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碳權配額的存儲,是指在某一時期儲備碳權配額,以便于以后的使用。同理,碳權配額的借貸,是指在某一時期使用多于當前標準允許的碳權配額,并在約定的期限內予以償還。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是碳權配額交易的一種靈活履約機制,本質上和金融市場的存儲與借貸行為是一致的。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可以激勵企業最大限度地減排溫室氣體,調節配額供求關系,降低履約成本。本文對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內涵、可行性、體系、市場監管、市場力量及實踐等方面的文獻進行梳理,在此基礎上給予綜述和評價,并明確了該領域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跨期交易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5)10-0013-06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5.10.03
一、引言
1960年,Coase(1960)發表論文《社會成本問題》,將產權引入了環境領域,產生了排污權配額交易的概念[1]。1968年,美國學者Dales(2002)詳細闡述了排污權配額交易問題,提出了排污權配額交易的理論設計[2]。基于科斯產權理論,《京都議定書》引入了市場化手段,建立了排放權配額交易制度,以減輕相應國家的減排壓力。目前,比較典型的實踐包括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ETS)、美國的區域碳交易體系(RGGI、WCI、MGGA和加州CAT)及自愿減排碳交易(VER)體系[3]。這些交易體系在運行機制上存在著不同的特點,其中一個方面即是對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的規定。在學術界,學者們延續了Coase(1960)和Dales(2002)的思路,對排污權配額交易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其中一些研究涉及到碳排放權配額(以下簡稱碳權配額)的存儲與借貸問題。
二、關于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內涵的研究
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使得廠商可以在不同的時期和來源之間轉移排放。根據Kling Rubin(1997)的定義,“存儲”一詞表示在某一時期儲備排放配額以用于以后時期的使用,“借貸”一詞表示在某一時期使用多于當前標準允許的排放配額,并在將來償還這些排放配額[4]。使用“可存貸的許可”表示一種允許跨期交易的許可交換體系,跨期交易包括存儲和借貸。梅德文(2013)對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做出了更加詳細的解釋。他認為,碳權配額存儲即允許本履約期/交易期的配額可以跨期使用。
三、關于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可行性的研究
關于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是否可行,學者們進行了不同方面的討論。Tietenberg(1999)、Kling Rubin(1997)、Ellerman(2002)、Ellerman Montero(2002)、Ellerman et al.(2003)、Akhurst et al.(2003)從現有的排放交易體系的實證及理論研究發現,將碳權配額通過銀行進行存儲和借貸會因為交易的跨期靈活性來降低履約成本,因此可以說明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可行性[4-9]。Boemare Quirion(2002)認為,將現期未使用的配額存儲起來并在未來進行交易是可行的[10]。Ehrhart et al.(200
