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環境法在教學過程中的課程設置存在差異、教學內容標準不確定、實踐教學不完善等問題,與地方院校自身的發展定位、培養目標的實現等方面不協調。因此,規范課程設置并科學選擇教學內容,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拓展實踐基地是體現地方院校特色的必要手段。
[關鍵詞]環境法 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
[作者簡介]侯書平(1984- ),女,河南平頂山人,平頂山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環境法學。(河南 平頂山 467000)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07-0098-03
地方院校在生存和發展的過程中,受教育部高校職業化教育的引導,通常會根據自身的條件和所屬地方的特點定位自己的發展方向,依托重點專業開展本科教育。平頂山學院(以下簡稱“我院”)的辦學特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重點將相關專業從純粹理論知識學習轉向職業化教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結合平頂山市資源型城市的特點,將環境法作為重點的方向學科。我國的環境法課程起步較晚,2007年被確定為法學專業十六門必修課程之一。環境法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以各個法學學科為基礎。環境法的教學模式既不同于傳統法學學科,也有別于環境科學等相關學科。目前大部分院校的法學本科已經開設了環境法課程,由于各院校的定位不同,師資配備不同,環境法課程開設也不盡相同。在這樣的背景下,地方院校的環境法教學既有一般院校存在的一般性問題,也有特別問題。
一、地方本科院校的環境法課程存在的問題
1.環境法課程設置存在差異。由于目前環境法教學還處于探索階段,再加上環境法本身發展狀況的限制和法學教育界對環境法認同的差異,環境法課程設置不夠規范化。
各地方院校法學本科設置環境法課程大致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將環境法作為法學專業的必修課程,通常在民法、刑法等課程之后開設;二是除了將環境法作為核心課程外,還設置環境法方向,或者作為方向的必修課,或者作為方向的選修課,以環境法內容中的某一部分作為獨立的課程開設,如能源法、自然資源法等,具體開設課程因各地方院校對特定人才培養的不同需要而有所差異。
我院環境法的課程設置分為兩類:一類是作為法學專業的必修課,主要講授環境保護法的基礎制度和原則;另一類是在環境法必修課開設的基礎上設置環境法方向,將自然資源法、能源法、污染防治法等作為方向選修課,對環境法體系進行全面學習,其核心課程的設置與一般本科院校無異,方向課的設置只是將現存的環境法方向的課程簡單羅列開設,過于廣泛,沒有針對性。
根據地方院校的發展定位,如何將核心課程與方向課程相銜接,將非環境法方向開設課程的內容與環境法方向的課程相協調,如何從地方院校立足本地培養特色人才的角度選擇方向課開設的課程內容等問題都需要研究。
2.環境法教學內容基本標準不確定。關于環境法教學的基本內容,以及所授內容如何體現環境法的特殊之處,如何體現其在法學教學課程體系設置中應有的地位,沒有基本的標準。各院校開設的環境法課程基本內容的確定各有不同,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使用教材的不同。近年來,環境法的權威學者幾乎每人都編有教材,有的還幾經再版,在教學過程中參考教材的可供選擇余地很大,但各個學者立足點不同,教材的體例不同,內容也隨之不同,如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金瑞林的《環境法學》共分四編,分別詳細介紹了環境法的基礎知識、環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保護法和國際環境法的內容;湖南大學出版社出版蔡守秋教授主編的《環境資源法學》分十章安排課程內容,介紹了環境法基礎理論、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法、生態保護建設法、國際環境法五部分內容,更側重于環境法基礎理論的內容,對其余四個方面的內容都是以一章的篇幅進行概括性介紹。盡管環境法的教材能夠用以參考的較多,但各個教材都滲透著不同學者對環境法的不同認識,且內容大多從環境法本身的視角來觀察和探討問題,而從法理學和與其他法學學科關聯和互動的角度理解環境法基本理論的內容不多見,甚至出現環境法學理論研究與其他部門法學研究嚴重脫節的現象。
除核心課程以外,方向課的內容也不確定。環境法作為國家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除具有一般法律的本質特征外,還具有調整對象的特殊性、科學技術性、綜合性和公益性等特點。因此,針對地方院校不同的辦學特色,環境法方向課程的選擇也應該有所不同,如我院所在的平頂山市是能源城市,煤炭資源豐富,污染問題也較為突出,在環境法方向課內容的確定上應該考慮能源法和污染防治法課程的開設。總之,不管選擇的方向課具體內容上有何不同,環境法的基本理念都應該貫穿其中,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和基本制度都應當得到體現。
