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過程中,會面臨需要產業發展支撐、提升農民職業能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瓶頸問題。現代職業教育要在服務產業結構調整、服務城鄉統籌、服務人的全面發展等方面找準著力點,按照“適應需求、面向人人、有機銜接、多元立交”的原則,通過優化職業教育布局、降低接受職業教育的門檻、打通職業教育斷頭路、推動不同教育類型的交互融合等舉措主動對接服務新型城鎮化。
[關鍵詞]現代職業教育 "新型城鎮化 "路徑
[作者簡介]汪鋒(1979- ),男,安徽宣城人,南通職業大學黨委組織部部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江蘇 "南通 "226007)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6-0022-03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最大的內需潛力和實現現代化的重要任務,已經成為新時期的國家戰略選擇。新型城鎮化區別于傳統的城鎮化,在于其核心和著力點由“土地的城鎮化”變為“人的城鎮化”,強調在經濟發展、社會建設、生活理念方式等方面實現由“鄉”到“城”的轉變,實現城鄉統籌和可持續發展,最終實現“人的無差別發展”。這種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必然帶來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民生和社會保障的重構。職業教育是國計,也是民生,其在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進程中應該立足破解瓶頸問題去找準服務支點,從而不斷優化路徑選擇,自覺承擔起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時代責任。
一、新型城鎮化必須破解的瓶頸問題
新型城鎮化的戰略初衷至少體現了三個方面的統籌發展:經濟和社會的統籌、“城”與“鄉”的統籌、“人”與“城”的統籌。而這些戰略目標能否實現取決于是否能通過理念創新、機制創新、制度創新去破解城鎮化轉型中的瓶頸問題。
1.新型城鎮化必須有產業發展支撐。如前所述,新型城鎮化不是簡單的“造城運動”,應是產、城融合協調發展。在人的城市化進程中一定要依托產業支撐,產業的集聚一方面可以加速城市化的空間構建,另一方面也提供了農民向市民轉化過程中經濟發展的依托、就業創業的載體和社會秩序和諧的組織架構。有了產業支撐,農民的市民化才具備了物質基礎、身份認同和心理歸屬,才可能“離土不離鄉”,才可能參與新城市的社會建設。
2.新型城鎮化必須提升農民職業能力。當前城鎮化的挖潛空間主要是在接受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人群中。國際經驗表明,工業化中后期產業結構升級對初中以下學歷的吸納能力一般呈現下降趨勢,而這個人群部分是早先進入城市的農民工群體,是處于產業鏈低端的從業者,還有一部分仍然從事傳統農業生產,勞動者缺乏技能成為影響他們融入城市,成為新型產業工人的重要障礙。另外,城鎮化中的產業支撐也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作為保障,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為一個制造業大國,我們的人才基礎應該是技工?!睘榇耍嵘殬I能力,不僅是實現農民就業創業、農民工市民化的前提條件,也是加速產業集聚的保障,提高城鎮化率的重要推手。
3.新型城鎮化必須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新型城鎮化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是破解城鄉二元體制和城市內部二元結構的有效途徑。而這其中關鍵的因素之一是公共服務產品的供給逐步實現均衡化,在城鎮化進程中物化的公共設施供給已經不是問題,難點在于醫療、教育和精神文化產品等公共服務上,其中教育是關鍵和難點,它事關社會成員接受教育的水平、職業能力培養、精神文化生活的滿足等,所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首要的是提升教育供給的水平。教育作為公共服務,一是要廣覆蓋,二是要上水平。廣覆蓋是解決人人享有的問題,上水平是解決供給質量的問題,是逐步實現農民市民化后“同城待遇”問題。公共服務的改善將全面促進城鎮功能的完善,提升居民生活質量,逐步破除兩個“二元”矛盾,促進人民共享現代文明成果。
二、現代職業教育服務新型城鎮化的戰略支點
現代職業教育強調“適應需求、面向人人、有機銜接、多元立交”, 其對于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需要破解的產業支撐、提升農民職業能力、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等瓶頸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1.推動專業與產業對接,服務產業結構調整。新型城鎮化必然帶來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區域中心城市的傳統產業結構將朝著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轉型,同時以傳統制造業為主的小微企業將在小城鎮迅速擴張。無論是傳統產業的轉型還是小微企業的崛起,都需要相應的要素和資源去支撐,而技術和人力資源不可或缺。現代職業教育必須了解新型城鎮化背景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動向,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優化專業設置,推動專業與產業對接,不斷提高專業與產業的耦合度。