5)、Schleich et al.(2006)以及Convery(2009)也分別針對碳權配額是否可以儲存和借貸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11-13]。他們認為,在碳權配額交易市場上沒有銀行的參與會因為缺乏跨期靈活性而導致效率的損失,即碳權配額應通過銀行進行存儲與借貸。
Valentina Bosetti(2008)在文中提出,碳排放許可證市場在全球銀行業完全可行,即代理人可以通過考慮其目前和未來的需求及其他代理商現在和未來的決策來決定碳權配額在銀行的存儲與借貸[14]。Parsons et al.(200
9)在研究中發現,導致碳權配額現貨價格劇烈下降,甚至接近零的原因不僅僅是配額被過度分配,也包括碳權配額可以儲存和借貸[15]。
另有學者認為,可以進行排放與存儲的一些假設太過于理想化,在現實中不存在。特別是在量化減排政策成本的實證研究中,通過銀行進行存儲或借貸很少被考慮在內。Babiker et al.(2002)、Springer(2003)、Manne Richels(2004)和Carraro Galeotti(2004)認為在少數情況下,跨期的靈活性可以被引入,但其對跨時間轉移許可證的數量即借貸和存儲的數量,以及未來使用的額外配額,被建模者認為是外生變量[16-19]。
相較而言,存儲碳權配額的企業會更希望有較為穩定并不斷發展的交易體系和較高的碳價以保證、增加其配額資產的價值。在交易體系的正常運行下,他們愿意接受較嚴格的監管措施和較嚴格的未來減排目標,并且有動力較早地采取措施來減少排放量。此外,允許碳權配額跨期存儲能使當前的碳價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內對市場變動做出反應,從而有效降低價格的波動性,增加市場的流動性[20]。
四、關于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體系的研究
近年來,學術界對碳權配額的存儲和借貸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有學者研究了碳權配額存儲的作用。Cronshaw Kruse(1996)使用離散時間模型證明,在一個可轉讓和可借貸的排放許可競爭市場當中,廠商會在不同時期分配總排放以使減排成本最低,他們的研究還表明,碳權配額的存儲對企業是有益的[21]。因為如果允許碳權配額存儲,碳權配額就具有期權價值。比如,由于未來對電力的需求是不確定的,電力企業無法確定其未來的排放狀況,通過使用碳權配額期權滿足排放要求,企業就可以推遲對減排設備的投資。Rubin(1996)在一個連續時間模型中擴展和概括了他們的研究,得出廠商在可以存儲、借貸碳權配額時,碳排放量和碳權配額價格變動的明確時間路徑。但是,他們的研究都沒有涉及社會監管機構和可借貸配額的最優性等問題[22]。根據Cronshaw Kruse(1996)和Rubin(1996)可以以最小的成本現值實現相同的排放總量(所有時期排放標準的總和)這一研究結果,碳權配額存貸必然是一種社會合意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碳權配額存貸可以降低社會損失;可以通過調節公司內部的減排率來降低公司的成本;隨著交易的逐步深入,碳權配額存貸還可以降低合規的貨幣成本,是政策制定者保護環境安全所必然要考慮的政策措施。
與此同時,也有學者分析了碳權配額借貸對碳減排的負面效應。Kling Rubin(1997)研究了碳權配額存儲和借貸都被允許情況下的碳權配額交易問題,為減少對碳減排帶來的負面影響而對如何監管企業的借貸行為提出了建議。
Williams(2002)分析了包含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體系下的價格和可交易數量,他發現,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有效的降低了邊際成本,特別是相比于Hoel Karp(2002)和Newell Pizer(2003)不包含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框架的研究[23-25]。Godby et al.(1997)發現在不確定的情況下,碳權配額的存儲能夠減輕價格的波動,但在市場具有效率的情況下效果不明顯[26]。
Von der Fehr(1993)和Ehrhart et al.(2008)認為碳權配額的存儲與借貸體系是一種有效的減排措施或是環境管制的工具[27-28]。Kling Rubin(1997)有相同的看法。
