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網絡與信息技術的發展,近年來興起的MOOC教學發展迅速,為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本文對MOOC教學做了簡單的概述,從優質教育資源共享、教學模式轉變、教學效率提高三個方面分析了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并且對MOOC教學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MOOC 思想政治教育 影響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07-0038-02
一 MOOC教學的概述
在信息化時代的推動下,MOOC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迅速發展起來。MOOC是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的簡稱,即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它不同于以往的網絡課程,MOOC是以網絡為手段,集授課、討論和在線測驗為一體的互動課程,在全球教育界掀起了一場巨大的海嘯。MOOC以信息技術和網絡為媒介,通過與高校聯合,把一些名校的優質課程上線共享,學生或社會公眾通過注冊賬號登錄即可參與學習、互動和討論,接受這些優質的教育資源。
在2007年美國的猶他州州立大學教授大衛·懷里開設的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即MOOC的原型。一般認為,MOOC一詞最早是由加拿大學者布萊恩·亞歷山大和戴夫·科米爾在2008年提出,隨后喬治·西蒙斯和史蒂芬·唐尼斯在2008年開設了一門大型網絡課程“連接主義與關聯知識”。2012年是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迅速發展的一年,MOOC的三大平臺Coursera、Udacity和edX相繼興起,為學生提供了更多在線學習的機會,因此人們稱之為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元年。Coursera在2012年4月由美國斯坦福計算機專家安德魯·恩格和達芙妮·科勒創辦,它是免費大型在線公開項目,旨在同美國的頂尖大學合作,在線提供免費的網絡課程,Coursera成立以后,首批合作的大學包括斯坦福大學、密歇根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等美國名校,目前已經吸引了全球190個國家108個教育機構與之合作,大約有130萬的學生已注冊了124門課程。在亞洲,2013年2月,新加坡國立大學與美國公司Coursera合作,加入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平臺,并在2014年通過該公司平臺推出兩門課程。在中國,2013年7月,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簽約Coursera。Udacity是由斯坦福大學教授巴斯蒂安·史龍于2012年2月創辦,向全球學生提供免費課程,但部分課程需要收取相應的費用,Udacity希望全球的學生都能接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目前Udacity平臺提供15門課程,并且還將不斷地增加,大約有超過75.3萬學生注冊,學生的數量也處于一種不斷增加的狀態。edX是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于2012年4月聯手創建的大規模開放在線課堂平臺,它免費給大眾提供大學教育水平的在線課堂,包括講座、習題集、實驗室視頻和教材。2012年秋天,edX在MITx啟動,目前清華大學已加入edX在線平臺,已經有部分課程上線供學生免費學習,清華大學也不斷地在拓展新的模式,進一步推動優質資源的共享與開放。但由于該站點教學視頻只能在YouTube上觀看,導致中國部分地區無法播放,因此edX目前使用的人數還比較少。
二 MOOC教學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MOOC教學的興起,引起了教育的大變革,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也很明顯。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中國的必修課,全國各高校都開設了該課程,學生人數眾多、范圍廣,MOOC教學給中國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MOOC教學的引入,整合了全國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均衡教育水平,給教學方式的轉變也提供了新模式,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時間、空間的限制,提高了教學效率。
1.優質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
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旨在與全世界頂尖的大學合作,把這些大學的優質課程上線開放。MOOC的引入,整合了全國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面向學生開放,學生享受到高質量的教育資源,提高了教育質量。長期以來,全國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本校教師為基礎對學生進行教育。雖然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師可以接觸到一些優質的教育資源,但這種小范圍的教育與影響,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限的。學生利用MOOC教學平臺,全面地接受教育,可直接接觸到名師的思想與觀點,使學生的思想水平得到進一步的提高。例如,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震教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14年9月已經在MOOC平臺上線開放,該課程有線上視頻、線下討論、在線閱讀和輔導講座,學生可以免費學習。清華大學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開放、共享做出探索,這也足以體現出優質教育資源開放性給學生帶來的影響。
2.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方式的轉變
MOOC教學對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影響就是教學方式的轉變,MOOC教學以計算機、網絡為媒介,集講課視頻、線上習題、在線測驗為一體,學生通過MOOC平臺教學進行線下討論,也可以利用社交工具進行線上討論。在網絡上有許多討論小組和學習社區,學生可直接進行互動交流,MOOC教學強大的互動性是以往的網絡教育不能相比的。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教師課堂講授、學生學習聽講為主,學生之間有一定的討論,但是范圍較小,并且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也較少。以往的網絡教育,學生主要是看視頻,為一種單向的學習,學生與教師之間根本就沒有互動,無法達到教育的效果?,F在,學生只要通過注冊登錄,就可以利用MOOC平臺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這些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定期的開課,學生只要報名加入課程,就可以進行系統的學習,而且在這個平臺上,學生的學習過程都會有一個記錄,以了解過去學習的情況。不得不說MOOC教學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提供了一個新的平臺。
