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重視學生的兒童文學閱讀,他們布置學生讀書,摘抄,寫讀后感,組織讀書交流會,甚至將兒童文學閱讀納入了語文考試的范疇。這些強制閱讀、功利閱讀的做法也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多數學生的閱讀興趣并不見增長,有的甚至出現了強烈的逆反心理。本文擬以《我和小姐姐克拉拉》的童書閱讀為例,談談引領學生走上兒童文學閱讀之旅的思考與路徑。
一、聽故事
【片段一】
1.講故事,提要求:請認真傾聽,想一想,在那個電閃雷鳴的夜晚發生了什么故事呢?(繪聲繪色地講述故事)
2.讓學生說說最感興趣的地方,進一步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
兒童文學是“故事”的文學。詹姆斯·希爾曼認為,那些在童年時代讀了許多故事書或聽說過許多故事的人,“比起那些沒有接觸過故事的人來,會有較好的外表及前景……及早接觸故事,他們就會對生活產生觀照。”的確,在聽這個故事時,孩子們非常專注安靜,似乎重一點的呼吸都能驚到他們。聽完后,他們談論了各自的“興趣點”,居然與我的預設完全不同。我果斷地拋棄了自己的預設,耐心地聽,微笑著點頭,讓他們暢所欲言,這個故事本來就是屬于他們的,參與討論的孩子們相互分享著熱情,探索閱讀領域的意愿也提高了。
二、看圖片
【片段二】
1.分發全書的目錄紙,讓學生快速瀏覽目錄。
2.出示相關的圖片,讓學生根據圖片猜測目錄,說說猜測的理由。
A.雙色狗:這條狗原來就是兩種顏色嗎?猜猜它身上怎么會有兩種顏色的?
B.小馬:有這樣一匹不同尋常的小馬,愛吃草帽,除了吃掉了小姐姐克拉拉的帽子,還吃了哪些人的帽子呢?想知道的話就去讀書吧。
C.吃蘋果大賽:看了這幅圖,想知道些什么?你們的這些問題,我都知道答案,不過,我不告訴你們,因為這些問題你們都可以從書中找到答案。
D.裝鬼記:你們裝過鬼嗎?怎么裝的?“我”和小姐姐裝鬼的結果如何呢?如果自己閱讀能找到結果,會更加快樂的。
這個環節是我受到學生的啟發想到的。一次閱讀課上,我正在講《游子吟》,忽然發現一個孩子埋頭在書上畫著什么,原來他正給書上的孟郊插圖添加眼淚,他告訴我:孟郊要離開家了,心里舍不得,一定會哭的。成人和兒童的閱讀有一個很明顯的區別,成人往往會忽視文中的插圖,而兒童卻會對圖畫產生濃烈的興趣,還喜歡對插圖進行再加工,融入自己的看法。此后,我經常從學生的課本上發現插圖被加工的痕跡,有的很有創意。培利·諾德曼教授在《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一書中說:“一本圖畫書至少包含三種故事:文字講的故事、圖畫暗示的故事,以及兩者結合后產生的故事。”當然插圖有別于圖畫書,但插圖會有一種暗示,將圖畫與文字結合起來同樣會產生故事。指導兒童文學閱讀,我充分利用了插圖的暗示功效,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他們積極與圖畫互動,即使有些想法比較幼稚,我也不會批評或反對,因為貶抑孩子們真心的想法,可能會導致他們對閱讀產生反感,當老師覺得所有的意見都彌足珍貴時,他們才會暢所欲言,從直接的觀察中累積出對文本的認識,對閱讀也會抱持積極和喜歡的態度。
三、學表演
【片段三】
1.出示故事的精彩片段,自由朗讀、表演,可以自己找搭檔,配上合適的動作。
2.猜測這個故事片段發生的情境,不必拘泥于故事的本來面目,只要合乎邏輯的都可以。
學生朗讀表演時,我不作過多的指點與評價,只有感興趣地傾聽,對于有特點的,我充分地肯定和夸獎,學生激動得小臉通紅,后來的學生自覺自發地在前面學生朗讀的基礎上添加了更多的表演元素,逗得同學們開懷大笑,掌聲不斷響起來,文字和文學的魅力愈發得到展現。
兒童文學的基礎是自由。就像巴利在《彼得·潘》中所描繪的“永無島”,在這個島上,孩子永遠不會長大,他們可以看到夢想,看到自由。作為個體的兒童也是自由的,有差異的。一段文字,可以帶來多種理解和完全迥異的情感體驗。精彩的片段本身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學生自然會興味盎然,讓他們自由朗讀表演,在傾聽與欣賞中給學生更多的鼓勵,這是對他們自由天性的肯定和尊重。只有給了學生充分的自由,他們才能擁有發散的思維,從而激發出無限的想象力,感同身受地去解讀文學,并享受著發掘秘密后的成就感。