另有學者分析了各種經濟要素對企業碳權配額存儲行為的影響。比如,Schennach(2000)研究了不確定性對存儲行為的影響,分析了碳權配額市場對各種情況下的不確定性如何反應。研究顯示,即使是在碳權配額價格比利率上漲較慢時企業也愿意存儲碳權配額,而且當交易成本為零時也能同樣得出這一結論[29]。對于不確定性的研究是相對有限的,Jacoby Ellerman(2004)認為,在不確定性成本的沖擊下,碳權配額存儲可以降低碳價格波動[30]。Feng Zhao(2006)研究了不確定條件下可存儲的碳權配額交易體系制度的設計與有效性[31]。他們發現,與其他無存儲的制度相比,在導致企業重新分配碳權配額的三個因素(外部效應、信息效應和總量許可效應)中,信息效應可以改進福利,而外部效應的作用則不明顯。在不考慮總量許可效應的情況下,可存儲制度的有效性依賴于從信息效應和外部效應得到的相對收益。信息效應依賴于信息結構,包括不對稱信息和不確定性。不論是否存在不確定性,只要監管者和企業享有同樣的信息,則可存儲制度和無存儲制度同樣不會改善福利。存在信息不對稱時,不對稱程度越高,則可存儲制度的潛在收益就越大[32]。
Stevens Rose(2002)嚴格區分了跨區交易與跨期交易,他認為跨區交易有利,而跨期交易無效[33]。他們構建了一個受到交易量約束的一般動態模型,并使用該模型評估了京都議定書潛在的成本降低的彈性機制和潛在的成本增加的約束。結果顯示,工業化國家之間進行跨地區排放貿易能夠帶來最大的收益,把發展中國家包括在內也能夠帶來相當一部分收益。他們認為,如果允許碳權配額跨國交易,那么這些國家將獲得最大的收益,而從跨期交易中獲得的收益是微不足道的,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產生了最小的成本有效性,很難實現環境的穩定性[32]。Yates Cronshaw(2001)研究發現,當政府對總減排成本掌握不完全信息時,跨期排放交易有時是嚴格優于逐期排放交易的[34]。
五、關于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和監管關系的研究
像其他環境管制工具一樣,允許存儲與借貸的排放交易必須采取強制手段來防止或減少非法排放。關于監管排放交易體系的文獻很多,但只有少數文獻研究當排放體系允許存儲與借貸時的監管問題。Stranlund(2005)等人研究了公司被允許存儲與借貸下的排放交易的執行情況[35]。他們使用離散時間模型來分析完全合規時排放交易體系的監管與執行。研究發現完全合規可以通過依賴配額價格的不斷處罰來實現。至于完全合規能否實現取決于審計的情況,他們認為如果審計是客觀的,僅僅由監管者來給公司制定,那么就可以通過處罰方案來實現完全合規,但如果審計是主觀的,公司會根據自身的利益來決定是否執行,這樣完全合規就可能不會出現。
Pauli Lappi(2012)使用了動態連續時間模型來分析允許存儲與借貸下的排放交易的執行[36]。他證明,在靜態框架下確保完全合規的懲罰函數,同樣也適用于動態框架。他發現,不變或增加違規的邊際處罰可以用來實現完全合規。本文的研究有許多地方與Stranlund(2005)等人的研究相似,在排放交易的執行設計上,都是用取決于配額價格的處罰來達到完全合規。
Maeda(2001)分析了現貨價格行為,允許儲存而禁止借入[37]。根據他的分析,在這種情況下,隨著波動性的增加,現貨價格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這依賴于被監管排放者和投機者之間的比率。Cason(2006)等研究了配額存儲,不確定排放沖擊和合規之間的關系,他們采用實驗的方法研究發現,配額存儲可以消除由于排放不確定帶來的價格波動,但是配額存儲也會帶來低合規和高排放[38]。Julien Chevallier(2011)提出了在監管不確定的條件下碳權配額存儲的理論,基于局部均衡分析框架,從企業的角度考察了風險的增加對碳權配額的影響,經過分析,得出兩個結論:一方面,風險的增加會改變企業的生產函數,進而影響企業碳排放的策略,當企業面臨強(弱)的邊際生產時,可以減少(增加)使用碳權配額,然后將剩余的配額進行存儲。另一方面,定義了一個應對政府決策變動的最優風險分擔規則,總體結果表明,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可以看做是企業進行風險管理的一種工具,特別是應對潛在的政策不確定性和碳排放交易市場的變動[39]。
六、關于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和市場力量的研究
