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文字中蘊涵著一幅幅畫面,文字的畫面感、美感使語言充滿了魅力。心理學認為:閱讀是一種復雜的個體心智活動,需要多種心理功能有效協調。文字通過讀者多種心理功能的解讀,被轉化為腦海中的畫面,這就是讀者理解作品的過程。的確,“讀出畫面”是教者研讀教材要達到的目標之一。備課時,一邊讀文字,一邊在腦海里浮現畫面,這樣聽到聲音,聞到味道,觸到溫度,人物形象豐富了,景物特點鮮明了,讀出了話中之畫,讀懂了話外之音,人物形象豐富了,景物特點鮮明了,自然就理解透徹了。
當今課堂,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這個“導”如同導游,教學如同一次美妙的旅行。途中哪些地方需要駐足細賞,哪些只需瀏覽,由導游帶路。教師應充分關注文本中可挖、可品的語言文字,引導學生運用聯想,將文本語言轉化為有形的畫面表象來幫助理解,掌握文字表達的意思,還原文字蘊含的情感,將情感融入到朗讀中。
一、呈現畫面內容,豐富語言意蘊
將文本轉化成畫面,這是一種思維過程,也是學生對文字材料理解、消化的過程。教學中,引導學生抓住文本中重要詞句,通過朗讀、想象、回憶等手段,將畫面在學生腦海中樹立起來。由于個人經歷與積淀不同,學生腦海中形成的畫面各異,就豐富了語言的意蘊。當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表達出畫面內容時,就有效形成了全新的個性化感悟。
呈現畫面內容的形式有重現畫面、拓展畫面兩種。從一定意義上說,語言文字本身沒有真實的畫面、聲音,不提供多種感覺的直接享受,古人所說“讀之而喜,拍案叫絕,起舞旋走;讀之而悲,涔涔淚落,脈脈欲訴”之感,是因為讀者重現了文字當時情景,并置身其中,感同身受。重現畫面,要求學生讀文時投入進去,說說“讀到這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這是對文字直觀的感受,是基本的想象能力的培養。
“拓展畫面”,指的是文本中作者出于表達的需要,將一些情景以簡單的文字一筆帶過,教學中可讓學生借助想象來拓展文字背后的畫面,進一步感悟課文內容。如《日月潭的傳說》中,大尖哥和水社姐“吃盡了千辛萬苦”,終于從阿里山的山洞里拿到金斧頭和金剪刀。那么,他們經歷了哪些辛苦?山中狂風暴雨襲來,他們怎樣勇往直前?遇到密布的荊棘,遇到險峻的高峰,遇到饑餓的猛獸,他們又怎樣度過危機?拓展想象,讓文字變成畫面,縮短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
二、放大畫面細節,釋放語言情感
語文課既要完善、豐富和激活學生的精神世界,也要豐富和完善學生的語言系統,達成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不斷提升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閱讀教學的第一要務是讀。景美、境遠、情深的課文要反復誦讀,并抓住語言放大情感細節組織教學。
放大畫面細節,包括放大外顯的細節與內隱的細節。無論是哪種描寫都不是隨意出現在文本中的,而是隨著故事的發展而出現,能更好地表現文本,傳達其內在的深層意蘊的。它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以及內在情感震撼。如《二泉映月》中,阿炳“整天戴著墨鏡,操著胡琴,賣藝度日”一句,把目光投向“賣藝度日”四個字,凸顯“賣藝度日”的畫面,從世人的嘲諷、生活的貧困等方面照應理解后文的“生活坎坷”。阿炳再次來到二泉邊,為什么有與童年時不一樣的感受?《二泉映月》樂曲是怎樣誕生的……一系列問題也可迎刃而解。
我們常常看到,一些書法繪畫中留下很多“空白”,什么也沒有,但是正是這種什么也沒有的留白,產生了什么都有的效果。此所謂于無字處看書,于無聲處聽音,于無畫處觀景。所謂“內隱的細節”類同于國畫的精髓“留白”,即引導學生細心觀察文中作者有意不寫的內容,由此展開想象,深入領悟作者的表達意圖。如《彭德懷與他的大黑騾子》中,寫彭德懷下令殺掉自己的坐騎時有這樣一句:“彭德懷背過臉去。”他為什么背過臉去?這張在鏡頭前消失的臉上到底寫著什么?……引導學生揭開彭德懷此時的心理畫面,看到他的矛盾與痛苦,進一步體會他對大黑騾子的愛,對戰士的愛。
三、品賞畫面藝術,提升審美能力
文學有三大功能——認識、教育和審美。修訂版課標亦要求:“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認識美、體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語文教學應該飛揚著激情,如辛棄疾所揮灑的萬丈豪情,蘇東坡所描繪的水墨畫圖,朱自清所吟唱的春天贊歌……應該把語文教學視為一種美學載體,讓學生聽著、感受著、想象著、回味著,真的有聽到美好聲音的那種感覺:“余音繞梁,三日不絕。”
要真正享受到這份美感,需要引導透過文字品賞畫面藝術。即教師引導學生憑借腦海中形成的“畫面”,借助美學中對畫面進行藝術化處理的方法,生發學生的個性感悟。古人講究“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品讀文字時,不僅可以讓學生邊讀邊想象畫面,還可引導學生給想象的畫面加背景,如《菩薩兵》一課中,藏民“感激”紅軍的情景可以畫成一幅畫,畫面主體自然是朱德總司令與藏民,畫面背景上,可能有獻給紅軍的山花,有送給紅軍的雞蛋,有緊握不放的雙手,有充滿感激的笑容,有悄悄抹淚的袖管……這樣飽滿的畫面將學生感受的“點”拉到宏觀的“面”,對文本主旨的把握起到推進作用。也可以給畫面定色彩,紅代表喜慶,灰呈現悲傷,黑表現失望等。漢語字正腔圓,朗讀起來如“大珠小珠落玉盤”,嘈嘈切切、抑揚頓挫,本身富含音樂美感,還可以引導學生給畫面配音,借音樂表達對語句的理解。
(季曉翼,南通市理治小學,226321)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