四、猜一猜
【片段四】
1.同學們,把你們的耳朵叫醒,聽老師講開頭,看有沒有人能猜出結尾。
故事開頭:有一個吸塵器推銷員,每個月都會敲開咱們家的門。雖然家里的吸塵器好好的,可他還是想把他的新式吸塵器賣給我們,總是說他的吸塵器要先進得多。
媽媽說,她對這個人已經煩透了,可他還是不屈不撓,每個月都來一回,來了就按門鈴,問:“請問你們家的吸塵器壞了嗎?你們需要買新的了吧!”他好像巴不得我們家的吸塵器趕快壞了才好。
媽媽總是這樣回答:“我們家的吸塵器好好兒的。”
有一次,媽媽不在家,我和小姐姐站在窗前看風景,老遠看見那個推銷員又來了……
2.鼓勵學生盡情發揮想象,自己續編故事,然后教師講述故事本來的內容,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這個環節可謂本節課的高潮,有了前面數次成功的體驗,學生們信心滿滿,思路大開,補編的故事異彩紛呈,有的說:小姐姐克拉拉會讓推銷員進門,讓他換的鞋子下面有輪子,然后那個推銷員從前門進來,還沒來得及開口推銷,就直接從后門滑出了屋子。也有學生的補編跟書中的情節驚人地相似,小姐姐克拉拉想出各種辦法捉弄了推銷員,最終拒絕了推銷員的煩人推銷。
俄國有一條諺語:“丟開神話故事,試一試你還能不能解釋一個人為什么要活下去。”想象為我們增添了更多的生活樂趣,而很多成年人卻已經不會想象。兒童是最具有想象力的,想象的智慧帶領他們把目光投向遠方,也引導他們深入心靈內部。在兒童文學的審美視閾里,孩子們應該擁有無限的再創造權利,讓他們聽開頭續接故事,不僅可以激發興趣,也是鼓勵他們合理地想象,教會他們在閱讀時主動思考,不只是被動接受。
五、設懸念
兒童文學作品往往以故事性和趣味性見長,很多故事包含著不少懸念。懸念,也叫“賣關子”“結扣子”“收煞”,懸念即“期待”,是小說、戲曲、影視等作品常用的一種表現技法。教師在先行閱讀的過程中要能夠發現那些或明顯或隱蔽的懸念,并引導學生自己去發現和求證。例如,我推薦羅馬尼亞的兒童小說《暑假》給孩子們閱讀時,發現不少孩子興趣不夠濃厚,其實有不少優秀的外國作品,最初孩子們的興趣都不夠濃,有的因為文化差異,有的是翻譯的語言不夠生動,甚至外國名字的冗長難記也能影響他們的閱讀興趣。于是我在閱讀過程中就注意尋找作品中的各種懸念,陪伴孩子們閱讀時,根據閱讀進度為他們讀或者講述故事中的懸念,不斷地吊胃口,引起他們的閱讀期待。在《暑假》中,當我讀到這樣一段描寫:
艾米利凱低聲呻吟著,有時伸出舌頭來。他的雙膝發抖……他試著張開嘴來,不能……他又讀了一遍,覺得眼皮要垂下來了。怪不得早飯以后,他覺得兩腿幾乎不會動了。
他抽抽咽咽地哭了起來:“過幾天我就要死了……死了……死了……”臨了,他從躺椅上站起身來,可是他的腿已經麻痹。他吃力地走到鏡子跟前。
眼睛紅腫,舌頭發白。他快要死了……
孩子們坐不住了,他們為艾米利凱深深地擔憂著,他到底患了什么恐怖的疾病?他真的會死嗎?誰能救救他呢?這些問題誘導著孩子們,讓他們迫不及待地去閱讀,并漸漸投入其中,情緒也隨之變化著。運用這種方法,我帶領孩子們閱讀各個國家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孩子們對國外的優秀作品漸漸產生了興趣,經常拿著我沒有讀過的書來與我探討,有的還會把自己看過的好書向我推薦,甚至找出書中的懸念讀給我聽,讓我猜測故事的進展和結果。
除了朗讀和講述,我還會定期播放一些優美的音頻作品,讓學生享受“聽覺盛宴”。同時,為學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臺,讓他們將自己讀過的好作品向其他同學推薦,可以是一篇好的童話或小說,也可以是一本有意思的書,重點是要能引起更多人的閱讀興趣。想不到孩子們居然無師自通地將我平素用的方法也用上了,為了能讓別人傾聽他們的推薦,有的制作了很有意思的ppt,有的錄制了音頻文件,還有的準備了小獎品進行獎勵。
“對于青少年讀者來說,人類所積累下來的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品,既是他們課堂學習的一個樂園,更是他們可以追尋的一片文學天地,可以遙望的一個精神遠方。”我希望更多的兒童能被帶入樂園的大門,走進文學的天地,能遙望到精神的遠方。
(郭姜燕,如皋市安定小學,226500)
責任編輯:宣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