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用了兩個晚上的時間,讀完了臺灣作家龍應臺博士的《孩子,你慢慢來》。龍博士一向以文筆犀利、豪氣干云著稱,針砭時事視野博大、深刻而理性,被余光中譽為“龍卷風”。而這本書中的她,卻溫暖細膩得令人吃驚。她在自序《蝴蝶結》中有這樣一段話:“我,坐在斜陽淺照的臺階上,望著這個眼睛清亮的小孩專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扎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這是她面對一個五歲的小男孩,笨拙地包扎一束玫瑰時的心有所感。她在兒子們的教育問題上,雖然有一絲絲的猶疑,但更多的是堅決。她放棄了讓孩子上臺灣幼兒園的打算,因為那里有太多的清規戒律、太多的整齊劃一,孩子們過早地接觸系統的文化課程;她用東方的頭腦去接受西方教育的輕松,接受孩子做作業時只得一只老鼠的獎勵而不勉強孩子得三只老鼠……
她的觀點,給了我很多的啟示。“慢慢來”,在當下的中國,是多么難能可貴啊!以“愛”的名義,我們做了多少錯事呢?教師和為人父母者,被時代的洪流裹著向前,“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兒童是有的,童年卻沒有了。這是兒童的悲哀,更是時代的悲哀。
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學會等待,要能夠用從容的心態對待自己所做的工作。孩子好習慣的養成、不良習慣的矯正,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無論什么時候,無論對哪個孩子,我們都不能指望一次談話、一件事情會改變他,讓他能夠按照成人世界的法則行事。教學上也是如此,學困生的點滴進步也是教師持之以恒努力的結果。因此,教師需要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孩子在成長道路上不斷地反復。在這過程中,教師許多的努力看似是徒勞的,其實不然。反復的過程,正是不斷漸變,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一次次的努力,就好似那水滴,慢慢地可將頑石砸穿。
另外,作為教師,要學會等待還意味著能夠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就像我們不能為孩子設計發展藍圖一樣,我們也永遠不能對學生說“你不行”“你太差”。從道德角度來看,我們應該堅信“人性向善”。正在成長中的孩子,偶爾的犯錯也是難免的。良好的教育更多的應該是尊重和信任,而不是防范與責罰,更不能就幾件小事給學生貼上壞孩子的標簽。就認知角度看,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弱勢智力領域,這需要教師正視這個現實,多一些耐心、多一份關心,發現并放大他們的強勢智慧,幫助學生樹立對學習的信心和對自己的信心。陶行知曾說過這樣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你別忙著把他們趕跑。你可要等到:坐火輪,點電燈,學微積分,才認他們是你當年的小學生?從這幾位偉大的科學家和發明家的成長經歷來看,人智能的發展也是不均衡的。有早慧的天才,同樣,大器晚成者也很多,要以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
臺灣作家張曉風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一文中寫道:“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將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早晨,我交給你一個歡欣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將還我一個怎樣的青年?”老師們,讓我們慢慢來,為孩子們創造相對寬松、和諧的學習和生活空間,讓我們擁有足夠的包容和耐心,讓孩子們慢慢地享受童年的時光,擁有自主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去接受人類文化的熏陶,等待孩子們在自己的基礎上獲得或多或少的發展。須知,教育的效果更多地取決于教師的信念和良好的期待。
給孩子以信念,給他以溫暖的感化和鼓勵,讓他相信“我能行”,始終相信自己是一個好孩子。
慢慢來,我們會有更多的收獲。
(陸莉玲,太倉市朱棣文小學,2154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