3.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
MOOC教學的運用,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時間、空間的限制,學生只要有網絡和計算機,隨時隨地都可以登錄學習,學生不用定時到教室聽課學習,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合理安排學習計劃。由于MOOC是大規模的授課,學生可直接利用已整合的線上課程資源進行學習。以往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教學的課件及相應的資料都是各高校自己的教師去開發和制作,浪費時間并且開發出的課程資源都有相對的不足。MOOC教學的運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可以節省自己備課的時間,從而有更多的時間對學生進行線下的個性化輔導,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此外,MOOC教學的利用,可以降低高等教育的成本。從學生學習的空間、時間,還有學校開發相應課程的教育成本,MOOC教學能使其達到最優化,從而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 MOOC教學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國是培養學生思想道德修養和政治素養的重要課程,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MOOC的興起為中國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新機遇。因此,我們要積極地引用和借鑒。由于MOOC是在外國文化背景下興起來的,如何使MOOC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很好地結合起來,為中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所運用,這就需要我們探索出一些新的模式。
1.加強整合優質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
MOOC教學采用的是大規模的教學,受眾群體范圍廣、人數多,這就對學習的在線課程及資源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因此必須加強優質教育資源的整合。由于中國各地區經濟水平發展的不均衡,直接導致了教育資源的分布不均衡,教育水平、教育質量差距很大,主要表現為大城市的教育質量高,而中小城市教育質量相對低下;東部地區的教育水平較高,而西部地區次之??s短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差距、打破高校之間的學術壁壘,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是一條重要的出路。教育資源的整合,需要中國各頂尖大學通力合作、共同開發,根據中國的政策與文化,開發出適合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課程及資源,把這些課程在MOOC平臺上線,全國各高校結合自身條件與當地的文化,綜合地利用,從而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促進學生的發展。
2.采用線上授課與線下輔導結合的教學方式
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的最大機遇就是教學方式的轉變,在MOOC平臺上學生可以觀看視頻,進行聽課學習,并且還會有許多參考資料供學生參考以及在線作業讓學生定時完成。但這種授課方式忽略了學生的個別性差異,因此,MOOC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中,還必須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結合,采用線上聽課學習與線下思想政治教師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目前MOOC教學還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的教育,不能忽視思想政治教師的主導作用,此外,由于一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差,教師的輔導對學生的學習還可以起一定的督促作用。采用這種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教學方式,符合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規律,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性與學生發展的個體性都可以得到很好的照顧。
3.采用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結合的評價方式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評價是一個全方位的評價過程,MOOC教學的引入,也必將引起學生評價方式的轉變。由于大規模在線開放課程對學生做出的評價主要以量化評價為主,不能全面地反映學生思想政治素養水平,這就需要我們采用線上評價與傳統的評價相結合的方式。線上評價主要依靠討論小組和學習社區中的學生之間相互評價和在線習題、在線測驗的量化評價為主;線下還需要依靠教師對學生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的了解,綜合學生各方面的素質做出一定的評價。以往的教學評價,主要依靠考試測驗和教師評估,而學生間相互評價的機會很少,線下和線上相結合的評價方式,和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評價相比,更能體現評價主體多元化的原則,同時也節省教師的時間和精力。線上評價與線下評價相結合,不僅對學生做出了客觀全面的判斷,也符合教學評價的要求,并且也更容易了解學生思想政治素養發展的水平。
參考文獻
[1]王文禮.MOOC的發展及其對高等教育的影響[J].江蘇高教,2013(2):53~57
[2]高地.MOOC在西方高校德育課程中的應用及其對我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啟示[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4(2):21~27
[3]陳希、高淼.MOOC課程模式及其對高校的影響[J].軟件導刊,2014(1):12~15
[4]劉可心.機遇與挑戰:MOOC時代高校的應對策略[J].求知導刊,2014(7):146
〔責任編輯:林勁〕