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社會失信行為不僅僅是個人的誠信和道德問題,更是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高校畢業生在就業中的社會失信行為具體表現在信息控制、身份管理以及任意違約等行為。文章分析了造成失信行為的主要原因在于失信成本(C)的降低、失信收益(Q)的提高、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衡、工具理性的驅動。同時,從高校、家庭及社會三個方面出發,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高校畢業生 社會失信 誠信體系
[作者簡介]任建通(1981- ),男,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法社會學;馮景(1982- ),女,河北保定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07-0070-03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經濟結構變遷,促使我國勞動力市場需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高校加速擴招,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隨之凸顯。同時,高校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的社會失信行為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高校畢業生就業的社會失信行為不僅是個人的誠信和道德問題,更是一種不良的社會風氣,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約,將會嚴重影響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社會失信行為的表現
古人云:“人無信不立。”社會失信行為不僅影響個人聲譽,更重要的是損壞了社會的良性運行和公平正義,導致新時期的社會失范。美國社會學結構功能主義理論代表默頓從功能主義角度提出了社會失范理論。他認為,每個社會都有自己所鼓勵的文化目標,同時也給予實現這種文化目標合法的手段,這二者是協調和平衡的。如果人們缺乏其中之一,或二者同時缺乏的話,就會出現所謂的“失范”狀態,也就是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所提供的目標和手段之間出現斷裂和脫節。他從價值上將社會結構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社會目標,一類是達到目標的手段。默頓將社會所規定的目標與決定達到這些目標的規范不一致的狀態稱為社會失范。換言之,社會失范就是當人們通過制度化手段無法實現自己的文化目標時,使用不符合社會規范的手段來實現自己的文化目標的行為。從這個角度來講,高校畢業生就業過程中以各種不符合社會規范的手段或方式實現自己的就業目標的失信行為就是社會失范的一種表現,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信息控制:“浮腫”的簡歷。如果把應聘過程比作表演的過程,那么表演的第一步就是表演者(應聘者)要對個人的前臺角色進行裝飾(制作更加符合用人單位要求的簡歷),使自己所表演的角色和觀眾所要求的角色達成一致。在這個裝飾的過程中,表演者會通過各種方式把自己裝扮成合格的角色,即符號傳遞的過程。那么,這些裝飾是通過信息的控制來實現的,如儀表、言談、服裝、表情等。同樣,高校畢業生在應聘的過程中,為了實現就業的目標也必然要裝飾自己。但是,通過信息的控制過度地包裝自己就是一種失信行為的表現。很多畢業生過度浮夸自己的簡歷,甚至造假來提高自己被錄用的概率。例如簡歷“注水”現象,畢業生在制作自己的簡歷時,絞盡腦汁利用各種高科技的手段偽造各種證書,毫無顧忌地冠以“優秀學生干部”“獎學金獲得者”“優秀志愿者”等榮譽稱號以及從未有過的社會實踐經歷來令自己的簡歷變得“浮腫”和“光鮮”,進而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這些都是失信行為的表現。2012年11月3日,新華網發表了一篇名為《簡歷“注水”,成為一些大學生求職通病》的文章,就折射出誠信“短腿”的不良現象。正是這樣一種普遍的不良現象導致了許多用人單位對人才的選拔采取更為謹慎的態度,結果導致了社會秩序的混亂無章,社會失范成為一種常態,于人于己弊大于利,因此畢業生在制作簡歷進行信息控制時需注意:“浮腫”有風險,“注水”須謹慎。
2.身份管理:“槍手”的替代。身份分為個人身份和社會身份。個人身份是指個體所獨有的特征,主要包括生理因素;社會身份是他者根據個體所具有的社會屬性而產生的理解和認識。因此,個體身份是通過社會身份而被認識的,如果想改變他人對自己的理解和認識,可以通過有效的身份“管理”來實現。一些高校畢業生接受用人單位的筆試、面試考試時,缺乏自信或本身不具備用人單位提出的標準和要求,便聘用“槍手”替代自己的社會身份,以此來使自己能夠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例如,廈門一所高校的大四學生小林在應聘外企的體檢中因自己是一名乙肝病毒攜帶者而想找“體檢槍手”蒙混過關。另外,還有在公開的考試中尋找“槍手”來替代自己進行考試等現象。
3.任意違約:“保底”的跳槽。根據權威部門的研究統計,我國目前有27%的用人單位和49%的高校畢業生存在著違約的現象。我國的就業制度自從“統包統分”向“雙向選擇、自主擇業”轉變后,簽訂就業協議成為畢業生就業不可或缺的一步。但是,在現實中,畢業生違約、毀約等不履行協議的現象十分突出。很多畢業生認為先簽約“保底”,再伺機“跳槽”是就業過程中的最優選擇。臧傳軍在對270名畢業生的問卷中關于“畢業生對找工作簽協議所持的態度”這個問題進行調查時,畢業生普遍選擇了“先盡早簽一個保底的工作,如果遇到好的到時候再毀約”這一比例的畢業生多達194人,占到了 71.9%。在就業壓力大的前提下,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先給自己上就業“保險”是穩中求進的個體理性選擇。但是,違約行為給學校和自己帶來很多麻煩,同時沖擊了整個就業市場的誠信體系。
二、高校畢業生社會失信行為的原因分析
