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直接決定了高職人才培養的質量。構建醫學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遵循主動適應社會和醫療衛生領域發展,校院合作、工學結合,加強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標準規范培養,突出實踐能力等原則,通過專業調研及分析、職業能力分析、課程體系構建、專家論證、最終確定等程序構建人才培養方案。
[關鍵詞]醫學高職院校 "人才培養 "培養方案
[作者簡介]李懷珍(1963- ),女,河北鹽山人,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科研處,教授,研究方向為醫學高職教育管理;楊桂染(1966- ),女,河北獻縣人,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教務處,教授,研究方向為醫學高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劉立新(1968- ),女,河北泊頭人,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招生就業辦公室,教授,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管理。(河北 "滄州 "061001)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醫學高職院校課程體系構建研究與實踐”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240030)
[中圖分類號]G71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4-3985(2015)16-0079-03
醫學高職院校專業建設是醫學高職教育與社會的契合點,也是醫學高職教育辦出特色的關鍵。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保證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規格的綱領性教學文件,是學校組織教學、對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監控和評價的基本文件。在當前形勢下,構建適應社會和醫療衛生領域發展需求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醫學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的重要任務。
一、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基本內容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包含專業基本信息、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分析、專業培養目標、人才培養規格與要求、課程體系構建、專業核心課程簡介、教學進程表、課程學時、學分分類統計表、畢業資格與要求、教學實施保障等要素。各要素具體要求如下:
專業基本信息應明確培養對象、學歷層次、學制與學分、職業技術領域與崗位;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分析應包括就業崗位、崗位工作任務、標準要求及完成工作任務所需崗位職業能力分析;專業培養目標主要根據調研分析確定的職業技術領域和崗位工作任務確定,目標定位要準確、科學、合理;人才培養規格應緊扣專業培養目標,通過對崗位職業能力的分析,歸納出專業所需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課程體系構建含課程設置和課程序化兩部分,應說明課程設置的邏輯規律及課程序化原則;專業核心課程簡介應簡要說明專業核心課程的基本信息(學時、學分)、課程內容、課程目標等;教學進程表要根據課程教學內容分類,主要包括公共素質課程、專業課程、集中實踐課程,不同專業可根據實際需要,圍繞專業培養目標設置專業拓展課程或專業方向課程;課程學時、學分分類統計表應分類別統計必修課及選修課學時、學分及其在總學時、總學分中所占百分比,實踐教學環節占教學活動總學時的百分比;畢業資格與要求應簡要闡述本專業準予學生畢業的資格與要求;教學實施保障主要從師資隊伍、實踐教學條件、信息資源、教材編寫與選用等方面說明滿足專業人才培養所需要的基本條件。
二、構建原則
1.主動適應社會和醫療衛生領域發展。《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堅持服務需求、就業導向原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推動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產業轉型升級銜接配套,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為此,醫學高職院校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廣泛開展社會調查,注重分析和研究社會和醫療衛生領域發展中出現的新情況、新特點,特別要關注醫療衛生領域技術的發展趨勢,從宏觀上把握行業企業人才需求,努力使人才培養方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同時,要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妥善處理好社會需求與教學工作的關系,處理好社會需求的多樣性、多變性與教學工作相對穩定性的關系。
2.堅持校院合作、工學結合,推進產教融合。校院合作、工學結合是培養醫療衛生領域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基本途徑。《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指出:“要堅持產教融合、特色辦學原則,突出職業院校辦學特色,強化校企協同育人。”為此,醫學高職院校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應與行業、醫療衛生機構緊密結合,共同研究專業面向的就業崗位以及崗位要求應具備的各項職業能力,共同確定培養目標和規格,共同構建課程體系、承擔教學任務,共同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關注學生職業發展。為此,要將臨床一線診療護理工作內容引入教學過程,將學習活動與臨床實踐有機融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真實的臨床工作經驗。另外,要注重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根據醫療衛生行業和學生就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職業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推行訂單培養、工學交替,教學模式應采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工作過程導向教學等。總之,通過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構建,探索形成校院合作的長效機制,推進產教深度融合。
3.加強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標準規范培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次是人的心智全面和諧發展,第二層次是人的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第三層次為個體和社會的協調發展。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境界是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和諧統一。而高職教育培養的是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目的是使學生德才兼備、全面發展,讓學生的知識能力、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同步增長。因此,醫學高職院校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為主線,加強對學生職業道德和職業標準規范的培養。一方面,要將職業素質特別是醫學人文精神的培養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要基于醫療衛生領域實際工作任務、臨床診療護理工作過程和工作情景設計開發課程和訓練項目,做到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促進學生專業技能提高。
