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曾做過的一道關于“切蛋糕”的數學趣味題——一個蛋糕豎著切三刀,你能將它切成七塊嗎?經過了幾番嘗試,在多種可能的方法中,終于找到了最佳答案。從事美術教育多年,我也一直把一堂課、一份作業視作一個完整的“蛋糕”,嘗試各種方法的分解與組合,試圖找到其中的最佳方案。所謂“分段習作模式”,就是為了實現一堂課既定的教學目標,按照預設的教學進程,循序漸進地分階段地實施教學并指導學生完成習作的一種教學方式。當前,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和提升課堂效率的進程中,教師們都在積極探索各種有效、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努力向有限的四十分鐘要實效。因而,分段習作模式不僅頻頻出現在各類美術公開教學活動中,也逐漸為許多美術教師運用于日常課堂教學中。分段習作模式遵循教學內容和學生特點,將通常一次性完成的習作變為分階段來完成,使每階段的習作任務都能緊緊圍繞教學的進程來設定,這無疑使每一次習作與教學的階段性目標聯系得更為緊密,學生對習作的目的也更為清楚、更易達成。
一、設定目標——確立分段習作的起始點
眾所周知,教學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培養人的活動,美術教學也不例外。從美術課程來看,每堂課都應包含有三個方面的目標,即“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因而,要實施分段習作,我們首先要對一堂課的總體目標和階段目標進行整體的設定,并對每階段的教學環節和習作設計作出相應的規劃,只有目標正確了,我們的教學才能有的放矢、有章可循,才不至于誤入“歧途”。
如在教學《實物的聯想》(蘇少版第九冊第6課)時,我們可以確立這樣的“三維”總體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學會運用生活中的各種材料和工具組合出新奇有趣的形象,培養學生觀察生活、表現生活及美化生活的能力;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對實物展開豐富的聯想,感知各種材料的特征,并進行創造性的組合造型,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創造能力和審美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探索、設計、制作等活動,培養學生有計劃的學習習慣,及耐心細致、持之以恒的學習態度,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依據這一總體目標,再設定如下三個階段性的習作內容:首先,出示西班牙藝術家畢加索的藝術作品——牛頭,引導學生共同探討“實物聯想”所用的媒材以及這種造型藝術的奇妙之處;師生共同運用身邊的學具來嘗試拼擺、組合出一個熟悉的形象,如“蝴蝶”;隨后組織學生探討聯想的方法。這一階段的習作,通過師生合作練習的方式,重在引導學生在嘗試實踐中體驗如何運用聯想創造新形象的方法。接著,讓學生以2人一組的方式進行合作嘗試,利用學具拼擺、組合一個簡單、有趣的造型,并總結、交流自己的造型思路。這一階段的習作,旨在通過生生合作實踐,探討、發現“實物聯想”的造型過程及方法。最后,設定本課的第三次習作——以獨立或2人合作的方式,用自己所帶來的實物及廢舊材料創造一個更有趣的造型。三個階段的習作,以不同的實踐方式,由淺入深、由扶到放,引導學生帶著不同問題進行探討與學習,最終達到了本課所預設的教學目標,也使學生在習作實踐中增長了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使學生獲得了美術造型的樂趣。
二、理清關系——探究分段習作的銜接點
為實現一堂課所預設的教學目標,分段習作模式往往將完整的教學過程劃分成為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又有目的地設定相應的習作內容,學生通過這一系列的習作練習,逐步掌握相關的知識與技能以及過程與方法,最終完成本課的學習任務。因而,分段習作模式中每一階段的習作內容及其目的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內在聯系。
通常,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每個階段的教學內容與習作要求之間,都應存在著一種由淺入深、由易及難、循序漸進的邏輯關系,或依據美術作品完成的一般步驟及方法,設定相應的教學環節及習作內容。如在教學《人物裝飾畫》(蘇少版第十一冊第11課)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對人物裝飾畫的藝術特點進行欣賞和感知,著重對人物形象的造型特點和方法展開分析、講解,并設置第一階段的習作——參考人物圖片資料寫生人物,抓住人物的特點進行大膽地夸張、變形,并巧妙地運用點、線、面等造型元素對人物進行裝飾性處理。然后,再引導學生對不同風格特點的人物裝飾畫展開賞析,探討人物裝飾畫對色彩的運用,并要求學生以彩色或單色為自己所設計的人物裝飾畫設色、涂繪,以增添畫面的裝飾趣味。顯然,這兩個階段的習作之間無形之中形成了一種遞進的關系,即前一階段習作是后一階段習作的鋪墊和準備,而后一階段習作則是前一階段習作的完善和升華。
除此以外,分段習作模式在小學美術教學中,還存在著另一種關系——并列。這種并行存在的關系會依附于一堂課需要解決的幾個相關知識點上。如在《漸變的形》(蘇少版第九冊第8課)一課中,“形的漸變”具有兩種基本形式,一是形在外形沒有改變的情況下,它的大小、間隔、方向或位置等產生空間上的漸變;再是一種形逐漸變化為另一種形的過程。為此,我在一堂課中先后設定了這樣兩次習作,第一次由學生運用教師所提供的基本形紙片依序進行大小、間隔、方向或位置上的漸變排列;第二次則通過教師的示范、引導,讓學生運用繪畫方式進行“一種形漸變為另一種形”的手繪練習。兩次習作練習并列設定,一拼擺一繪制,讓學生在不同的實踐過程中更好地去比較、理解“漸變的形”的兩種基本形式,也為本課的后續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回味過程——延續分段習作的生長點
教學是需要反思的,尤其是有意味的教學更值得我們去回味它的過程。通過引導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反思與回味,也可以使學生更好、更扎實地掌握所學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從而豐富他們藝術的情感、培養他們良好的態度和提升他們健康的價值觀。《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的總目標指出:“……運用各種工具、媒材進行創作,表達情感與思想,改善環境與生活……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因而,學生在學習了相關課程內容之后,我們不妨圍繞所學課程適時地將美術學習延伸到學生課余、課外生活中去,以延續美術課堂教學,鞏固和拓展學習所獲,形成學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如在學習完《蔬菜的聯想》(蘇少版第十一冊第5課)一課以后,我們可以讓學生回到家里,尋找更多不同形態、不同色彩和不同質感的蔬菜及水果等,進行有趣味的聯想造型練習。這對于感興趣的學生來說,一方面可以更好地掌握本課的造型方法,提高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拓展自己的創造空間,盡情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
綜上所述,分段習作模式,遵循了“整體設計、有機分段”的原則,將習作的完整程序分解成若干個步驟或階段來實施,讓學生能在規定的時段內按要求進行習作練習,最終達到整體習作的效果。這就好比旅行,目的地雖相同,但如果途中我們稍作休息,歇歇腳、看看周邊的風景,可能會比直達目的地來得更有意義、更有趣味得多。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一味地講或是一味地與學生互動,即便教師講得再怎么精彩,氣氛搞得再怎么活躍,也難免會讓人感到呆板乏味,而適時地根據教學進程安排一些靜態的、有針對性的階段性習作練習,這無異于邊歇腳邊看風景。然而,暫時的休息以后,我們終將要前行,直至到達教學的最終目標,完成一堂課的教學任務。分段習作模式,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條理,也是追求教學延續性的教學設計模式。這種教學設計模式,也將更能順應學生終身學習的需要,因而值得美術教師深入地實踐與探索。
(承崗,江陰市峭岐實驗小學,214408)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