Cronshaw Kruse(1996)、Rubin(1996)、Schennach(2000)等人研究了配額存儲問題的理論特征,但很少有人的研究涉及市場力量與存儲市場的均衡路線問題。研究這一問題不僅可以明白現有存儲市場的重要性,還可以為今后相關配額市場的存儲設計提供幫助。Hahn(1984)是第一個研究配額市場中市場力量的人,他的研究基于靜態背景,即配額市場中不允許存儲與借貸,他假設在一個配額市場中,有一家企業具有市場力量,其他公司順從于他,那么初始的配額均衡就會受到具有市場力量的公司的影響,并且這一均衡通常不與成本效益相一致;Ellerman Wing(2000)、Maeda(2003)同樣采取了靜態觀點來研究這一問題[40-42]。對于當允許存儲與借貸時,市場會出現什么結果,還沒有定論。有的學者認為,在給定的年份中允許存儲與借貸會增加市場的流動性,引起市場擴張并增加市場的競爭力;但有的學者持相反觀點,他們認為,允許存儲與借貸會使許多大公司擴大市場力量,容易在市場中造成壟斷。
Hagem Westskog(1998)采用兩階段研究方法研究了跨期配額市場中的市場力量問題,在他建立的模型中,可以將時間段分為多期,因為他證明了在存儲與借貸體系下,多期的操作結果和兩期是一樣的[43]。他利用這個模型權衡了減少市場力量的不利影響和如何有效在各期分配減排成本之間的取舍關系。在配額市場中,大企業的市場力量會因為減排時間段的增加而減少。Bernard, Paltsev, Reilly,Vielle, and Viguier(2003)從多期視角介紹了碳交易制度中的存儲問題,并基于動態最優理論提出他們的解決方案[44]。Liski Montero(2005)考慮了一個大的污染企業(或一個有凝聚力的卡特爾)和有邊緣競爭力的企業存在,并討論了配額分配的均衡條件[45]。例如,當一家大公司沒有收到配額分配(僅適用于流量分配)時,最佳的存儲路徑是遵循市場競爭價格。在該研究中,存在一些重要的限制,即它沒有提供對配額分配均衡路徑的通用解決方案,并限制了現貨交易的分析。
Liski Montero(2006)調查了排放配額市場中,企業可以通過銀行將目前的配額存儲以在后期逐步采用的均衡路徑上的市場力量的作用[46]。特別是,他們基于理性預期均衡研究了大量(可能占主導地位的)企業和具有邊緣競爭力的企業。當交易僅限于現貨交易時,他們定義了一個完美的子均衡博弈,其中大企業可以令人信服地操縱配額存儲路徑。該結果意味著,操縱存儲路徑的能力不僅取決于該公司持股的規模,也取決于長期市場力量的長期分配。基于以上均衡研究,Liski Montero(2006)還發現了影響操縱存儲路徑的三個客觀因素:一是允許配額交易的市場不容易被操縱;二是在純現貨交易下靠市場力量獲得全部收益是不可能的;三是大公司潛在的信譽問題會使配額市場更具競爭。這些因素綜合表明,在配額市場中,即使是占主導地位的大公司,想要操縱配額存儲路徑也是非常困難的。
七、關于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實踐的研究
國內外學術界對于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實踐的研究主要是在各國碳交易市場運行的基礎上進行。對比不同國家的碳交易市場運行經驗可以發現,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在不同國別的實施中存在一定的差異。
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European Union Emission Trading Scheme,EU-ETS)采取“總量控制與配額交易”(Cap-and-Trade)機制,是迄今為止運行最為成功的碳排放交易實踐。Chevallier(2012)論述了在歐盟排放交易(EU ETS)計劃背景下的存儲與借貸問題,闡述了歐盟ETS的主要特點,并通過一個優化的跨期連續時間模型,提供了一個基于政策導向的統一的理論框架[47]。最后還討論了其他排放交易系統(美國、澳大利亞)中的靈活履約機制,其中包括使用安全閥,最小的價格拍賣和從國內或國際項目獲得的抵消。Alberola(2009)在文中批判性地審視了歐盟ETS跨期市場的第一階段期間(2005—2007)[48]。在這一階段,參與者可以無限制的存儲與借貸配額,基于這個條件,Alberola(2009)檢測了作為競爭性均衡的一個關鍵要素的霍特林規則,驗證了配額價格是否會隨利率價格上升而上升。結果顯示,配額價格并不服從霍特林法則。