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設即“預先設計”,它包括文本解讀、教學設計、學情把握、課堂突發事件的預先思考,以及相關的應變策略等等。“動態生成”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當前的課堂教學已經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變為以生為本、師生互動的學習活動,課堂生成也變得豐富多彩。課堂教學活動開展時,預設與生成意外碰撞出絢麗的火花,這樣的意外,正如生活中的“邂逅”,不期而遇卻美好至極。
一、精心預設,不打無準備之仗
雖然生成是靈活、不可預知的,但這并不等于課前就不需要預設。沒有預設的課堂不僅形散而且神散,看似此起彼伏的生成實質上只是一場鬧劇,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由此看來,充分的預設才是成功生成的基礎。
1.對教學目標的預設重在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是預設的立足點。每一堂課的預設應充分把握學情,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結合文本來思考應側重發展學生哪些語文素養。如在教《松鼠》這篇課文時,結合文本特點,我設定教學目標為:①學習觀察動物的特點,了解文章說明的主要內容;②學習本文所使用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③了解松鼠的生活習性,激發關愛、保護野生動物的熱情。根據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且說明文是初中階段主要學習的文體之一,因此鞏固掌握說明文的有關知識并能應用到閱讀分析中去是十分重要的。另外,結合日益加劇的人與自然的矛盾,有必要強化學生這方面的意識,體現“大語文”的作用。
2.深入研讀課文,從文本中獲取資源。生本教學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地亂講,而是在教師適度的引導和點撥下深刻感悟文本的魅力。要做好學習活動的“導游”,教師應在課前對文本作準確、深刻、獨到的解讀,創造性使用文本精心預設。在教《看樹》時,我在重要的教學環節──如對課文重點語句的感悟時,充分預想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并預先想好解決應對策略。如在討論對“我輕輕地撫摸著一棵枝干像盤龍一樣的榕樹,它的龐大的樹身蓋住了一大片莊稼”的理解時,學生認為“蓋”沒什么獨特含義,而在課前的預設中,經過反復解讀,我認為“蓋”有保護、包容的意思。于是我對學生說:如果你是一株小草,被大樹蓋住你會有什么感覺?學生馬上回應:很安全,有安全感,不怕風雨了。我馬上接著問:所以,這個“蓋”字有什么樣的含義?學生自然而然說出:保護、包容。由此可見,只有事先深入研讀文本,面對課堂的生成,教師才能發揮組織者和引導者的作用,及時有效地組織教學,點撥生成。真正貫徹生本教育理念,令學生的思維靈動、獨特而不隨心所欲,促進其語文素養的提高。
3.運籌帷幄,彈性預設。學生因年齡特點和生活經歷的限制,有其獨特的理解能力和思維方式。教師要在深入研讀文本的基礎上兼顧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盡量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預測學生可能會出現的想法,預設彈性較大,便于發揮的方案,為生成提供良好的課堂環境。在教《阿里山紀行》時,我作了如下設計:如果你是一位導游,有什么特色景點要推薦給大家的呢?你認為阿里山之行最值得去的是哪里?學生自由尋找神木、森林小火車、姊妹潭、原始森林等景點,同時尋找文中相關的詞語、句子,并通過教師點撥有感情地朗讀來感悟每個景點的特色,如神秘、靜謐等。這部分教學的設計緊扣文本,啟發學生透過文本語言讀出自己的感受,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對文本富有情韻美、音樂美的語言有了更深的體悟。這樣的預設,體現了教師預設課堂“約會”的靈活性,給學生充分的思維空間,生成自然也就精彩紛呈了。
二、動態生成,重在有效調控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姆說:“如今的課堂更關注過程和體驗中即時生成的東西。在動態的生成的過程中出新思想、新創意。”教學需要預設,但在課堂上會發生許多出乎教師預設的情況,此時調控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靈活應變,掌控“約會”組織引導權,并伺機進行深層次的點撥,才能捕捉到最精彩的生成。
1.善于傾聽,及時點撥,不拘泥于預設。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存在,充滿了靈動的奇思妙想。在對文本的理解上,他們必然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教師應不拘泥于預先安排的“約會”節目,善于傾聽學生的討論和發言,捕捉學生思維的方向和動態,并及時進行點撥,以獲得更為精妙的課堂生成。一次公開課,我教汪曾祺的《蘿卜》,當學生講到“最喜歡張家口的蘿卜”時,找出了張家口的蘿卜最讓人難忘之處是在于“吃法”別具特色。講究吃“棒打蘿卜”,就是摔蘿卜。摔蘿卜?文中的一個字鉆進了我的腦海,文章中是“扔”蘿卜啊。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嗎?這個地方我沒有事先預設,是略過還是聽聽學生的看法?我選擇了后者,于是我問這兩個詞能否互換?一位學生說:不能換,摔是因為不喜歡一樣東西才摔的,作者喜歡張家口的蘿卜,所以他用的是扔。另一位學生說:不能換,因為摔比較重,扔比較輕,張家口的蘿卜脆,一摔就粉碎了,不能吃了,所以只能扔成幾塊,然后吃。從簡單的兩個動詞中,學生讀出了強烈的感情色彩和動作的輕重,并聯系到當地蘿卜的特點。于是,我把這獨特的生成記錄下來,用以增加課堂預設的厚度,在接下來的課堂教學中,起到了畫龍點睛的妙用。
2.超越預設,捕捉精彩。教學需要精心的預設,但安排得過分精美的預設就是一場虛假的教學表演,起不到發展學生思維的作用,當然更不會有美妙的生成“邂逅”了。正如布魯姆說:“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一種藝術了。”在教《新聞兩則》時,在講了導語的知識后,原定目標是讓學生找出《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文中的導語。一個調皮的學生突然在下面和旁邊的同學說話,將他叫起來回答時他答不出來,還從課桌里掉出來一張報紙。其他學生立刻將目光轉向我。我靈機一動,馬上說:“這位同學肯定在報紙上找到了一些導語想和我們分享,下面我們就借他的報紙來找找導語。”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我一邊讀報紙,他們一邊找導語,爭先恐后舉手,當然最起勁的是前面那位報紙的主人。在課后的練習中,全班找導語的準確率達到了90%。
因此,敏銳的捕捉到學生在課堂上的發展動態,并以寬松民主的形式組織學生積極參與互動,既能鞏固課堂知識點,更能讓學生對學習充滿興趣,還使原本就要面臨尷尬的課堂瞬間華麗轉身,收獲了別樣的精彩。當然,對于那些超出文本的理解和認知,甚至是偏離正確價值取向的信息,教師也必須加以正確的指引,不能一味地為了生成而生成,任由學生在一些原則性問題上一意孤行。讓課堂教學向健康有效的軌道發展,才能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促進課堂生成。總之,如果沒有高質量的預設,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視生成,那么預設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
(張蕾,無錫市鳳翔實驗學校,215300)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