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關鍵因素,但目前高職院校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功能,課內外教育缺少內涵和整體規劃,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少有完善,難以彰顯高職教育特點,亟須遵循職教規律,重塑育人理念,服務培養定位,吸納和對接企業優秀文化,注重考核激勵,融入專業教學,促進學生成才成人。
[關鍵詞]高職 "人文素質教育 現狀 對策
[作者簡介]王志鳳(1972- ),女,江蘇淮安人,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研究員,博士,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職教育管理。(江蘇 "南京 "211168)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學生工作研究分會高校學生工作課題“‘四合作’背景下高職思政工作創新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LX2014Y087)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6-0046-02
一、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1.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忽視人文素質教育功能。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強調“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課程建設上強調緊密結合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以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以就業為導向。但是由于某些片面的理解,導致了一些高職院校和教育工作者普遍把職業技能的培養和培訓放在首位,在人才培養目標上具有較強的工具意識,忽視了高職學生傳統道德、職業精神和職業素養等人文素質的培養,使學生雖然具有較強的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卻缺乏社會責任感和現代文明道德,很難適應、融入社會。
2.課外人文素質教育內涵亟待提升。當前,在高職院校課外人文素質教育實踐中存在一些平俗化的思想傾向,教育過程和教育內容過于散亂,沒有統一到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目標上來。一提到課外人文素質實踐教育,就過于簡單地把舉辦講座、文藝演出和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等作為主要內容;一提到舉辦社團活動,就在社會上拉贊助,贊助商的廣告在校園漫天飛,嚴重影響了社會實踐活動的人文素質育人功能,沒有體現高職院校辦學的特色和核心價值觀,沒有體現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需求,反映出課外人文素質教育內涵缺少頂層設計。
3.課內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缺少整體規劃。高職教育普遍實行“2+1”或“2.25+0.75”的教學模式,學制短,教學任務重,導致人文素質課程內容和課時都比較少。雖說一些高職院校采取開設選修課的方式進行彌補,但是選修課的課程內容、課程標準都缺少統一的規劃和引導,內容散亂,表面上面面俱到,實質上淺嘗輒止,有些選修課又過于注重實用性和工具性,忽略了人文性和思想性,沒有根據不同專業進行適時設置,缺少與專業技能教育的有機結合,沒有給學生提供一個適性揚才的平臺。
4.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科學合理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是學生成人成才的助推器。當前,一部分高職院校雖然建立了學校統一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各個二級院系重視程度存在差異,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在評獎推優、組織發展的使用情況和重視程度也沒有統一,導致學生不重視學校的人文素質教育,影響人文素質教育效果。還有一部分高校沒有建立統一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更談不上通過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來促進學生人文素質的提升。
5.人文素質教育忽略高職教育特點。目前,一些高職院校和教育工作者把人文素質教育等同于簡單的通識教育課或人文課程,在實施過程中進行片面的理解和執行,仍然延續了傳統的方式,課程教學主要采用老師講、學生聽的授課模式,實踐活動也基本由老師布置任務,學生具體執行,學生的主體性沒有得到充分體現,回到了應試教育的老路,人為地把人文素質教育和技能教育分裂開來,忽略了高職教育的特點,成為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滯后者。
二、加強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黨和政府的要求。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人文素質在人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要求高職教育培養全面發展的人,而不僅僅是掌握熟練技能的工具。2010年9月,教育部在杭州召開了“全國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工作會”,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把立德樹人作為根本任務,著力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強化職業技能訓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現代職業教育的內涵包括了職業技能、現代職業道德和職業素質的培養。
2.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需求。高職教育改革發展確立了“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端技能型人才,“高端”的含義不僅僅是技術熟練,還包括了更高層的精神培養,使學生具有獨立的人格和現代道德意識。《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 "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中指出:“高職教育要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現代企業優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強化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培養,加強實踐育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重視學生全面發展,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生自信心,滿足學生成長需要,促進學生人人成才。”從文件上規定高職教育改革要重視人文素質教育,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3.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國外先進高職教育的共識。美國高職教育中,人文素質課程占基礎學分的50%以上,各種課外實踐教育也是塑造學生人文素質的有效途徑。德國職業教育要求學生了解專業所在行業的基本情況、企業文化、運營方式及涉及的社會關系等人文素質。日本職業教育大都開設“一般教養”課程,對修得人文素質教育學分有硬性規定。
三、加強高職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和方法
1.提高思想認識,重塑高職教育育人理念。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指出,學校教育的目的始終應該是:青年人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僅僅是作為一個專家。高職教育要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提高,在人才培養上不僅專業技能過硬,思想道德素質、職業道德素質和健康教育理念等人文素養也要過硬,二者相輔相成、相伴相生。
2.服務培養定位,凸顯人文素質教育內涵。高職教育著重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管理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用得上”強調了高職教育職業技能的培養過硬,“下得去、留得住”強調了高職教育要培養學生吃苦耐勞、誠實守信、愛崗敬業和樂于奉獻等現代職業素養。高職人文素質教育內涵必須以職業操守、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培養為特色,才能更好地服務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3.結合職教特點,融入企業優秀文化。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使學生分別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環境中交替接受教育,直接獲得實際的崗位鍛煉經驗。高職人文素質教育要努力與優秀企業文化融合、對接,吸收企業文化的優質要素,通過企業文化熏陶,讓學生了解社會、了解企業,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競爭意識、團隊合作、溝通協調等現代職業素養;同時,把企業文化和校園文化有機結合起來,根據專業特點,營造多樣的企業文化氛圍,促進學生職業發展。
4.注重考核激勵,提升課外素質教育效果。課外人文素質教育效果依賴于考核激勵機制的建立。首先,要有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建立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的人文素質教育領導小組,共同指導各類人文素質教育活動的開展和評價。其次,要有科學的制度保障,制定合理的“高職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找出自己在人文素質實踐教育上的加分點,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人文素質教育實踐活動。最后,要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考核激勵的應用,比如用于國家和學校的各類獎助學金評比、先進個人評比和組織發展推優等,讓學生找到努力進步的興奮點,提高課外素質教育實踐活動的效果。
5.融入專業教學,促進學生成才成人。人文素質的培養和提升是一個漸進的復合過程,不能僅僅依靠課外實踐教育和課內人文素質課程,還必須對專業課程進行改革,將專業需要的職業素養和現代道德文明融入日常專業教學和頂崗實習,充分發揮專業課程對高職學生人文素質的養成作用,把人文素質的養成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使課堂和實訓工作都具有職場規范、職場制度文化等情景,使學生在學好職業技能的同時,提升自身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陳方輝,王志鳳.構建高職特色的輔導員培訓[J].教育與職業,2013(21).
[2]潘勁松.高職人文素質教育改革初探[J].大學教育,2013(20).
[3]教育部.教育部關于以就業為導向 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教高[2004]1號)[Z].2004-04-02.
[4]劉洪一.誤區與路徑——高職教育中的文化素質教育問題[J].中國高教研究,2011(2).
[5]高吉仁.高職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探索與研究[J].陜西教育:高教版,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