3.環境法實踐教學不完善,實踐基地匱乏。在本科教學過程中,環境法包括法學其他傳統課程的教學大都以教師講授為主,這種方法注重對相關概念、原理進行剖析,使所授課程的基礎知識更加系統,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容易,但不利于引導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除講授方法外,能夠讓學生接觸到本專業實踐性問題的途徑就是案例教學,以案例為載體,學生能夠在案例背景下進行獨立思考,相較教師純粹講授枯燥的理論知識,這種方法優勢明顯。但采用的案例經過教師的再加工,一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不確定性被刻意去除掉,使案例有統一的標準答案,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生活中復雜問題的能力。法學專業的授課方法還有一種受學生歡迎,即模擬法庭,但由于模擬法庭需要時間長,參與學生有限,通常作為一種課外的實踐活動進行,上升到教學方法不現實。
實踐基地在環境法教學過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實踐基地的建立可以使學生很好地參與到相關的案件中,針對案件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使學校和實習基地之間達成一種良性的互動。目前我院已經建立的實踐基地有市中級人民法院、葉縣人民檢察院,但這些基地主要是針對刑法、民法等法學傳統學科而建立的。由于環境法的特殊性,關于環境糾紛的案件很少,學生參與的機會不多,難以滿足環境法課程中實踐教學的需要。實踐基地數量少且全是司法機關,類型過于單一,不利于學生參與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環境執法等方面的實踐。
二、地方本科院校環境法教學存在的問題分析
首先,環境法本身屬于法學與環境科學相結合的邊緣學科,具有鮮明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交叉滲透的特點,主要以環境保護與自然資源保護為研究對象,必然要與環境倫理學、環境經濟學等學科聯系起來,環境法綜合性強的特點對科學的課程設置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再加上環境法調整的范圍比較廣泛,不僅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還通過人與自然的關系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適用的法律不僅有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在涉及解決跨界環境問題時,還要適用國際環境法,對環境法課程的設置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于環境法的理論體系不夠完善和成熟,許多理論仍在發展,而且高校開設環境法課程的時間較短,教學內容的選擇大多根據教師自身的環境法知識背景,難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環境法核心課程的教學通常包括總論和分論兩個部分,對核心課程的講授主要側重總論部分,但總論側重的部分理論知識還未得到環境法學界的一致認可,甚至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認識,因此環境法教學內容的基本標準難以確定。在用相關知識解決環境問題方面,如關于環境污染等環境侵權問題,要用到民法中的侵權責任法去解決,造成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后果嚴重的,運用刑法去解決非常必要,關于環境管理等方面又必須使用行政手段去解決,這就要求環境法的課程設置以其他課程的開設為基礎。
其次,在必修課和方向課的課程設置方面,除了與環境法相關的生態學、環境經濟學、環境倫理學外,環境法本身就包含環境保護法和自然資源法、能源法幾大類。環境保護法主要集中在污染防治方面,包括水、大氣、噪聲、固體廢棄物等方面的污染防治。自然資源主要集中在土地、森林、野生動植物等方面的利用和保護。能源法則包括煤炭、電力等方面的利用和管理。可見,僅環境法一門課程包括的內容較多,且每一類的內容較多,怎樣選擇課程內容,選擇哪些內容作為核心課程,哪些作為方向課程既符合地方院校自身的定位,又能在有限的授課時間內將環境法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不同學校的選擇不同。
最后,在實踐教學方面,由于教師在有限的上課時間除了講授新課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夠,難以掌握學生的實際情況。學校在注重教學的同時,對科研工作要求嚴格,這就使教師不得不將大量精力投入到科研工作中,不可避免地會弱化教學工作,為了教學和科研的平衡,采取講授的方式無疑是最便捷和省時的。同時,由于環境法具體的法律制度與實際生活存在距離且比較枯燥,即便采取案例教學法,大多數學生也因案例不夠生動而降低了學生學習環境法的熱情。在實踐基地的選擇上,由于師生可利用的外界資源有限,與相關兄弟院校、環保部門、自然保護區、企業之間缺乏交流與合作,難以形成資源共享。在對現有的實踐基地的利用上,由于環境糾紛少,實踐基地可利用的機會有限。
三、地方本科院校環境法教學改革的路徑選擇