通過觀察研究EU ETS的特征(如內生結構突變性和其他能源市場的沖擊)得出,禁止配額的存儲與借貸會破壞EU-ETS提供有效的價格信號的能力,因為在2007—2008年之間不允許配額的存儲導致了EU-ETS的配額價格在第一期末迅速下降。葉斌(2013)通過對歐盟碳排放交易體系的研究,總結了其存儲與借貸機制的演變。他總結道:EU-ETS共分為三個階段,在第一和第二階段,允許同一階段內排放配額的存儲和借貸,但不同階段之間則不允許存儲和借貸[49]。如果企業超額使用了碳權配額,那么就可以利用這個時間差來抵消掉超額的那部分碳排放。碳權配額不能跨階段使用這一規定使得EU-ETS第一和第二階段完全分割,碳權配額市場因此失去了時間上的連續性,這也致使企業喪失了早期減排的動力。
在美國,關于存儲與借貸的實踐早已進行,Ellerman (2000)等人在其著作中指出,通過允許代理商在特定時期的實際和預期減排成本之間進行仲裁,配額存儲與借貸可以在靈活性上形成互補,這樣配額不僅可以在不同區域間交易,也可以在不同時間上交易[50]。該書著重描述了美國的酸雨計劃,在此計劃中,將第一期總配額的30%用于存儲,并將存儲的配額用于第二階段的交易,這一計劃是排放權交易成功運用存儲與借貸的典范。胡榮、徐嶺(2010)對美國的西部氣候倡議(WCI)、區域性溫室氣體倡議(RGGI)、芝加哥氣候交易所(CCX)等主要交易體系做了詳細的介紹[51-52]。
八、對已有研究成果的評價及展望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回顧分析可以看出,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作為碳權配額交易的一種靈活履約機制的歷史較短,國內外學術界對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的研究比較少,特別是國內。從已有研究中可以獲得的結論是:碳權配額的存儲與借貸是碳權配額的跨期分配問題,是碳權配額的一種靈活履約機制。從理論上來講,碳權配額的存儲與借貸是可行的,其等同于金融市場上的存儲與借貸行為。并且碳權配額使用在時間上的靈活性會降低成本,減緩價格波動和經濟干擾的負面影響,有利于碳減排的實現。并且通過各國實踐,也證實了其在實踐上的可行性。
本文中涉及到的文獻大都是對歐盟碳排放配額交易體系下的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的研究,相對而言,對于在歐盟碳排放配額交易體系之外國家的研究較少。在已有的文獻中,研究內容包括從初期的可行性分析到具體作用機制的分析,實證分析了碳權配額存儲對碳排放市場的積極和消極作用。后期的研究內容則更加寬泛,包括從企業角度出發對企業生產決策的影響,以及不確定性條件下對存儲借貸價格和數量的影響等。但對于如何構建一個有效率的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體系方面的研究還比較有限。另外,國內對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的研究很少。
已有的文獻是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相關理論發展和實踐推行的重要基礎,在碳權配額存儲與借貸領域,還有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研究:一是關于存儲與借貸的上下限問題,雖然各個體系有這方面的規定,但在理論上很少有證明。二是關于存儲與借貸的監管問題,是否應該監管以及怎么去監管,是下一步學者應該關注的問題。三是關于中國碳排放市場配額存儲與借貸的制度安排問題。中國已經進入區域試點階段,不同區域有著不同的制度安排,如何有效地將不同區域進行對接,進而建立全國性的體系,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四是世界不同碳排放配額交易體系之間如何對接發展的問題,及是否有可能形成世界統一運行的排放體系,實行標準的配額存儲與借貸規則,需要國內外學者繼續研究。
(責任編輯:張恩娟)
參考文獻:
[1]R. 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44.
[2]Dales J H. Pollution,Property Prices:an Essay in Policy-Making and Economics[M]. Edward Elgar Publishing,2002.
