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高等教育已步入大眾化階段,就業難逐漸成為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過程中的伴生問題。文章提出通過強化多維度培養概念、提升大學生職業勝任力,構建全程化職業輔導體系、提升大學生職業發展力,促進就業與人才培養的交叉融合、提升形成就業能力的合力三方面構建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機制,以期對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長效性和可行性有所裨益。
[關鍵詞]大學生 "就業能力 "創新 "踐行
[作者簡介]王渤(1981- ),男,陜西扶風人,南京理工大學學生工作處,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管理、就業創業教育;游菲(1982- ),女,湖北武漢人,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江蘇 "南京 "201194)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南京理工大學高等教育學會研究課題“南京理工大學以學生為中心的高等教育質量評價模式”的階段性研究成果。(課題編號:6)
[中圖分類號]G64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6-0068-03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創新高校人才培養機制”“健全促進就業創業體制研究”及“促進以高校畢業生為重點的青年就業”。國務院辦公廳在《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教學[2013]14號)中明確指出:“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對于保持就業形勢穩定,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①這為開展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工作提供了理論來源和指導方向。
一、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
“就業能力”(Employ ability)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當時的研究者主要關注下層民眾(生理或心理有殘疾的人群)的就業能力”②。90年代中后期,西方學界對就業能力的研究,不斷在研究范圍、研究內容以及研究深度方面發生轉變,就業能力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高校就業課程和職場培訓。在我國,學者鄭曉明首次提出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概念,他認為“就業能力是指大學畢業生在校期間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開發而獲得的能夠實現就業理想、滿足社會需求、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值的本領”③。
我國高等教育已從精英化步入大眾化階段,作為旨在推動實現更高質量、更高層次的就業,促進高校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助推人才培養與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有效接榫,建立健全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創新與踐行機制,真正意義上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已成為高校亟須解決的重要問題。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機制研究
新形勢下,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體系構建的現實追求,應當把握三個“提升”,通過多維度、全程化、交叉融合的機制創新和踐行,真正使大學生對本體就業能力之提升產生切實的效果和明顯的認同。
1.強化多維度培養概念,提升大學生職業勝任力。大學生就業能力應該被理解為一個可持續的、長期的定義,它是連接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滿足職業需求的職業能力的多維概念,它主要包括學生的專業技能、實踐能力、職業素養、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等。“如果僅僅將就業理解為大學生找到一份工作則考慮的時間周期過短,應該考慮到個人的職業發展,起碼要考慮到職業發展初期的職業勝任力因素。”④從這個角度分析,高校應深化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加快從注重知識“傳授”向教師指導下的學生“自由選擇、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人才培養轉變,激發大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高校在強化大學生就業能力基礎的過程中,可以嘗試依托于“科研訓練項目支持覆蓋、教師參與就業指導培養、大學生科研訓練四年全覆蓋”的模式,構建多維度大學生職業勝任力提升體系(見69頁圖1),利用工程訓練中心優勢平臺,開展學科交叉的工程實訓及項目課程,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和實踐能力。
第一,構建職業能力模型。筆者通過深入調查,試圖對各專業服務面向的主要職位建立“適應社會需求、滿足職業需要、實現個人發展”的職業能力模型,引導大學生對照模型,提升職業發展能力⑤。通過建立“一體兩翼三平臺”——即以培養創新創業精神為主體,以教育和實踐體系為兩翼,打造“孵化器—轉化器—加速器”三大創業實踐平臺的創業教育機制,引入市場化創業服務管理機制和國際先進創業教育理念,提升創新創業能力。
第二,以“新三自”人才培養理念為引導,改革教育教學方法。在“自由選擇、自主學習、自我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的引導下,加快教育教學方法的改革,是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升就業能力的最關鍵因素。可以壓縮講課學時,實現精講多練,為大學生自主學習留出發展空間;教學組織形式由單一課堂教學向有效利用網絡教學平臺、開放共享優質教學資源轉變,實現網絡課程的多樣化選擇;為本科生開設由知名教授、博導、青年學者講授的新生研討課;鼓勵教師根據各門課程和不同專業的特點,探索多種形式相結合的考核方法;把第二課堂納入人才培養計劃,在科研訓練、社會實踐以及各類大學生科技創新競賽中取得優異成績的學生可獲得學分和加分獎勵。