4.突出實踐能力,加強針對性和實用性。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認為,學習者的知識是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于他人的幫助,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理想的學習環境應當包括情境、協作、交流和意義建構四個部分。建構主義教學原則認為,情景創設非常重要,真實的活動是學習環境的重要特征,它要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意義建構。因而,教師要設計真實的任務,要在課堂教學中使用真實的任務和日常的活動,或實踐整合多重的內容或技能。因此,各專業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選取中要以職業能力分析為重點,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貫穿于教學的各個環節,加大實驗、實訓、實習環節,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創設與崗位工作相近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運用醫學知識對基層常見病、多發病進行診斷、治療、護理的能力。
三、構建程序
1.專業調研及分析。專業調研是專業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礎,是構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重要依據。通過調研,掌握社會對各專業人才的需求狀況以及職業崗位對人才綜合素質的基本要求,使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緊密銜接,使畢業生更好地滿足社會需求。為此,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我校)出臺了《專業調研制度》,對調研目的、調研內容及進度安排、調查結果分析等進行了明確說明。具體來說,應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第一,用人單位需求調查與分析。通過調研,分析基層醫療衛生單位需要什么人才,需求量多少,對往屆畢業生的滿意度如何,為進一步明確專業定位、指導畢業生就業奠定基礎。此項工作由各專業所在系具體實施,教務處進行宏觀指導,原則上每三年進行一次,同時對本市各用人單位專科人才需求情況進行匯總。
第二,畢業生就業崗位及崗位工作任務調查與分析。通過調研,掌握畢業生就業的主要崗位、次要崗位,明確崗位工作任務、工作過程和工作標準,并以此為依據,確定專業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此項工作由各專業所在系具體實施,教務處進行宏觀指導,原則上每三年進行一次。
第三,課程有效性調研。通過對實習期滿的實習生、畢業一年后的畢業生調查,了解在校期間所學課程的重要程度及其對實習、工作和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滿足程度,教學中最需改進和加強的部分,從而分析課程設置及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此作為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改進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及教學方式,指導學生職業規劃的依據。此項工作由各專業所在系和教務處共同進行,原則上每年進行一次。
以上調研采用問卷和訪談相結合的方法。調研時要注意體現真實性、針對性和代表性,要收集保存好訪談記錄、調查表、統計分析表等原始材料。完成調研后,對調研結果進行總結分析,撰寫調研報告,內容應涵蓋社會對本專業人才需求狀況及前景分析、本專業畢業生與職業崗位要求適應狀況分析、調整優化學校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方案的主要思路和措施等主要內容。
2.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所需職業能力分析。根據調研結果,組織有經驗的教學人員與醫院一線專家密切合作,共同分析專業面向的崗位工作任務及工作過程和標準要求,完成崗位工作任務所需知識、技能、素質,從而形成與職業崗位(群)相吻合的崗位職業能力,通過對這些崗位職業能力進一步進行分解,獲得專業能力、社會能力、方法能力,在此基礎上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3.課程體系構建。課程體系構建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和重點。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應以崗位職業能力特別是專業能力的形成為核心,使課程設置及教學內容對人才培養目標具有更直接的意義和價值,同時,還應重視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兼顧職業能力遷移。總之,高職院校的課程設置既要滿足“崗位人”“職業人”的需要,又要考慮能生存、能發展的“社會人”的要求。
第一,對應專業能力開發專業課程。通過與行業一線專家共同分析畢業生就業崗位及崗位工作任務、工作標準要求、與職業崗位(群)相吻合的崗位職業能力,將專業能力中所要求的相同的專業知識進行合并,根據合并后的專業知識形成與之相對應的專業課程。如我校護理專業通過分析調研結果,畢業生主要在各級各類醫療衛生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從事護理、預防、保健、康復、宣教等工作,主要就業崗位之一為“內科護士”,其崗位工作任務有“獨立或與人合作完成內科護理包括呼吸內科、心血管內科等崗位的組織管理,對內科患者實施整體護理與健康教育”等,工作標準要求為“能夠完成內科病房管理任務,能夠熟練應用內科常用護理技術護理患者”等,歸納崗位職業能力之專業能力為“具備運用護理程序對內科常見病、多發病患者實施整體護理的能力,具備臨床內科常用護理技術操作能力;獨立進行鋪床、導尿、灌腸、吸氧、注射等各項基礎護理技術操作;掌握人體各系統的器官組成、人體主要器官的位置、毗鄰關系、大體形態、微細結構及其功能;具備正確管理一般藥品和特殊藥品的能力”等,由此形成該專業專業課程——內科護理、基礎護理技術、護用解剖、護用藥理等。
第二,對應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設置公共素質課程。專業課程是基于“崗位人”“職業人”開發的,而公共素質課程是基于“社會人”設置的,其更多關乎職業道德、職業意識、職業態度。如我校護理專業通過調研,歸納護士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為“具備急救意識、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應變能力,具備在搶救、手術、檢查和護理等操作中醫護協作與配合能力,具備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整體護理服務理念,具有人文關懷意識,具有良好的認知能力、積極的情緒情感、較強的意志力和健全的人格”等,與此相對應,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就業指導、人際溝通、護理倫理學、護理心理學等課程。
第三,提高綜合職業能力開設崗前綜合訓練課程。學生頂崗實習前,為充分與就業崗位對接,我校開設了崗前綜合訓練課程,通過將前期所學課程內容整合,綜合培養“崗位人”“職業人”和“社會人”。如護理專業為提高綜合職業能力,于學生頂崗實習前開設104學時的崗前綜合訓練課程,旨在通過典型病例的學習,融護理工作程序、護理工作禮儀、護理工作規范、護理評估和診斷、基礎護理技術、專科護理技術、急危重癥應急處理能力、各科疾病護理措施等內容為一體,使學生盡快適應護理職業崗位的要求。
4.組織校外行(企)業專家和本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進一步論證。通過召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會議,邀請行業一線專家共同研討,提出論證意見。
5.最終確定。根據論證意見進一步修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交教務處審核,經教學工作委員會審議、校長批準后印發執行。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
01406/170691.html,2014-05-02.
[2]教育部社會科學研究與思想政治工作司.《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選讀》導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尚鋼,李詩華.試論高等教育的目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J].信陽農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
[4]錢華生.基于國家職業標準的高職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改革[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35).
[5]強偉綱,顧京.高職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構建的探索與實踐[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