[3]梅德文.全國碳市場構想[J].中國投資,2013(2):73-75.
[4]Kling C,Rubin J. Bankable Permits for the Control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7,64(1):101-115.
[5]Tietenberg T. Tradable Permit Approaches to Pollution Control: Faustian Bargain or Paradise Regained[J]. Property Rights, Economics,and the Environment,Stamford,CT:JAI Press Inc.,http://www. colby. edu/personal/thtieten/MSPap. pdf (28.08. 2003),1999.
[6]Ellerman A D.US Experience with Emissions Trading:Lessons for CO2 Emissions Trading[J]. Emissions Trading for Climate Policy,2002(10):25-26.
[7]Ellerman A D,Montero J P.The Temporal Efficiency of SO2 Emissions Trading[M].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enter for Energy and Environmental Policy Research,2002.
[8]Ellerman A D,Harrison Jr D.Emissions Trading in the US:Experience,Lessons,and Considerations for Greenhouse Gases[R].Pew Center for Global Climate Change,Arlington,VA.2003.
[9]Akhurst M,Morgheim J,Lewis R.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ding in BP[J].Energy Policy,2003,31(7): 657-663.
[10]Boemare C,Quirion P. Implementing Greenhouse Gas Trading in Europe:Lessons from Economic Literature and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s[J].Ecological Economics,2002,43(2): 213-230.
[11]Ehrhart K M, Hoppe C, Schleich J,et al. The Role of Auctions and forward Markets in the EU ETS: Counterbalancing the Cost-inefficiencies of Combining Generous Allocation with a Ban on Banking[J].Climate Policy,2005,5(1):31-46.
[12]Schleich J,Ehrhart K M,Hoppe C, et al. Banning Banking in EU Emissions Trading?[J]. Energy Policy,2006,34(1):112-120.
[13]Convery F J.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U ETS[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9,43(3):391-412.
[14]Bosetti V,Carraro C,Massetti E.Banking Permits: Economic Efficiency and Distributional Effects[R].CESifo working paper,2008.
[15]Parsons J E, Ellerman A D,Feilhauer S.Designing a US Market for CO2[J].Journal of Applied Corporate Finance,2009,21(1):79-86.
[16]Babiker M H, Jacoby H D, Reilly J M, et al. The Evolution of a Climate Regime: Kyoto to Marrakech and Beyond[J]. Environmental Science Policy,2002,5(3):195-206.
[17]Springer,U..The Market for Tradable GH Permits Under the Kyoto Protocol: a Survey of Model Studies[J]. Energy Economics,2003(25):527-551.
[18]Manne A,Richels R. US Rejection of the Kyoto Protocol: the Impact on Compliance Costs and CO2 Emissions[J]. Energy Policy,2004,32(4):447-454.
[19]Carraro C,Galeotti M. Does Endogenous Technical Change Make a Difference in Climate Change Policy Analysis[J].A Robustness Exercise with the FEEM-RICE Model. Milan: Fondazione Eni Enrico Mattei,Nota di Lavoro,2004:152.
[20]張澤文.歐美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的比較分析[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1(6):60-65.
[21]Cronshaw M B,Kruse J B. Regulated Firms in Pollution Permit Markets with Banking[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1996,9(2):179-189.
[22]Rubin J D.A model of Intertemporal Emission Trading, Banking, and Borrowing[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6,31(3):269-286.
[23]Williams R. Prices vs.Quantities vs. Tradable Quantities[R].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2002.
[24]Hoel M, Karp L.Taxes versus Quotas for a Stock Pollutant[J].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2,24(4):367-384.
[25]Newell R G,Pizer W A.Regulating Stock Externalities under Uncertaint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3,45(2):416-432.
[26]Godby R W,Mestelman S,Muller R A,et al. Emissions Trading with Shares and Coupons when Control over Discharges is Uncertai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7,32(3):359-381.
[27]Von der Fehr N H M.Tradable Emission Rights and Strategic Interaction[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1993,3(2):129-151.
