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基于Web2.0的行動導向式高職青年教師混合培訓模式解決了面對面培訓和網絡培訓兩種形式的弊端,成為青年教師職后發展的有效方式。文章從體系和內容兩個方面對基于Web2.0的行動導向式高職青年教師混合式培訓模式構建進行了探討,以期推動青年教師隊伍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Web2.0 高職青年教師 混合培訓模式
[作者簡介]金一強(1982- ),男,安徽蕪湖人,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網絡教育技術與遠程職業教育。(廣東 廣州 510640)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2年度教育信息技術研究項目“基于云服務支持的混合學習案例研究”(項目編號:12JXN034)、2013年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培養對象資助項目“基于Web2.0的高職青年教師混合式培訓模式構建與應用效果研究”(項目編號:Yq2013168)和2014年度廣東外語藝術職業學院科研團隊基金項目“高職教育信息化科研”(項目編號:2014KYTD03 )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07-0108-03
一、引言
近幾年,隨著高職教師隊伍的擴大,來自普通高校的高學歷青年教師數量急劇增長,已占據總體教師隊伍較大比例。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制度的意見》(教職成[2011]16號)中指出“提高高職院校教學質量,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關鍵因素之一在于建設一支高素質教師隊伍”。學院派高學歷青年教師在改善高職教師隊伍結構、提高高職教師整體素質水平的同時,也產生了新的問題。研究生教育以知識創新與學科體系構建為重心,而高職教育強調打破學科體系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因此,接受傳統學科型、研究型教育的高職青年教師需要轉型,需要學習新知識和技能,才能成為適應高職教學特點的合格教師。
二、基于Web2.0的行動導向式混合培訓模式——高職青年教師職后培養的有效方法
在職后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培訓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常用的培訓方法主要有集中的面對面培訓和網絡培訓兩種形式。然而,二者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面對面培訓成本高、時間有限,不適合規模較大的培訓;網絡培訓時間靈活,節省成本,但師生分離、交互性不足。面對此困境,混合學習(培訓)概念應運而生。“(混合學習)其主要思想是把面對面(Face-
to-Face)教學和在線(Online)學習兩種學習模式整合,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一種教學方式”。混合學習是個寬泛的概念,除了應用在學校領域,還擴散到培訓領域即為混合式培訓,特別是在中小學教師職后培訓。混合學習包括多種混合方式,其中基于Web2.0的面對面教學與在線學習的混合具有天然優勢,它與先前互聯網應用最大的不同在于用戶的參與度大大增強,用戶成為網站內容的創造者,其表現形式主要有博客、Wiki百科全書、SNS社會網絡等。
近幾年,高職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更新很快,其中“行動導向教學”是熱點之一。行動導向教學依據完成特定職業崗位活動所涉及的行為、環境來設計、實施和評價職業教育教學活動,它能夠借助學習者探究發現并解決職業場景中可能遇見的常見問題,并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反思,這種學習方法對學習者獲得職業活動能力很有幫助。行動導向教學法一般包括項目教學法、引導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具體方法。行動導向教學法引入中國以來,在技能教學方面表現出良好效果,已經迅速推廣成為高職技能教學的主要方法。
基于Web2.0的行動導向式混合培訓綜合了各方優點:Web2.0技術可以有效記錄學習進程,激發學習者積極性和主動性;行動導向教學法體現了最新的職業教育教學理念;混合培訓靈活采用面對面和在線的方式,兼具雙方優勢。因此,基于Web2.0的行動導向式混合培訓是高職青年教師職后培養的一種有效方法。
