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環節,教師激勵是激發職業院校教師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關鍵。目前職業教育院校激勵機制存在激勵方式設計缺乏多樣性、激勵機制執行缺乏有效性和激勵機制設計缺乏動態性等問題,由此職業教育院校教師激勵的設計應從建立創新型人才培育導向的激勵準則、實施創新型人才培育導向的激勵模式和強化激勵機制的執行和監督反饋等方面予以強化。
[關鍵詞]創新型人才培養 職業教育院校 教師激勵 激勵機制設計
[作者簡介]袁曉春(1980- ),男,廣西桂林人,廣西警官高等??茖W校警體訓練部,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警務技能與戰術訓練。(廣西 南寧 530023)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07-0052-03
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是獲得可持續性競爭優勢的關鍵,創新型經濟發展模式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是各經濟體發展的必然選擇。以1997年國家批準中國科學院創新型國家建設方案為標志,我國正式開啟了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工作。2009年,我國實施了“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旨在夯實創新型國家建設的實踐基礎;國家“十二五”規劃提出了將研發投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5%的宏偉目標;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建設以企業為核心的國家創新體系結構的總體架構設計,要求在產學研協同創新的基礎上,鼓勵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向企業開放優勢科研資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了通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創新活力的要求,特別指出了建立健全鼓勵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體制機制,以及建立創新調查制度和創新報告制度等創新型國家建設的新的制度體系。
人才是建設和實現創新型國家的前提和基礎。隨著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不斷深化,我國創新型人才的總量不斷提高,但從相對量的角度,我國每萬人中創新型人才的數量約為40人,這一數量僅為日本、德國等具有較強創新能力國家的四分之一,加強創新型人才培育工作的形勢依然嚴峻。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多層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促進經濟發展和勞動就業的關鍵路徑。建立在職業教育平臺基礎上的創新型人才培育,是夯實創新型國家建設人才保障的有效途徑。從實踐角度分析,職業院校教師是學生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培育主體。通過合理有效的激勵機制設計,激發職業院校教師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職業教育院校教師激勵的需求分析
職業院校教師激勵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健全教育體系的需要、降低委托代理關系信息非對稱的需要和提高創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需要等方面:
1.健全教育體系的需要。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我國三次產業結構不斷升級優化、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以及人口結構性矛盾的日益凸顯,在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日益形成了對職業教育體系的多層次需求。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下,職業教育體系必須從教育規模、教育模式、教育內容等方面進一步豐富和完善,促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繼續教育有序和協調發展。教師是職業教育體系的核心,只有進行有效的激勵機制設計才能夠從制度和實踐層面保障職業教育體系的豐富和完善。
2.降低委托代理關系信息非對稱的需要。從信息經濟學的角度,職業教育院校的組織管理者與教師之間構成委托代理關系,其中職業教育院校的組織管理者是委托人,教師是代理人,由于代理人是否努力及其努力程度是其私人信息,委托人難以有效監督,二者之間存在信息非對稱,必須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設計保證代理人的努力能夠與委托人的目標相互一致。通過合理的激勵機制設計,能夠有效提高代理人的努力程度、降低代理人的機會主義行為傾向。因此,從委托代理的角度有必要設計面向職業教育院校教師合理的激勵機制。
3.提高創新型和技能型人才培育的需要。隨著我國產業結構調整進程的不斷深化,傳統產業不斷升級,云計算、新能源汽車、綠色制造、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不斷涌現,形成了大量對專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v觀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產業轉型和升級的歷程,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工業實現高級化的過程無不建立在充足的高技能專業人才的基礎上。職業教育體系是高技能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職業教育發展的規模和質量決定了經濟轉型升級的可持續性,在這個意義上需要通過強化對職業教育院校激勵的方式促進職業教育的發展。
二、職業教育院校教師激勵的現狀分析
我國職業教育院校教師激勵的不足主要體現在激勵方式設計缺乏多樣性、激勵機制執行缺乏有效性和激勵機制設計缺乏動態性等方面。
1.激勵方式設計缺乏多樣性。激勵機制的有效執行建立在根據激勵對象需求變化而設計的多樣化激勵方式的基礎上,受觀念的制約,我國多數職業教育院校的激勵方式以績效薪酬占主體的單一物質激勵方式為主,信任激勵、情感激勵、參與激勵等激勵方式缺乏有效應用,制約了激勵機制績效的實現。
2.激勵機制執行缺乏有效性。一旦激勵機制得以制訂,必須得到有效的貫徹和執行,然而實踐中,受官本位等觀念的影響,我國多數職業教育院校的激勵機制未得到有效執行,甚至在執行的過程中存在嚴重的隨意性和顯失公平現象。激勵機制執行的隨意性和顯失公平造成了激勵機制公信力的降低,也制約了激勵機制績效的實現。