[28]Ehrhart K M,Hoppe C,L schel R.Abuse of EU Emissions Trading for Tacit Collusion[J].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2008,41(3):347-361.
[29]Schennach S M.The Economics of Pollution Permit Banking in the Context of Title IV of the 1990 Clean Air Act Amendments[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0,40(3):189-210.
[30]Jacoby H D,Ellerman A D. The Safety Valve and Climate Policy[J]. Energy Policy, 2004, 32(4): 481-491.
[31]Feng H,Zhao J.Alternative Intertemporal Permit Trading Regimes with Stochastic Abatement Costs[J].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6,28(1):24-40.
[32]何德旭,史曉琳.國外排放貿易理論的演進與發展述評[J].國外社會科學,2010(6):41-51.
[33]Stevens B,Rose A.A Dynamic Analysis of the Marketable Permits Approach to Global Warming Policy:A Comparison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Flexibility[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2,44(1):45-69.
[34]Yates A J,Cronshaw M B.Pollution Permit Markets with Intertemporal Trading and Asymmetr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1,42(1): 104-118.
[35]Stranlund J K,Costello C,Chavez C A. Enforcing Emissions Trading when Emissions Permits are Bankable[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2005,28(2):181-204.
[36]Lappi P.Emissions Trading,Noncompliance and Bankable Permits[R].Tutkimusartikkeli, 2012-2013.
[37]Maeda A,Schrattenholzer L.Domestic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Trading Markets: Forward Pricing and Banking Impacts[J].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Applied Systems Analysis,Laxenburg, Austria,IR-01-048,2001.
[38]Cason T N,Gangadharan L.Emissions Variability in Tradable Permit Markets with Imperfect Enforcement and Banking[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Organization,2006,61(2):199-216.
[39]Chevallier J,Etner J,Jouvet P A.Bankable Emission Permits under Uncertainty and Optimal Risk-management Rules[J].Research in Economics,2011,65(4): 332-339.
[40]Hahn R W.Market Power and Transferable Property Rights[J].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84:753-765.
[41]Ellerman A D,Wing I S.Supplementarity:an Invitation to Monopsony?[J].The Energy Journal,2000:29-59.
[42]Maeda A.The Emergence of Market Power in Emission Rights Markets: The role of Initial Permit Distribution[J]. 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2003,24(3): 293-314.
[43]Hagem C,Westskog H.The Design of a Dynamic Tradeable Quota System under Market Imperfections[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1998,36(1): 89-107.
[44]Bernard A,Paltsev S,Reilly J M,et al. Russia's Role in the Kyoto Protocol[R]. Joint Program on the Science of Policy and Global Change,MIT. 2003.
[45]Liski M,Montero J P.A Note on Market Power in an Emission Permits Market with Banking[J].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5, 31(2): 159-173.
[46]Liski M,Montero J P.On Pollution Permit Banking and Market Power[J].Journal of Regulatory Economics,2006,29(3): 283-302.
[47]Chevallier J.Banking and Borrowing in the EU ETS: A Review of Economic Modelling, Current Provisions and Prospects for Future Design[J].Journal of Economic Surveys,2012,26(1):157-176.
[48]Chevallier J,Alberola E. Banking and Borrowing in the EU ETS:An Econometric Appraisal of the 2005-2007 Intertemporal Market[R].halshs-00388071,version 1-26 May 2009. http://halshs.archives-ouvertes.fr/halshs-00388071.
[49]葉斌.EU—ETS三階段配額分配機制演進機理[J].開放導報,2013(3):64-68.
[50]Ellerman,A.D.,Joskow,P.L.,Schmalensee,R.,Montero,J.P., Bailey,E. Markets for Clean Air:The US Acid Rain Program[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1]胡榮,徐嶺.淺析美國碳排放權制度及其交易體系[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5):17-21.
[52]張澤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體系研究述評[J].區域金融研究,2011(6):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