發展教育實施的本義。
3.學校引導性政策的不足。學生自主發展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離不開學業政策的引導與支持。目前,我國高校實施的學分制還不徹底,相關的制度體系也不完善,學生選課學習的自由度受到諸多限制。學業導師制的實施有限,很多高校僅僅面向優秀學生,還沒有在全校普及;即使有的高校全面實施,但仍然存在單個導師指導學生過多、指導的頻率過低、對學業生涯規劃指導不力等問題,距離學生的需求還有不小差距。此外,大部分高校缺乏系統完善的學業引導體系,雖然開設了一些學業指導類課程,也開展了一系列的指導性活動,但總體而言還存在指導方法單一、內容不系統、體系不完整等問題,并未將學業指導上升到制度層面,指導效果不如人意。
4.高校教學資源的緊缺。自主發展教育的有效實施需要充足而優質的教學資源做保障。然而,近些年來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導致教學資源尤其是優質的教學資源日益緊缺,師生比嚴重失衡,帶來了一系列教育問題。選修課程資源的不足使學生的選課需求得不到很好的滿足;教室、教師資源的不足使小班授課、研究性教學改革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實驗室、實驗儀器的不足使學生的自主實驗、自主設計、自主創新等實現起來困難較大。這使高校在實施自主發展教育的過程中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實施自主發展教育的路徑探析
1.轉變教育思想,樹立自主發展的教育理念。推動自主發展教育,必須突破傳統過時的教育思想束縛。不僅要通過教學工作會、教學改革研討會、教學培訓或研修活動等形式,積極推廣先進的教育理念,幫助廣大教師及教學管理工作者充分認識到自主發展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及內涵特征,而且要鼓勵和引導教師樹立“以生為本”的教學觀念,盡快實現由知識的傳授者向教育的指導者、促進者轉換。要通過專家指導、專題講座、經典事例等方式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個性發展、自主發展的價值觀,自覺為學生創設自主開放的教學環境與氛圍,激發他們自主發展的意識,培養自主發展的方法,促進形成自主發展的習慣和能力。
2.修訂本科培養方案,創設有利于學生自主發展的條件與空間。為適應自主發展教育的新理念與新要求,學校應構建由專業培養計劃、自主發展計劃兩大部分構成的本科培養方案。專業培養計劃是主體,應按照“加強通識教育,促進學科交叉,靈活專業方向”的思路優化課程體系,且課程設置應體現“三減三加”的基本原則,即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減少理論課、增加實踐課,減少計劃學時、增加自主活動,使學生在具備合理知識結構的同時,獲得更多的自主學習時間和個性發展空間。自主發展計劃是重要補充,應包括跨學科學習、科技創新、社會實踐、文體發展等多個方面,要求學生在修完專業培養計劃的學分外,還至少取得一定的自主發展計劃學分,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能力素質,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與個性成長。兩大計劃有機融合、相互促進,不僅有利于實現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發展意識與能力。
3.實施多樣化的培養模式,滿足不同類型學生自主發展的需求。學校應實施應用型、研究型、復合型等多樣化的培養模式,使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有相應的選擇,都能得到鼓勵和發展。一是通過校企聯合、產學互動等方式,培養企業急需的工程應用型人才,如目前正在實施的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二是針對有志于繼續深造的優秀學生,開辟培育特區、設立實驗班等,以加強他們的數理基礎,強化科研能力訓練,培養提高創新意識與能力。三是開設輔修與雙學位專業,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豐富自身的知識結構,進行跨學科發展。四是與國外高校建立多樣化的聯合培養模式,與知名企業、跨國公司聯合舉辦“國際班”,為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創造條件。
4.探索研究性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與研究意識。研究性教學模式突破了傳統的“知識灌輸型”教學的束縛,建立了師生之間的良性互動,有利于挖掘學生的智力潛能,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批判性思維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學校應將研究性教學模式作為教學改革的重點整體推進,并將其貫穿所有的專業,落實到具體的教學環節。要面向所有的學生開設新生研討課和研究性課程,由學院知名教授主講,要求教師把系統提要的講授和學生的自主學習、問題研究、論文寫作等有機地穿插在一起,使學生能獲得科學研究的初步體驗。要設立研究性課程教學改革項目,鼓勵支持教師積極開展研究性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實現以點帶面、穩步推進。要充分發揮考試制度的導向作用,通過推進考試改革的方式,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實現由終結性評價向形成性評價的轉變。
5.加強優質教學資源建設,搭建有利于學生自主發展的平臺。高校應按照虛實結合的總體思路做好優質教學資源的建設工作。一方面,適應當前信息化技術迅速發展的新形勢,借鑒MOOCS(慕課)的教育理念,整合優質的課程資源,建設集課程管理、課程建設和課程學習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課程中心,在推動學生網絡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翻轉課堂式”教學模式。另一方面,建設數量充足、資源豐富的實驗室,不斷加大開放力度,探索實現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實驗時間和實驗項目、自主完成實驗操作的實驗教學新模式;通過建立大學生創新實驗室、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工作坊及創新創業俱樂部等方式,積極為學生搭建自主創新的實踐平臺。
6.改革教學管理制度,營造有利于學生自主發展的學習環境。高校應按照剛柔相濟的基本原則改革教學管理制度,既要保證培養目標、基本規格的實現,又要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性發展創造寬松的制度環境,如開放的選課制度、靈活的修讀方式(如自修、免修、免聽)與轉專業方式、彈性的學習年限、多元的評價機制等。要針對當前大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建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促進學生自主發展的“學業引導與支持計劃”,可由三部分構成:一是學業引導體系,通過制定新生學習指南、解讀培養方案、開設新生研討課、實施學業導師制等方式,幫助學生熟悉有關的學習政策,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二是學業評價體系,通過建立學業狀態數據、實施學分預警制度、完善學業評價制度等措施,對學生的學業狀況進行及時評價,并提供相應的指導性建議;三是學業支持體系,通過建立課程資源中心、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等,為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支撐與保障。
[參考文獻]
[1]王天一. 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論體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
[2](美)托馬斯·庫恩.科學革命的結構[M].金吾倫,胡新和,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