3.激勵機制設計缺乏動態性。我國多數職業教育院校的激勵機制一旦制訂就極少進行動態調整。事實上,在激勵機制的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各種因素不斷發生變化,例如組織的激勵目標可能進行動態調整、激勵的方式可能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激勵對象的需求層次不斷提升等,這就要求激勵機制能夠根據內部和外部環境的變化進行適時調整。
三、職業教育院校教師激勵的基本原則
1.共性激勵與個性激勵相結合原則。從共性的角度分析,職業院校教師共同努力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教育的質量,從個性的角度分析,教師之間存在年齡、學歷、職稱等方方面面的差異。在激勵機制設計的過程中,既需要考慮從學校的發展目標等實際情況出發設計共性激勵機制,也需要在充分考慮教師之間個性化差異的基礎上設計個性化激勵機制,從而有效提高激勵機制的績效。
2.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原則。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在激勵對象發展的不同階段其對激勵模式的需求存在層次性,即在低層次需求階段需要提高物質激勵的應用從而滿足對象的生存、社交等需要,而在高層次需求階段需要提高精神激勵的應用從而滿足對象尊重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需要。因此,激勵機制的設計和實施需要堅持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3.個體激勵與團隊激勵相結合原則。教育活動本身是典型的智力和知識活動,教育成果的獲取通常建立在團隊化合作的基礎上,即教育成績的取得來源于教師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因此,在激勵機制的設計中需要在強化教師個體激勵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教育教學活動的團隊激勵問題。在團隊激勵的設計中需要合理測度個體貢獻,規避團隊合作中的“搭便車”現象,保障激勵機制的有效運行。
4.靜態激勵與動態激勵相結合原則。激勵機制設定后需要在一定時間區間內保持相對穩定性,從而有效發揮激勵的績效。同時,從長遠的角度分析,隨著激勵對象條件的變化(如激勵對象需求層次的提升、激勵對象整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等)、激勵手段的豐富,激勵機制的設計也需要適時進行動態調整,即激勵機制的設計應該堅持靜態激勵與動態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四、職業教育院校教師激勵機制設計
以創新型人才培育為導向,職業教育院校教師激勵的設計應從建立創新型人才培育導向的激勵準則、實施創新型人才培育導向的激勵模式和強化激勵機制的執行和監督反饋等方面予以強化。
1.建立創新型人才培育導向的激勵準則。由于職業教育院校在人才培育功能上與普通高等院校的差異性,高層次、技能型并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是職業教育院校的教育目標和價值所在。因此,在教師激勵準則的設計環節,職業教育院校應弱化科研論文、科研項目、科研獲獎等普通高等院校常設的激勵標準,強化建立在創新型人才培育方面的激勵準則。在實踐中,職業教育院校有必要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數量、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低、學生參與創新競賽獲獎情況、社會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認可程度等指標作為激勵的準則,并據此開展對教師的激勵。
2.實施創新型人才培育導向的激勵模式。在積極實施物質激勵的基礎上,增加激勵模式的多樣性,通過多樣化激勵模式的組合使用達到提高職業院校教師教育積極性、自主性和創新性的目標。結合創新型人才培育目標的需要,在激勵模式的設計中,一方面,應通過物質激勵的方式保障職業教育院校教師的工資、津貼、醫療、養老等待遇水平,進一步提高教師的地位和待遇,地方財政應加強對創新型教育人才和創新型教育團隊的激勵力度,保證職業教育院系的教師“引進來、留得住”;另一方面,強化參與激勵、情感激勵、信任激勵等非物質激勵模式的應用,特別應通過帶薪脫產研修、學術交流、海外研修和校本研修等教育培訓發揮對教師的激勵作用,形成教師教育水平提升的長效機制。
3.強化激勵機制的執行和監督反饋。激勵機制績效的實現建立在有效執行的基礎上,并需要根據執行的結果進行動態優化和調整。在激勵機制的執行環節,一方面要保證激勵機制的執行力,從而保證激勵作用的實現,另一方面要保證激勵機制執行的公平性,通過公平的激勵機制的執行提高激勵機制的公信力。在激勵機制的監督反饋方面,一方面要通過組織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對激勵機制的執行情況進行監督,另一方面要通過激勵機制執行過程中發現的問題適時對激勵準則、激勵模式進行優化、完善和動態調整。
2014年2月16日,李克強總理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問題,指出“職業教育是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和民生改善的戰略舉措”,并指出確立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提高人才培育質量的總體要求。積極開展新形勢下職業教育院校教師激勵機制研究,是夯實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基礎,需要結合具體情況和總體需求不斷加以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何霞,劉文明.高職院校教師激勵模型的驗證性因素分析——基于28所高職院校的抽樣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14(3).
[2]霍宏.雙因素理論在高校學生思政教師激勵中的運用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4(12).
[3]黃庶冰.激勵理論在地方綜合性大學青年教師激勵制度設計中的運用與實踐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2013(10).
[4]張帆,康潔.期望理論對高職教師激勵機制構建的啟示[J].大學教育,2013(22).
[5]李淑玲.高校任課教師激勵制度設計的前置理論分析及基本原則[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1(1).
[6]魯武霞.高校教師激勵機制創新研究——以高校教師的需求為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9).
[7]孫利虎.弗魯姆期望理論對高校教學崗教師激勵的應用研究[J].太原大學學報,2011(1).
[8]文鋒.成長性需求視野下的高職院校青年教師激勵機制探討[J].重慶電力高等??茖W校學報,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