一方面能夠為新興產業提供高技能人才支撐,緩解產業發展中的技術人才供給的結構性失衡問題;另一方面也能為小微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發展小微企業是防止新型城鎮化“產業空心”的有效辦法,它面廣量大,急需技術支持,而這些技術支持不是研究型高校關注的,恰恰是高職院校的主陣地,要通過建設一批公共技術服務平臺、一批區域性研發中心、一批小微企業創業孵化器,為小微企業的技術升級和農民的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2.凸顯民生教育的本質,服務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就業和教育公平是職業教育民生本質的最好體現。而就業是最大的民生,教育則事關未來,解決新型城鎮化后農民進城的就業和教育問題,是推進城鄉統籌中不可回避的。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高職教育可以較好解決這兩個問題,一方面職業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其目標定位非常明晰,通過培訓,可以很快提升受教育者的就業技能,提高農民的就業質量,為農民市民化后的人生出彩奠定堅實的基礎,為不同階層青年實現人生夢想提供公平的發展機會,以職業能力建設來促進社會的縱向流動。另一方面,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中居功至偉。目前,中職、高職、本科相互銜接,普教、職教多元立交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已經確立,它同樣可以較好地滿足城鎮化后廣大適齡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讓不同社會階層可以自由、平等地選擇和分享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從教育公平層面去推動社會公平的實現。
3.按照公共、公益的特質,服務人的全面發展。新型城鎮化回應了農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訴求,但要真正實現“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初衷,不僅僅是靠硬件投入,還需要民眾自身素質的提升?,F代職業教育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服務民眾身心的全面發展上同樣應該發揮主渠道作用。一是要立足職業生涯規劃,面向職業遷移性,堅持為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民、產業工人、失業大中專畢業生、復轉軍人等不同社會成員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提供相應的職業培訓服務;二是要著眼人的內在發展需求,大力推進社區大學建設,發展社區教育,實施新市民素質提升計劃,使人的發展與城市發展同步;三是利用人才和陣地優勢,發揮文化傳承的作用,面向社會公眾提供優質的文化藝術產品,滿足人的精神消費需求。
三、現代職業教育服務新型城鎮化的具體路徑選擇
1.按照“適應需求”的原則,優化職業教育布局。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特別是適應城鎮化后產業集聚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和新市民接受職業培訓、接受高等教育、進行精神文化產品消費的需求是職業教育“以服務為宗旨”的題中應有之義。為了適應這些需求,必須不斷優化職業教育的空間布局、生源結構布局和專業布局。從空間上看,職業教育要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為指引,推動新型城鎮、產業、職業教育同步規劃、同步實施,要調整完善職業院校區域布局,在中小城鎮建成一批職業院校,支持偏遠和西部地區建強一批職業院校。從生源結構上看,要按照人口集中和產業發展的需要,通過政策杠桿推動招生計劃的合理投放,確保農村和偏遠地區、貧困地區的適齡青年能接受高質量的職業教育。從專業上看,要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健全專業隨市場發展動態調整的機制,專業調整必須著眼于產業集聚,發展面向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的專業,著眼于城鎮化進程中本身需要發展城市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專業,著眼于公共文化產品供給,發展社會管理、文化產業等專業。
2.按照“面向人人”的原則,降低接受職業教育的門檻。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接地氣”的教育,在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對職業教育的需求可謂面廣量大。要使得職業教育真正走近尋常百姓,必須降低接受職業教育的門檻,回歸其大眾化、公益性、經常性、服務性的本質屬性。
首先,城鎮化后人們接受職業教育要能就近、便利,使其“觸手可得”,也就是空間布局的科學均衡,降低人們空間轉換的成本。要實現這一目標,必須通過體制機制創新,通過政策杠桿吸納各種社會資源參與職業教育辦學,解決辦學資金的渠道和來源問題。