1.規范課程設置。雖然環境法起步較晚,但由于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以及地區化、國際化特征明顯,使得環境法專業人才的培養成為急需。因此,在核心課程設置之外開設方向課程是非常有必要的。在環境法的課程設置上,要以核心課程為基礎,使學生了解生態學的相關知識和環境法的基本原則及制度等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但核心課的開設又要以民法、刑法、行政法為基礎,核心課程的開設在第五學期為宜。在核心課的基礎上,開設方向課程,不同地方院校服務的地區對人才的需求不同。如以能源城市作為服務對象的地方院校,能源的利用、污染的治理等方面的人才必不可少,應考慮將環境法方向的課程設置為能源法、污染防治法。如以旅游城市或園林城市作為服務對象的地方院校,自然資源的利用、環境保護等方向人才的培養尤為重要,環境法方向的課程可以設置為環境保護法和自然資源法。方向課的設置以核心課程為基礎,開在第六學期為宜。
2.根據地方院校特色選擇核心課和方向課教學內容。對于核心課程的內容選擇應制定一個基本的標準,但并不意味著教材的編寫要千篇一律,而是要以環境法的主要內容制定一個大致的框架,使各個院校在選擇教材確定教學內容時有大致的參考。縱觀環境法的各類教材,大都將內容分為總論和分論,應當將環境法的基礎理論和相關法律制度作為核心課程主要的講授內容,同時加入理論研究中存在的不同觀點以及相關法律制度在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將講授的內容放在目前國際國內面臨的環境問題背景下,達到學習環境法以解決環境問題的目的。具體在總論部分選擇首先講授環境科學和生態學的一般原理,重點講授總論部分的環境法的基礎知識。對于分論部分,采取學生自學為主、教師講授為輔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為開設方向課做準備。同時,方向課的內容選擇也應當有一個大致的標準。方向課講授是以核心課為基礎,制定標準使方向課內容和核心課相銜接非常必要。如立足服務能源城市的地方院校,核心課程的分論部分以及方向課應偏重于能源法特別是節能法以及大氣、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立足服務旅游城市或園林城市的院校,核心課的分論部分以及方向課應以環境保護以及資源利用為主要內容。
3.完善實踐教學體系、拓展實踐基地。一是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的主要優勢在于“能給研究者提供系統的觀點”“通過盡可能完全直接地觀察與思考一種社會現象,也可以對其了解得比較深入和周全”。注重實踐教學也不能忽視基礎理論知識的講授,理論是解決實踐問題的前提,實踐是學習理論的目的。實踐是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基礎上的實踐,且實踐教學應當有明確的目標,要明確各個實踐環節的教學目的和要求,符合地方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具體做法是在正常授課之余,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加強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教師在上課之余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提供與課程有關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通過平臺提出對課程的建議。為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教師可以提前向學生布置預習相關基礎知識或者分析案例,在課堂上讓預習的學生對基礎知識和案例進行分析,最后由教師補充、歸納、總結,實現教學資源的高效利用。
二是拓展實踐基地。在實踐基地的選擇上,地方院校和教育部直屬院校法學專業大致相同,大都將法院、檢察院以及律師事務所作為學生實踐的平臺,但這一做法并未考慮環境法自身的特殊性,拓展實踐基地很有必要。方向課的設立如果立足服務能源城市,污染是必須關注的問題,污染防治法實踐基地的建立很有必要。固體廢物處理站、污水處理廠都可以作為法學專業環境法方向學生的教學基地。立足服務旅游城市或者園林城市的地方院校可以將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作為實踐基地,在涉及《野生動物保護法》《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內容時,可以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進而培養他們對環境法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并保護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為增強學生對環境執法知識的理解,各個區縣的環保局可以發展成為實踐基地,讓學生很好地參與到環境執法中,加深對我國環境管理的認識。地方院校可以同其他的兄弟院校合作,實現學校之間實踐基地共享,加強學生交流與合作。
[參考文獻]
[1]汪勁.環境法律的解釋:問題與方法[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2]蔡守秋.環境資源法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
[3](美)艾爾·巴比.社會研究方法[M].邱澤奇,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