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戰術”和“戰役”原本均是軍事領域的專有名詞。戰略是指導戰爭全局的規劃和方略,戰術是指導和進行戰斗的方法,戰役是戰爭的一個局部或相關多個戰斗的總稱。三者的層面、范圍和作用是不一樣的,戰略是高層面大范圍的,戰術是淺層面小范圍的,而戰役是直接服務和受制于戰爭全局的,但是三者又是相互影響而構成的一個有機聯系的動態系統。同樣,任何一所規模型的學校也需要有自己的戰略、戰術和戰役,惟其如此,才能穩步行進在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擁有50多個教學班、組建僅有十多年的普通高中。由于種種原因,成立之初便處于“夾縫”當中,師資來自全國各地,生源充其量為二到三流,既沒有耀眼的校友資源,也沒有傾斜的政策扶持,更沒有可資信賴的社會聲譽。如何奮發崛起并有所作為,確實在考驗著管理團隊的集體智慧。
一、確定戰略,認清學校發展的總體方向
“我雖貧寒,但我有一顆不甘沉淪的心。”這是有志者常常自我激勵的一句名言。同樣,對于那些歷史不悠久、業績不顯赫、影響不夠大的新辦學校甚至薄弱學校來說,改變命運的關鍵首先是信心,有一顆不服輸的心,懷揣一個憧憬未來的夢。
制訂階段性的學校主動發展規劃,是我們進入新世紀以來學習國內外教育先進地區有益經驗的一種做法。在規劃制訂的過程中,通過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校內校外等不同層面的反復醞釀梳理,首先回答兩個基本問題。第一是“在哪里”的問題,學校目前已發展到什么階段?現狀如何?態勢怎樣?第二是“去哪里”的問題,學校今后應往哪里發展?想發展成什么樣子?這兩個問題促使大家靜下心來摸清家底,把好脈搏,理清思路,看準前進的方向。
在過去的十年,我們通過連續三輪發展規劃的編制和引領,一步一個腳印地攀登新的發展高度。從默默無聞的一般高中晉升為省三星級高中,再成為全省四星級高中行列中最年輕的一員,并被評為省四星級高中推進素質教育優秀等級學校;從獲得“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榮譽到創成省級高中課程基地項目學校……這些不俗成績的取得首先得益于學校越來越清晰的戰略定位——“錯位發展,特色競爭,做最好的自己”,通過揚長補短,把適合自己的特色優勢增亮做強,在同一平臺上爭“第一”,在與自己的比較中做“最好”,以此激發師生的成就感和榮譽感,打造學校的競爭品牌和社會形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讓全體師生有“念頭”,讓集體有“奔頭”,讓發展有“看頭”。
二、明晰戰術,堅持切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在戰略定位之后,接下來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如何去那里?”應該采取哪些階段性的、具體性的措施去實現既定的戰略追求?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我們在戰術上把“文化發展與特色成才并舉”作為主動發展必須堅持的道路。
首先,作為一所普通高中,加強學校的文化教學是應有之義,也是立身之本。由于整體發展基礎等方面與區域內老牌名校之間的明顯差距,我們在實踐中嘗試以非智力性因素的激發拉動學生智力水平的提升,通過“擦亮一扇窗”“跑好一次操”“一次精彩亮相”“一場成人儀式”等形式,以長效化的細節管理和震撼性的主題教育來強化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動力和毅力,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比別人取得更顯著的進步,獲得更廣泛的成功機會。同時,我們堅持符合自身校情、生情和師情的教學節奏,集中各個學科團隊的力量,編制并修訂《學科三年教學規劃及其基本要求》,對每一屆高中三年的教學內容進行宏觀統籌、微觀細化和科學取舍,不為“進度”左右,不被“輪次”拖累,一步步夯實基礎板塊,一點點錘煉思維能力,在疲倦時頑強堅守,在彎道處果斷超越。經過多年的努力,學生的學業成績“同比提升率”一直在市內名列前茅,教育界同行把“立足于薄弱生源基礎上實現整體教育教學質量較大幅度的提升”贊譽為我校的“一大看點”。