三、基于Web2.0的行動導向式高職青年教師混合式培訓模式的構建
綜合現有混合學習過程模式,結合Web2.0的教育應用特性、行動導向教學法和高職青年教師的發展特點,可構建基于Web2.0的高職青年教師混合式培訓模式,如下圖所示:
在“識別與定義培訓需求”階段,首先,開展理論調研現有研究,了解高職青年教師特征,編制“高職青年教師基于Web2.0混合培訓需求的問卷調查”;其次,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高職院校開展調查,厘清青年教師對Web2.0應用手段的熟悉程度、對混合式培訓的認識與建議以及行動導向教學法的認識等;最后,選取個別教師進行深度訪談,修正完善培訓需求描述。
“制訂培訓計劃和評價策略”階段主要是對混合培訓方案進行總體設計。首先,通過面授介紹混合學習方法,討論確定學習方式(得到青年教師的認同非常重要,因為青年教師自身工作繁忙,只有對新的混合學習方式較為了解,才會更好地參與、配合教師培訓);其次,受訓教師進行基于Web2.0的網絡教學,網絡教學系統會自動記錄教師的學習過程數據;最后,通過撰寫和面對面匯報教學方案等方式完成整個培訓。評價則通過綜合采用學習過程記錄、學習反思報告、教研方案匯報等混合式評價。
在“培訓內容開發”階段,根據“高職青年教師基于Web2.0混合培訓需求的問卷調查”數據,確定使用的網絡教學平臺和以IM、BLOG為代表的Web2.0的技術應用手段;進而根據行動導向教學法,開發適合高職青年教師混合培訓的內容體系;最后,將培訓內容體系分解為一個個的單元學習活動,并開發相應的學習資源。其中,單元學習活動包括“課程導入”“完成學習任務”以及“復習和考試”。
“執行培訓計劃,測量評價培訓效果”是培訓模式的最后階段。培訓效果評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對受訓青年教師培訓效果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是對培訓方案制訂與執行情況進行評價。受訓青年教師培訓效果評價包括學習過程數據分析以及受訓教師教研方案、反思報告的內容分析。培訓方案制訂與執行的評價主要通過受訓教師的問卷調查來進行。
四、高職青年教師混合式培訓內容體系的構建
在構建基于Web2.0的高職青年教師混合式培訓模式之外,它的內容體系亦非常重要。根據高職教師工作任務和工作過程,高職青年教師混合式培訓內容體系構建如右圖所示。
在“走進高職”模塊,說明高職教育在整個國民教育中處于什么位置以及發展經歷與現狀等。“政策法規”模塊主要介紹國內外與職業技術教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國家與地方教育管理機構關于高職的管理文件、發展規劃等。“高職教學”模塊主要圍繞行動導向教學、實踐教學、課程改革與專業改革,結合案例分析,詳細介紹每種方法的應用情境,同時要求受訓者自己動手嘗試。“名家講座”模塊的目的是彌補院校出身的高職青年教師企業工作經驗不足,用以了解行業最新發展動態,主要包括行業技術專家和高職教育教學專家授課或講座錄像。“高職研究”主要介紹高職的行業協會學會、知名專家,以及國家立項過的高職研究課題等。“精品資源”模塊主要搜集、呈現省級以上的高職精品課程,國家職業教育教學資源庫以及視頻公開課,由于涉及版權問題,“精品資源”主要通過鏈接的方式實現。“他山之石”模塊用于搜集、呈現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課程標準與實訓基地建設方案。
借鑒混合培訓和行動導向教學理念,基于Web2.0的行動導向式高職青年教師混合式培訓模式,以及相應的培訓內容體系因而得以建立。然而,這些都是理論設想,不能真正推進高職青年教師轉型,只有實際開展基于Web2.0的行動導向式高職青年教師培訓,在實踐中檢驗、完善混合培訓模式和培訓內容,才能推動高素質高職青年教師隊伍建設。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完善職業教育教師培養培訓制度的意見[DB/OL].http://www.edu.cn/shi_zi_799/20120109/t20120109_729552.
shtml,2012-01-09.
[2]姜大源.基于職業科學的職業教育學科建設辨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11).
[3]李克東,趙建華.混合學習的原理與應用模式[J].電化教育研究,2004(7).
[4]張偉.Web2.0及其教育應用展望[J].中國電化教育,2006(1).
[5]王德華.德國職業教育行動導向教學法的微觀考證[J].職業技術教育,2010(29).
[6]韓茂源.行動導向教學法的理論釋義及實踐解讀[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