第三,構建“一體兩翼三平臺”的創業教育機制。在開展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工作的過程中,高校更需要明確教育理念、工作思路及目標,成立大學生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并出臺有關政策文件,真正做到完善頂層設計,完備機制機構。高校應廣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將創業教育列入公共必修課的學分管理體系,還可以嘗試成立創新創業教育實驗學院,研發適合畢業生特點的創新創業培訓課程,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以及設立創新創業教育專項研究課題等。在創業園區建設方面,要突破原有單一模式,搭建由“孵化器—轉化器—加速器”構成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同時,可以通過股權投資、引導基金、天使投資等方式,加大對具備發展潛力的大學生創業項目的支持力度。同時,要加強國際化合作,引入國際先進創業教育理念,建立穩定的“硅谷”創業精英實訓項目,為在校大學生開展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借鑒。
第四,多途徑實施“百千萬”工程。“在大學教育中,要特別重視社會實踐和工作實習,以此提升大學生就業能力。”⑥筆者認為,要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就需加強與大學生專業實踐環節緊密相關的實訓鍛煉。在就(創)業方面嘗試啟動“百千萬”工程,即學校真正搭建專業實踐平臺,諸如立項1000個科研訓練項目(其中國家級項目300項,省級項目150項,校級項目550項),實現學生基于興趣的自我申報和自我學習。同時,可以嘗試依托工程訓練中心(ETC)成立大學生實踐基地,組織開展多學科交叉的工程實訓,并組織開展項目課程培訓工作,將大學生各級各類科技創新創業活動與大學生實踐緊密結合。
2.構建全程化職業輔導體系,提升大學生職業發展力。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工程運行的好壞、差異,都直接影響著就業能力提升的實效性。“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加強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分類培養,既注重統一的、廣譜式的就業教育,更要結合學生各種具體就業能力的實際狀況制訂針對性的教育培養方案,確保大學生就業能力教育真正符合不同學生的實際需要。”⑦所以,為了提升大學生職業發展的能力,可根據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社會需求情況,制訂針對不同群體和不同層次的職業輔導內容,并形成適合所在層級的大學生職業輔導綱要,構建全程化職業輔導體系,真正實現將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貫穿于大學四年,并不斷擴展就業工作的內涵和外延。比如對大一學生,要樹立其職業意識和職業目標;對大二學生,要對其進行量體裁衣式的職業規劃,注重培養其創新創業的能力;對大三學生,要對其開展適應社會的就業能力訓練拓展,明確未來發展方向;對大四學生,應加強其即將邁入社會的職場應聘實踐的能力,為大學生就業保駕護航。
總而言之,要努力形成從入學時的職業生涯規劃,到高年級的職業能力模型匹配,再到畢業年級的就業指導與服務,以及畢業后的跟蹤調查等。同時,可以利用職業能力模型,每年開展對本科三年級和研究生二年級學生的職業能力匹配度測試,并將測試結果與本專業職業能力模型對比,幫助大學生了解用人單位的實際需求,把握職場動向,明晰在校期間的努力方向,引導學生培養具有符合自身發展的職業能力。
3.促進就業與人才培養的交叉融合,提升形成就業與創業能力的合力。建設就業工作與人才培養的良性互動機制,構建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能力提升體系(見圖2),根據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反映人才培養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反饋給教學和招生部門,形成了“招生—培養—就業”的聯動機制。把創業教育融入各學科專業教育中,結合所在學校的特色專業為主干,以優勢學科為基礎,以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為載體,促進各學科交叉融合的創業項目培育,真正實現“創新驅動,實踐培養”的創業教育特色。將學院按照學科大類整合就業工作聯盟,各聯盟共享優勢資源,共同開拓就業市場、開展職業輔導,共同組織行業類專場招聘會,形成了“學校主導、學院主體、學科聯盟”的就業工作新機制。
第一,建立“招生—培養—就業”聯動的人才培養質量反饋機制(見圖3)。分析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可持續性提升,最重要的就是要不定期地掌握高校招生情況、目前大學生的發展培養情況、人才培養現狀和就業市場供需反饋機制的建立。高校要積極引入諸如麥可思等第三方社會專業評價機構,開展對在校生就業期望值調查,對畢業生開展就業滿意度調查以及對社會與用人單位的意見測評,跟蹤調查已畢業學生的就業狀況,長期開展社會與用人單位意見調查,并將各類調查結果匯總形成畢業生就業質量年度報告,反饋給學校人才培養和招生部門,逐步完善與之相關的就業與招生計劃制訂、人才培養、經費撥款、院系專業設置等的聯動機制,真正推動人才培養目標與質量符合社會需求。
第二,創建就業工作聯盟機制,提高就(創)業工作實效。建立健全“學校主導、學院主體、學科聯盟”的就業工作機制,從體制層面保證了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通過組建就業工作聯盟,發揮學科大類的專業優勢,提升就業工作的針對性、專業性和科學性。通過創建就業工作聯盟機制,可以使高校就業發展目標更加明確,面向各聯盟的職業發展能力更加突出,不同學科、專業的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與就業核心競爭力更加提高。真正實現“高就業率、高就業質量、高升學出國率、高創業成功率和高滿意度”五個方面的提升與突破。
[注釋]
①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2014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ldbk/jiuye/gaoxiaobiyesheng/201405/t20140514_130
256.htm,2014-05-09.
②崔玉孌.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國內外研究綜述與問題解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7):21.
③鄭曉明.“就業能力”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2(3):91.
④朱國瑋,黃珺.大學生就業能力影響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2011(8):67.
⑤王渤,楊萍,談潔.畢業生去哪兒了?──南京理工大學特色就業工作掃描[N].南京日報,2003-12-17.
⑥彭樹宏.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教育學術月刊,2014(6):65.
⑦金昕.當代大學生就業能力結構及其現狀的實證研究[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