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學生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的差異,家庭條件和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造成每個學生的多種差異比較大。教學中為更好地讓全體學生全員參與,積極進取、共同提高,采用“顯性分組,隱性分層”相結合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顯著。
【關鍵詞】取長補短 互幫互助 顯性分組 隱性分層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019-02
在目前就學導向追名校攀高校的潮流下,由于社會對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認識不夠,進入職業學校學習的大部分學生,很少是成績優秀、一心一意報考而來的,或是因為升學考試失敗被迫來、或因家庭原因被難來、或因前段學習馬虎被逼來,學生考試成績普遍不好,知識基礎相去懸殊,自主學習參差不齊。
作為商務英語的任課教師,尤其關注每個班不同層次學生的英語基礎狀況,經過多種內容和形式的測試,了解到11商務英語(五年制)班27個學生,英語基礎水平參差不一,接受能力差別很大,自主學習態度千差萬別,學生對報考商務英語專業的自我意向占百分之六十左右。
從這幾點上看,如果課堂內容過于簡單,成績良好或聰明的學生,長久聽課容易疲乏、缺乏動力、磨損好學熱情。但對那些知識短缺或反應遲鈍的學生,如果教學中學習內容擴展過多,完成任務較難,便會缺乏興趣,導致索性不聽,消極怠工。要想得到教學成果的大面積豐收,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考慮這兩類學生的學習情趣,努力讓每個學生都聽有興趣、學有所得、考有進步。
一堂課只有45分鐘,教師不可能兼顧到每個學生,很難做到面面俱到、各個擊破、皆大歡喜。于是,我在參與“商務英語專業實踐課程教學中的隱性課程實踐研究”的課題后,在平時教學中采用了“顯性分組,隱性分層”的教學策略模式,努力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課內外的商務英語學習中,積極進取、自主努力、不斷進步,達到和接近課程要求的教育教學目標。
一 顯性分組和隱性分層的意義
首先,青春期的學生都有求好的傾向和競爭的意識。學生間的競爭意識,雖然推動了上進心,但不利于互幫互學精神的培養,不利于加強學生們的團隊意識和集體主義思想培養。
其次,由于學生生理發育和心理發展差異,家庭條件和生活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造成每個學生的多種差異較大。
多種差異的學生組成一個班學習,就是一個團結和諧的集體,是一個榮辱與共的團隊,要求科任教師顯性分組,教導有方,有教無類,互幫互學,齊頭并進。
為什么同時要用隱性分層呢?雖然學生課程基礎層次不同,但如果直接將學生分成幾個等級,一方面會讓學困生或后進生造成自卑心理,甚至是自暴自棄心理,另一方面在這種分層思想下,教師容易降低對低層次學生的要求。
二 顯性分組和隱形分層的嘗試
我任課的11商務英語(五年制)班27人,分配小組時每組5~6人左右,分A、B、C三層學生組合。其中,有1~2名是英語基礎相對良好、自主學習和組織能力較強的A層學生;有2名左右是學習基礎和自主學習能力較好,能自管自的B層學生;另外1~2名是學有困難、自主力較差的C層學生。
在這樣的分組中,我是在較全面了解每個學生的基礎上,暫時性安排的,每學期要多次進行分組分層調整人員,一是循進重組、取長補短,二是組層融合、更顯隱形。針對教學中的不同任務要求,我會心中有數地指定給某組A、B或C層的學生完成,然后由小組內部進行協調,互幫督促完成。
嘗試在商務英語教學的四個部分中,進行顯性分組和隱性分層的有機結合,開展教學。
1.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是授課的重要一環,任務和要求基本分成三部分,首先是對新詞的讀和寫,其次是了解課文大意,最后是根據課后的任務要求,試著完成。布置課前預習,基本不分組別層次,自由發揮,但是在上課檢查中,有意識根據層次對學生進行檢查。
2.課堂教學
課前預習有困難和疑問的,在教授新課時便可得到反饋。有些課前任務可以在課上共同探討,取長補短,教師適時點撥。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先讓A層的學生進行參與和示范,一般情況下B層和C層的學生在了解大致教學內容后,也會融合參與、踴躍發言、拾漏補遺、互助進取。這樣的過程,既能及時給予A層同學提高,也能隱性地給予B層和C層同學糾錯,避免當全班面描述錯誤時,挫傷他們的積極性。
3.課后作業
《課程標準》中,把“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樹立自信心”作為各年級段的主要導向。正像愛因斯坦說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彼哉n后作業設計,要考慮到不同層次學生的完成能力。
除了每節課的課后作業外,還會根據每個小組人員的組合情況,布置每個組近段時間完成的課外作業。讓他們小組內部進行合理分配和相互協調,要求每個同學都必須參與,必須有參與后的可查交代。最后在全班統一交流后,再進行小組評比。這樣的課后作業能充分調動班級每一個同學的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閃光點,同時也能讓團隊更加團結互助。
4.任務理念
“顯性分組,隱性分層”教學嘗試中的作業任務設計理念,要堅持“人人有事做,人人會做事,事事有趣做”的原則,切忌任務上的“一刀切”,內外一樣“白蘿卜”;數量上的“大鍋飯”,項目很多、數不力;內容上的“熱冷粥”,缺乏新意、易厭學。
每個學期,我都會開展2~3個不同的大型課外活動作業,促進小組內的互幫互學、取長補短,促成小組間的相互交流,創新爭優,促使每位學生都被動或主動地參與,讓他們在完成作業中都得體驗,鍛煉和提高他們今后走入職場后的適應能力和應變技巧。如在商務英語一級考證培訓中,因為有口語考試部分,需要由兩名同學抽簽臨時搭檔完成相應的主題對話。針對該考證培訓所涉及的內容,組織相關主題班會。如針對應聘話題,以招聘會形式組織班會。將學生分為兩組,A組為招聘者,B組為應聘者。要求每組同學事先到網絡上去搜索相關招聘會,收集用人單位和應聘者在面試時會涉及的問題。然后A組同學模擬一個公司招聘,每人列一份面試試題和自己理想的回答。B組同學準備可能會被問到的問題和如何應答。班會課上,以一對一的形式,模擬招聘面試過程,最后選擇3組同學上臺表演,這時要求其他同學指出每一小組中存在的問題,包括面試禮儀、回答技巧等。這樣的過程既是在培養學生商務交際能力,符合商務英語口試內容,更能深層次地影響到學生,提高學生商務禮儀等素養,為今后實際就業招聘面試打好基礎。同時,這樣的班會能讓所有同學參與,既不會顯得特別枯燥,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做中學”。
三 實踐小結
在實踐“顯性分組,隱性分層”的教學嘗試后,雖然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但是調動起了全班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學習成績有了整體性提高,即使落在C層的學生,學業成績也得到了達標通過。這也許就是“顯性分組,隱性分層”教學模式的成功之處。
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愿望。請你注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的力量消失。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如何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自我發展,充分體驗到成功的滋味,關鍵在于教師提供了多少成功的機會,采取了多少可能成功的措施。
參考文獻
[1]邱少玲.寫作指導中分層教學的幾點嘗試[J].吉林教育,2011(Z3)
[2]王先榮.大學英語隱性分層教學實驗研究[J].山東外語教學,2005(1):51~53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