1.失信成本(C)的降低,失信收益(Q)提高。失信成本(C)是行為人實施失信行為所必須付出的代價和可能要付出的代價,失信收益(Q)是指實施失信行為所能給失信人帶來的功利性利益。失信收益(Q)與失信成本(C)之比的高低,決定行為人失信動機(I)的強弱,即Q/C =I。失信成本越小,失信收益越大,失信行為的動機也就越大,反之亦然。在計劃經濟時代的“統包統分”就業制度下,畢業生由政府統一進行分配,一旦出現就業失信行為,就可能意味著永久的失業,所付出的成本較高,收益較小,失信動機較弱。但是,當今社會轉型使人們生活的場域由“透明”轉向了“匿名”,活動范圍也進一步加大,這使得失信成本降低,失信收益提高,再加上社會的懲處力度比較小。因此,高校畢業生在就業中失信行為普遍增多。
2.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失衡。當前高校畢業生的失信行為讓社會成員對大學生產生了負面評價。但是,誠信缺失等違反社會道德的現象,不能簡單歸結于大學生自身的素質問題。這種行為的出現存在著更深層次的社會根源,當前的教育是否存在問題?在應試教育的指揮棒作用下,我國的高等教育以“智育第一”為主要模式,學校的道德教育課程被冷落在邊緣。很多高校對于學生的就業失信行為表現出“難得糊涂”的態度,就業率是衡量高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只要畢業生就業率高,失信行為似乎已成為“潛規則”。我國的家庭教育在這種教育體制下,更加注重學生的考試成績,為了子女能夠進入高等學府,找到一個理想的職業,利用各種機會為他們提供“業余大餐”,爭取在考試中名列前茅而忽略了對子女的德育。
3.工具理性的驅動。 著名的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認為社會學是解釋社會行動的科學,他認為,一切社會行動可以區分為四種理想類型,即目的取向的行動、價值取向的行動、情感的行動和傳統的行動。在韋伯看來,“理性化”是“我們時代的屬命”。按照韋氏理論理解,高校畢業生在就業中的社會失信行為是一種目的取向行為,即行為人作出該行動時,對行動的目的以及實現這一目的采用的手段都經過了自己理性的思考和選擇。大多數人在自己的社會行動中都表現出這種行為特征——趨于工具理性化,對于高校畢業生而言,不同的行動會產生不同的效益,而他們的行動原則就是為了最大限度地獲取效益。筆者認為,高校畢業生就業中的社會失信行為追求的“理性化”是一種在高校畢業生自己看來“滿意”的選擇,或者說是基于現實就業需要的理性行為。面對當前強大的就業壓力,趨于工具理性的作用,高校畢業生為了實現就業這一目標,選擇失信是一種必然的后果。
三、重建就業誠信體系的對策
1.建立高校畢業生社會失信的監督管理機制。社會失信的監督管理機制包括評價機制和懲處機制。評價機制有利于對畢業生的就業選擇行為進行考評,減少失信行為的發生。例如建立大學生個人電子誠信檔案體系,利用互聯網技術,用人單位通過對大學生的電子誠信檔案對擬錄用人員進行查詢。學校和教育主管機關作為畢業生的就業主導單位,嚴格落實就業招聘的資格審查工作,對失信行為提供翔實的信息,對整個過程進行全程監督。懲處機制就是對于畢業生失信行為的懲罰,增加失信成本,降低失信的收益,如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可以根據事情的嚴重性給予一定的懲罰措施。對于那些失信者予以公布、批評。而對于誠實守信的學生,學校和教育主管部門進行按星級區分獎勵,以監督管理的方式扭轉失信風氣。另外,對于用人單位的失信行為,也要聯合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監督和懲處,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雙方進行制約。
2.加強學校和家庭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高校是培養大學生誠信意識的重要場所。首先,高校要實事求是地進行畢業審核和推薦。就業指導部門要把好協議簽訂關,建立協議簽訂數據庫,謹防多簽、多占。其次,高校要對誠信教育建立長效機制,利用道德教育課、就業指導課進行日常化教育,尤其是要培養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隊伍,培養學生正確的就業觀。最后是完善大學生的個人誠信檔案,將誠信指標納入學生在校期間的評價體系。家庭是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家長應和學校建立良好的互動關系,及時反映學生在家的表現。父母在子女就學、擇業的過程中,不應用功利化的取向來影響他們。家長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水平,給子女起到模范表率作用,尤其在子女面前要言行一致,勇于擔當,培養孩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3.積極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我國社會處于加速轉型期,一些新問題、新矛盾也隨之出現。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人們交流的方式和信息傳播的途徑。我國傳統社會中誠信等道德的功能在各種價值觀念的沖擊下漸趨式微和消解。在是非對錯的利益選擇中,高校畢業生在就業中趨于哪種價值體系已經模糊化。因此,在道德貧困、道德滑坡的影響下,他們選擇了工具理性化,即只在意自己的行動讓自己滿意,這對于整個社會誠信體系是巨大的沖擊。因此,新時期如果要避免高校畢業生社會失信行為,就必須要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讓他們普遍接受社會主義核心道德價值觀,利用良好的道德環境、健康的輿論價值導向為當代大學生的就業道德建設提供良好的誠信氛圍。在全社會營造正當競爭、誠實守信的輿論氛圍,使全社會所倡導和遵循的倫理價值體系與高校對大學生的就業誠信教育相一致,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人性化、規范化、制度化和科學化。
[參考文獻]
[1]安身健,李群如.大學生全程化就業指導教程[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
[2]郭星華,周延東.規則僭越:轉型期的社會失范[J].探索與爭鳴,2013(2).
[3]馬林.道德素質對大學生就業的影響研究[D].西安:西安工業大學,2011.
[4]許正.簡歷“注水”,成為一些大學生求職通病[EB/OL].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12-11/03/c_131948471.htm,2012-11-03.
[5]沈華鈴,程枝文.就業歧視催生特殊群體,廈門“體檢槍手”生意火[EB/OL]. http://edu.qq.com/a/20110310/000277.htm,2011-03-
10.
[6]臧傳軍.高校畢業生就業道德缺失問題研究[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