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過程中,要把提高學生的社會道德素養與對國家情懷的認識作為內容之一,結合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文化育人、愛國主義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為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 社會責任感 核心價值觀
[作者簡介]楊紅燕(1979- ),女,江蘇常州人,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團委,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及職業教育;宋建軍(1952- ),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高職所,教授、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職業教育。(江蘇 常州 213164)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6-0048-02
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是新時期對學生素質的新要求,社會責任感也是學生素質中的核心要素。目前,高職院校如何把培育學生社會責任感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結合起來,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根本要求
當前,我國高職院校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技術技能人才不僅僅在于具有良好的操作技能和知識儲備,更重要的是要有責任意識,只有在社會責任驅使下成長起來的人才,才是可以持續發展的人。高職院校學生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成型階段,這一階段如何實現將人生理想、社會責任、職業情懷有機結合,將奠定學生未來走向社會的成長道路,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和教育不可或缺。高職院校在傳授專業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相結合,注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使學生勇于擔當社會責任,自覺加強思想道德修養。
1.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要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三個倡導”結合起來。高職院校在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培養中,要認真學習和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的內核。“三個倡導”確立了當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價值觀念,其內容是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明確了國家、社會、公民三個層面的價值目標、價值取向、價值準則,這些也是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的重要內容。認真學習和貫徹領會“三個倡導”的深刻內涵,在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引導他們充分明確和牢牢把握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國家層面的價值目標,深刻理解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為社會層面的價值取向,自覺遵守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作為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高職院校要在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與“三個倡導”有機結合起來,開展品行引導和人格培育活動,使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更加務實開展。
2.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要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教育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要內容,建立在認知認同的基礎上,重在知行統一。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內心的認同,才能自覺踐行,只有春風化雨,才能潤物無聲。高職院校在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過程中,應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社會責任感,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認同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生的認知認同不僅僅要體現在理性認知上,還要在社會實踐中磨煉,在奉獻中成長,自覺培養和提升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只有思想和情感達成一致,個體才能行之久遠,勇于擔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學生社會責任感教育中才能真正成為心靈航標。高職院校在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應結合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專業教育,加強社會意識培養,通過青年志愿者等社會實踐活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體現出時代性和針對性。
二、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中的社會道德與國家情懷養成的現實意義
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有著諸多內容,社會道德就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社會道德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者一個群體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積淀下來的道德準則。國家情懷在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不可或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形成反映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彰顯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包含著深刻的對國家、對社會的責任。因此,高職院校在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必須堅持從社會道德教育和國家情懷養成抓起,與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重視學生社會道德的提升,重視學生國家情懷的養成。
1.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社會道德教育是根本。高職院校在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要以社會道德教育為根本,堅持立德樹人,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為切入點開展。現代社會,人們的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彼此之間相互交往日益頻繁,在維護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面,社會道德所起的作用更為突出,公民的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成為社會道德的重要指標,社會責任感更是其中應有之義。社會責任感是人們在社會道德的要求下日漸養成的。人類社會中的社會道德是根據社會共同生活需要形成的,如遵守公共秩序、講文明、講禮貌、誠實守信、救死扶傷等。它對維系社會公共生活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具有重要作用。社會道德作為一種無形的力量,約束著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只有遵守社會道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會被社會認可,才能被他人尊重。因此,高職院校在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中重視社會道德的教育,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讓學生在社會道德教育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的養分,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內化到學生血液里,外化到學生的行動上,從而使他們成長為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健全人格相融合的現代人。
2.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國家情懷的培養與養成。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國家情懷培養與養成是重要內容之一,也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密切的聯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個倡導”在個人層面提出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這為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明確了方向和任務。社會責任感中,愛國是核心,敬業是準則,誠信友善是做人的基礎,只有具備了這些要素,才能成就思想情懷,由衷地熱愛祖國,對國家、社會才能勇于擔當、敢于負責。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與國家情懷的養成有著直接的關系,而國家情懷是一種精神,是愛國精神凝聚在人們心底的情愫。國家情懷在中華歷史上綿延五千年,歷久彌新,是學生成長成才的價值源泉,是學生擔當奮斗的動力。當代中國正處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需要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心系國家,把個人事業當成畢生的使命和追求。因此,在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國家情懷培養和養成有著特殊的作用,學生可以把國家情懷這樣一種信念轉化為社會責任感和自己的行動指南,在社會實踐中真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三、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的路徑
學生群體作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生力軍,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踐行,以及他們自身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等,直接關乎新形勢下與多元價值觀的較量,關乎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和精神文明建設。而高職院校學生具有學制時間短,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生產、服務一線工作的特點,良好的社會責任感和愛崗敬業的人格品質必不可少。因此,研究探索高職院校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的路徑具有現實意義。
1.文化育人是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的路徑選擇。文化在推動和促進社會進步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文化是在特定環境下形成的獨特文化,在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學校文化起著重要的潤物細無聲的育人作用。學校文化是由價值觀、理想追求、思維模式、道德情感等構成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精髓,是學校寶貴的財富。學校精神文化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影響下和學校內各種文化碰撞的結晶,它植根于特定的校園內,推動著學校不斷創新和發展。當前,校園因受到市場經濟影響,以及社會大環境金錢至上、物欲橫流的沖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淡薄,缺少擔當意識,難以勝任社會賦予的使命。應針對當前學生的實際,圍繞培養社會責任感開展春風化雨、浸潤人心的文化育人,激發學生的文化自覺和勇于擔當、敢于負責的社會正能量。高職院校在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不能僅僅停留在學習的層面上,而是要內化到思想和學生生活實踐當中,通過學校的校風、校訓等文化影響體現出來,配合組建文化類社團,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將中華五千年的優良文化融入學校文化,提升學校文化內涵,并落實到每一位學生的行動中,使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2.愛國主義是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的路徑選擇。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自古以來,國家、民族整體利益都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這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共識。愛國是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基礎,只有愛國,才能對社會負責,才能對社會盡義務,所以社會責任感是建立在愛國的基礎之上的。高職院校在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中應以愛國主義教育為主線,強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國家意識和國家情懷,充分利用一些特殊的紀念日、主題教育活動等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樹立理性愛國的思想,使學生進一步增強認識理解,并得以升華。國家、民族的義務和責任是每個公民最高的義務和責任,是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上遭遇大難而不衰、遭遇強敵而不亡的根本原因,這正是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的目的所在。國家要發展,民族要進步,要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都離不開愛國主義和改革創新。國家、民族的命運與學生個人的前途和發展休戚相關、榮辱與共,學生如果沒有深厚的愛國情懷,沒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以及積極進取的改革意識和創新精神,就不可能取得個人長足的成功和進步,這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的個人層面的價值準則。
3.思想政治教育是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的路徑選擇。思想政治教育是培育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開展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高職院校開展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教育的過程中要加強內容創新,遵循“學習要精、實踐要管用”的原則,既傳授必要的理論,又解決現實問題,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增強教育的實效性。同時,也要強調方法創新,必須根據新時期學生的新特點,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開展工作。要從學生最關心的問題和與他們關系最密切的問題入手,找準切入點和突破口,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具體問題聯系起來,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幫助學生處理好國家、社會與個人的關系,把個人發展的需要升華為對國家、對社會的義務感和責任感,進一步增強學生社會責任培養教育的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袁貴仁.關于價值與文化問題[J].河北學刊,2005(1).
[3]云杉.文化自覺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強[J].新華文摘,2010(20).
[4]印亞軍,徐惠忠.文化自信: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石[J].常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