其次,要降低接受職業教育的經濟成本。對于城鎮化過程中的農民或者城鎮化后的新市民來說,其在接受學歷職業教育和非學歷的職業培訓上所要承受的成本支出,是必須考慮和面對的問題。由于職業教育的受眾大多處于社會發展的底層,其經濟承受能力十分有限,職業教育的公益性在這方面必須凸顯,這種受教育的經濟成本應該逐步實現由政府承擔為主,從而減輕受教育者的經濟壓力,從根本上解決人們接受職業教育的積極性問題。政府對職業教育的投入要堅持“雙輪驅動”,一方面要根據辦學成本和經濟社會發展,建立生均撥款的動態調整機制,使辦學經費有保障,不斷完善面向接受職業教育的個人直補辦法,使受教育者成本分攤有著落。另一方面還必須創新機制,激勵動員社會資本進入職業教育領域,具體形式可以有行業、企業出資直接舉辦職業教育,投資持股公辦職業院校發展混合所有制,直接捐資助學等,對于社會力量舉辦的職業院校要給予“國民待遇”,依法享受相關教育、財稅、土地、金融等優惠政策;對于投資參與辦學的,要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允許提取合理回報。
最后,要降低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成本。特別是對于接受職業培訓的農民和城鎮化后的新市民來說,接受職業培訓是否影響其當下工作以及因此帶來的收入、工作機會變化等往往是首先考慮的問題,所以機會成本大小也是影響其參加職業培訓積極性的重要因素。職業教育必須通過創新培養模式,打破固有的教育培訓模式障礙,對教育資源進行重新整合,推進工學交替,創新農學交替,使受教育者的工與學、農與學的矛盾得到妥善處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長期脫產培訓增加的機會成本,使得接受職業培訓、提高職業能力成為實現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不二選擇。
3.按照“有機銜接”的原則,打通職業教育斷頭路。新型城鎮化培育過程中對職業教育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一方面產業結構的升級和社會結構的轉型需要技能人才的層次和規格再提升,這需要職業教育要隨之轉型;另一方面城鎮化后新市民對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也同樣需要職業教育轉型。轉型的根本在于確立職業教育是類型不是層次的理念,要突破傳統觀念、政策和機制束縛,著力構建中職—高職—應用型本科—專業碩士乃至工程博士的層次架構,真正打通職業教育的斷頭路,使經濟社會發展對各層次技能人才的需求都能找到對應的位置,使所有受教育者對接受各層次教育的期待都能在職業教育這個序列中找到坐標。在這種體系構架下的職業教育一定是城鎮化進程中市場需要的、人們期待的職業教育,而不至于從一開始就被認為是“低等的”“邊緣化的”“面向底層社會的”教育而受到排斥。要實現職業教育層次上的有機銜接,必須要有過程的對接,具體包括推進中等、高等、應用本科乃至專業碩士的培養目標、專業設置、教學過程、課程體系、教材建設等方面的銜接,從而真正使職業教育“橫向成類型、縱向成體系”。
4.按照“多元立交”的原則,實現不同教育類型的交互融合。新型城鎮化進程中,人們對教育這種公共服務產品的需求往往是多元化的,比如有接受普通教育的需求、有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有接受繼續教育的需求等。為此,職業教育要承擔起教育供給的主力軍的任務,絕不能以“不變應萬變”,職業教育絕不能做成一個封閉循環的教育,它應該能夠與其他教育相融互通、“多元立交”,使受教育者能夠在職業教育與其他教育間自由靈活轉換、從而達到殊途同歸的效果。
職業教育要與其他教育實現“多元立交”,必須加快職業教育與人力資源市場的開放銜接,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為受教育者在職場與校園的流動轉換提供便利。必須建立不同類型學習成果的積累和轉換辦法,通過學分認定來促進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雙向選擇,還要深化招生和考試制度改革,通過上下層級職業教育“對口”考試、招生計劃單列、提前招生和單獨招生等制度改革的組合拳去打通縱向貫通、橫向互連的職業教育發展路徑。
5.創新社會用人機制,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除了降低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外,還必須給予技能人才在社會地位、收入等方面的保障和承認。通過創新用人機制,一是要在整個社會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在各個領域切實尊重技能人才。二是要通過立法消除就業壁壘和就業歧視,職業院校畢業生可以無差別地參加包括黨政機關和事業單位在內的所有招錄考試,真正打破唯學歷門檻條件,實行技能與學歷等值轉換的多樣化的門檻條件,以真正體現素質和能力為本的擇優準則;在國家各類高層次人才選拔中實行對高技能人才傾斜。三是提高一線勞動者收入待遇,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鼓勵企業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職務津貼和特殊崗位津貼制度。
綜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同屬國家層面的兩個重大戰略部署,厘清各自的規律、特點和路徑,對推進現代職業教育對接服務于新型城鎮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406/170691.html,2014-05-02.
[2]管德明,汪鋒.南通產業結構調整與高職教育發展互動的研究[J].南通職業大學學報,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