其次,在常規發展的同時,我校主動順應高中多樣化發展的形勢,尋找突破口,挖掘增長點,積極為師生的成長和成功搭建平臺,推進學校個性化建設與特色化發展。由于客觀差距的“鴻溝”,如果單純地比拼文化成績和升學率,不管怎么努力,不管有多大進步,也不一定使師生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和幸福感。因此,我們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發展的“另一翼”。2002年,我們發掘了本校在藝術師資和藝術場館設施方面的優勢,也發現了社會對藝術類人才的需求和中小學藝術特長生源的實際存在,創辦了全市普通高中的首個“藝術實驗班”,以此為基礎滲透美育。隨后,把專業性的特長培養與群眾性的藝術普及教育有機結合起來,民樂隊、合唱隊、舞蹈隊、攝影社、書法社以及校園藝術團相繼成立。多年來一屆屆優秀特長生邁進了中央美院、中國美院等高校藝術殿堂,一批批藝術愛好生在各級各類競賽評比中脫穎而出,校園的藝術氛圍不斷濃郁,個人的藝術修養逐步提升。2010年,我們抓住了國際交流和海外升學的契機,與省內其他四所普通高中一起率先開設了“日語課程班”,與日本近40所具有博士授予權的一類大學建立了生源合作機制,為具有國際發展抱負的學生開辟了海外留學的綠色通道,目前已成為省內規模最大、辦學效果最明顯的日語課程實驗項目學校。先后有300名畢業生順利留學日本相關大學,絕大部分學生獲得了30%至80%比例不等的學費減免和獎學金,他們在國外的表現也受到所在大學的充分肯定。
實踐證明,如果不切實際地固守同質化的競爭,硬拚文化成績和升學率,其結果必然使學生、教師乃至整個學校喪失可持續發展的自信心和驅動力,也將最終背離教育的初衷和本義。“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我們有理由、有義務為學生的健康成才架設“立交橋”。
三、組織戰役,凝聚團隊進取的多元合力
一支有戰斗力的軍隊,必須有戰役打,并且能戰而勝之。同樣道理,一個有活力、有希望的學校,必須有大事做,能肩負任務、承擔項目,并且取得成功。這些任務、項目及大事就相當于一個又一個的“戰役”。
在學校成立之初,作為在省市范圍內默默無聞的“小字輩”,我們把“晉檔升位”作為生存和發展的首要任務,全校上下將其視為孜孜以求的“學校夢”。2003年和2008年,我校先后躋身省三星級和省四星級高中的行列,尤其是歷時近五年的四星級創建歷程,直至今天還常常為師生所提及,被譽為學校發展史上最艱難、最辛勞、最難忘、最有成就感的一段時光。創建的成功不僅奠定了學校的社會形象,也提升了管理團隊的領導威望,更極大地增強了師生員工挑戰困難、超越自我的勇氣和志氣。
此外,2011年,我校在全省200多家四星級高中參加的推進素質教育綜合評估中以全市首位的佳績成為60強優秀等級學校之一,引來省級媒體的追蹤報道。2014年,我校在總結梳理十多年來藝術教育經驗的基礎上,高分通過省普通高中課程基地的項目申報,為辦學特色的進一步深化增添了新動力……這些工作的實施和推進對于凝聚人心、積蓄能量、磨煉本領、增強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的平臺能讓我們看到更廣闊的天地和更優美的風景,但同時也容易滋生消極滿足的心理。當前,教師隊伍中的“高原期”現象,“職業倦怠”“本領恐慌”甚至“甘于平庸”的傾向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一問題。例如,在2013年全市首屆教育教學成果獎評選活動中,不少老師起初基于不想、不屑、不敢等心態的影響,申報參評者寥寥無幾。后來經過反復的宣傳、發動和指導,不僅申報的數量名列第一,而且獲獎的人數和級別更是大幅領先,產生了轟動效應。這件事再次啟迪我們:對于某些重大的工作和項目要像組織一場戰役那樣去調動、準備和攻關,只要踏踏實實地努力就會有回報,只要認認真真地積累就可能產生變化。隨著信心的不斷增強和氛圍的逐步形成,在隨后舉行的省內五所高中聯合組織的科研協作會上,我校教師無論在課堂教學展示、主題征文評選,還是大會專題論壇活動中均以踴躍的參與和出色的表現博得教育界同行的好評。
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如果讓師生心中有目標去追求,腳下有道路去開拓,手中有大事去完成,前方有榮耀去爭取,就能使絕大多數成員將個人與集體有機聯系起來,這時的校園生態就一定會被激活起來,這樣的學校團隊就一定能創造出新希望和新局面。
(殷敦新,鎮江市實驗高級中學,212003)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